首页 > 新闻 > 正文

绿色低碳水处理创新技术专题研讨会举行

时间:2023-10-16 09:37

来源: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

评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与总基调,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水处理行业在自身碳中和方面有巨大需求,在推动经济社会碳减排方面具有潜力和优势,对低碳、绿色、高效的药剂、工艺、技术、装备需求迫切。

image.png

10月13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以下简称“水分会”)主办,江苏金山环保工程集团、中关村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承办的绿色低碳水处理创新技术专题研讨会在宜兴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水分会会长曲久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水分会副会长任洪强参加会议并点评。本次研讨会分为专业报告和专家交流指导上下半场。

专题报告

本节由水分会副秘书长、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赖波教授主持,共有七位报告人奉上精彩。

image.png

主持人:赖波

01

《基于蓝藻生物质碳源开发和性能优势》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 赵美萍

image.png

太湖是蓝藻暴发重灾区,藻类的迅速繁殖使水质恶化,其治理成为当地以及具有类似问题水体在水环境治理和改善的重要命题。其中资源化的思路在近年来得到重视。在报告中赵美萍教授介绍了蓝藻的高效固碳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方向,蓝藻的生物质碳源开发潜力与优势。她表示,基于蓝藻的生物质碳源可利用性好,对改善天然水体生态环境和提高污废水处理效率有双重贡献天然蓝藻脂质含量较低,资源化利用潜力不佳,但通过厌氧发酵,可促进有机质定向转化为以乙酸/丙酸/丁酸等为主要组分的挥发性脂肪酸,而VFAs用作污水处理厂反硝化脱氮过程的外加碳源,容易被微生物利用,反硝化效率高。由于蓝藻细胞壁非常坚韧,需要预处理辅助破壁、需要尽可能提取高碳氮比、碳磷比的组分,成为蓝藻资源化利用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蓝藻生物质碳源制备的关键技术需要全程贯通。

02

《污水生物脱氮工艺运行特性与工程机理》

水分会委员、中国建设科技集团副总工程师、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郑兴灿

image.png

脱氮除磷是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改善的长期命题,也是难题。郑总在报告中首先系统介绍了城镇污水除磷脱氮必要性,典型工艺及发展、强化和提升综合措施等。他指出,随着水质要求的不断提升,脱氮除磷整体工艺提升需要功能区协同、强化,以及要素重构;从基本的工艺原理出发,系统梳理工程机理,将其纳入相应的设计和控制参数,优化控制手段。在绿色低碳的社会大背景下,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减污节能降耗减碳需要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其中,碳源的因素需要重视,对碳源的投加量、类型、投加点,都要做系统性研究。“不管是碳源的投加量还是碳源性质,还是投加及作用等过程,跟污水处理节能降耗减碳都是有关联的,结合好了就是一个降低碳排放的过程,没结合好,就是增加碳排放的过程。我们目前在做碳核算建议时,是把外加碳源的消耗量,都视为增加碳排放的过程。这一问题还是需要做进一步的系统分析研究。”

03

《以产品联合开发为纽带,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金山模式》

E20研究院副院长 肖琼

image.png

环保产业追求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产学研融合的路径、案例研究具备重要性、紧迫性。在报告中,肖琼介绍了北京大学和金山环保校企开展深度合作,建立生物质新型碳源产品开发创新服务平台的历程,梳理介绍发展经验。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统一一个目标 围绕产品持续开发、不断迭代;其次,产学研紧密牵手,组建跨校、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联合创新团队,各主体各自发挥优势能力、长板联合;第三,建立清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同时,重视产品中很重要的两个驱动要素,即标准和品牌建设。

04

《新型生物质碳源应用效果分析》

水分会委员、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李激

image.png

碳源投加是当前污水处理持续稳定达标排放的核心保障之一,而新型生物质碳源的发展能为城镇污水厂碳减排及“碳中和”提供积极参考。李激教授长期从事水处理技术研究,参与全国近600座污水处理厂考核与改扩建评审,她的报告正是从实践应用中对生物质碳源效果的研究思考。李激指出,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传统碳源已不再具备经济适用性,需要重视生物质碳源在实际污水厂运行的可行性。围绕不断迭代的生物质碳源产品在不同类型污水处理厂中实际应用,围绕产品反硝化潜力和释磷潜力,她开展了持续研究和评估。针对产品后续的开发和应用,李激提出建议: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未雨绸缪。“在碳源开发和应用于实际污水处理厂之前,一定要在实验室进行小试,考察新型碳源对原来工艺除磷脱氮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投加系数和投加策略;建议增加小分子酸、醇类物质的转化,使用时标定使用浓度,必要时考虑辅助除磷药剂。”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