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国首例!海天集团牵头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成功实施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旋流分选碳源回收技术应用

时间:2023-09-01 11:01

来源:海天股份

评论(

全国首例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旋流分选碳源回收技术应用

微信图片_20230901110330.png

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

一、全国首例

为解决旋流器与污水处理系统耦合的难题,由海天集团潘志成研究员牵头,联合四川大学刘敏教授团队、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谭周亮研究员团队、西南交通大学王群副教授团队,共同承担的四川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城镇污水厂稳定达标技术集成与示范”,总经费630万元,获四川省科技厅立项资助300万元。截止目前,项目共申请专利7项,其中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受理发明专利5项,授权1项;发表论文13篇,其中SCI收录7篇。示范项目——海天集团-资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在华东理工大学汪华林教授团队的技术指导与支持下建成投产,成为全国首例将污泥旋流分选碳源回收技术应用于市政污水处理的污水处理厂。

微信截图_20230901110409.png

旋流分选碳源回收技术授权专利证书

二、成功应用

海天集团-资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AAO+MBR工艺,设计处理能力为7.5万吨/日,目前实际水量7.3万吨/日,每日产泥量约为20-30吨,含水率57-59%。MBR膜池剩余污泥,经提升泵进入旋流器,经旋流器分选后,底流污泥回流至MBR膜池污泥回流渠,后经外回流流入生化池好氧池前端,溢流污泥外排至储泥池。

微信图片_20230901110331.jpg

旋流器现场装置图

三、应用表现

经旋流分选后的污泥,底流絮体表面相对平坦,结构较为紧凑,溢流污泥有明显空洞,结构较为稀疏。底流污泥这种紧凑的形态结构将有益于改善污泥沉降性。在适当的分流比情况下,底流比溢流污泥浓度高,说明大部分污泥进了底流;VSS/SS底流比溢流低,说明底流的无机成分高。污泥经过旋流器分流后,底流的SVI值低于溢流的SVI值,底流污泥沉降性得到改善。

微信图片_20230901110331_1.png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

根据现场运行效果,利用底流释放的碳源可做为反硝化碳源,降低整个系统外加碳源的投加量,降低污水处里成本,同时充分利用了内碳源,提高剩余污泥的资源化价值。

污泥旋流分选碳源回收技术

到底是什么?

一、应用背景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水系,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四川省地处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区域和三峡水库主要集水区域,为加强对长江重要支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排放的监督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进一步改善岷江、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2016年12月20日,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和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布了《四川省岷江、沱江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1/2311—2016)。

微信图片_20230901110331_2.png

其中,总氮是最难达标的一项指标。生活污水中较低的COD含量会限制传统生物工艺对总氮的去除效果,导致污水厂出水存在较高的硝酸盐,从而使得出水总氮含量偏高。

二、污泥旋流分选碳源回收技术的攻克点

污泥旋流分选碳源回收技术立足于污水的高标准处理,从强化脱氮入手,将污泥中的有机质和SS定向分离,含有低密实度、低活性的污泥以旋流溢流液形式作为剩余污泥外排,而含有高密实度、高活性的污泥以旋流底流液形式作为回流污泥返回生化系统。污泥经过旋流剪切力的影响,有机质浓度提高、碳源释放、微生物比耗氧率提高、DO浓度降低,进一步提高反硝化总氮的去除。

三、污泥旋流分选碳源回收技术的积极意义

全国首例市政污水处理厂污泥旋流分选碳源回收技术在海天集团-资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成功应用,使得膜池出水NH4-N、TP和COD去除率分别较无旋流器处理的膜池出水有效提高28%、25%和17%。旋流分选后,好氧池SVI下降13%,旋流分选碳源回收技术提高了回流污泥的密实度、改善污泥性能、提高污泥沉降性能。

通过旋流器连续分选剩余污泥,释放污泥内碳源可补充碳源用于反硝化可以强化脱氮。剩余污泥资源化利用可以减少污泥处理量,旋流释放碳源可以减少部分外加碳源添加,降低污水厂运行成本,同时提高出水水质,实现了污水处理厂的降本增效。

在“3060”双碳目标下,海天集团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不断加强技术创新研发能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海天力量。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