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案例】邵武金塘工业园区污水厂处理厂一期技改工程

时间:2023-05-05 15:18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沉淀浓缩

进入面积较大沉淀区时矾花的移动速度放缓。这样可以避免造成矾花的破裂及避免涡流的形成,也使绝大部分的悬浮固体在该区沉淀并浓缩。沉淀区内设有刮泥机,促进污泥沉淀、浓缩。

浓缩区可分为两层:一层在锥形循环筒上面,一层在锥形循环筒下面。部分浓缩污泥在浓缩池抽出并泵送回至反应池入口,其余浓缩污泥由剩余污泥排至污泥处理系统。

斜管澄清

经泥水分离,污水流经斜管澄清区除去剩余矾花。精心的设计使斜管区的配水十分均匀。正是因为在整个斜管面积上均匀的配水,所以水流不会短路,从而使得沉淀在最佳状态下完成。出水经收集槽系统收集,经渠道流至后续处理。

Oxyblue臭氧-生物滤池工艺

Oxyblue臭氧生物滤池组合工艺是一种集成了臭氧氧化和好氧生物滤池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专为去除工业污水中可生化性差的难降解有机物而研发。该工艺主要利用臭氧氧化可以改变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再通过好氧生物降解进一步将有机物矿化,从而实现高效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的目标。

 图片40.png

经过臭氧氧化的污水随后进入生物滤池单元。针对臭氧出水BOD 负荷不同,可提供了两种生物滤池单元选择,分别是适用于BOD 负荷较高的Biofor®曝气生物滤池,以及适用于BOD 负荷较低且不需要曝气的Flopac®生物滤池。

本项目臭氧处理后污水所需处理负荷较低,因此采用Flopac®生物滤池。

 图片41.png

Flopac®为下向流生物滤池,由V 型进水渠、脱碳过滤区,及气水分配区三个部分组成。经过前端处理的原水首先通过V 型进水渠进入脱氮过滤区,水流在重力作用下流入生物滤料层。在生物滤料层,由生物滤料Biolite®构成的滤床上将会形成固定生物,污水在生物膜的作用下完成生物降解及物理过滤。最后,滤后水流经承托层,通过滤头及滤板到达底部气水分配区,由滤后出水管排出。对于低BOD 负荷的处理需求,Flopac 生物滤池可利用经过臭氧处理出水中过饱和氧气,取代曝气系统,简化设备配置及池体结构。

(3)工艺/装备特点

DENSADEG高效沉淀池具有以下特点:

污泥外回流使该沉淀池可以很好的适应原水的波动,即,能有效地缓冲来水水质和水量负荷的变化,从而保证合格的出水水质。

对大部分悬浮及胶体状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去除,降低下游生物滤池系统处理负荷。

结构紧凑,节省宝贵的土地资源和降低土建造价,尤其适用于大城市和用地紧张的项目。

污泥浓缩同步完成,可直接满足脱水的要求,无需再建浓缩池,从而节省污泥处理构筑物和设备的费用。

由于回流污泥中含有一些未经反应的残余药剂,回流至絮凝区后,由于延长了泥渣和水的絮凝接触时间,使其可以再次得到利用,从而减少药剂的投加,节省运行成本。

由于池体内设有机械浓缩刮泥装置,沉淀池外排污泥的浓度较高,减少了水量损失。

Oxyblue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出水水质好

难降解有机物及微污染物的去除率高50%以上,出水水质可满足极为苛刻的排放要求。

与其它高级氧化工艺及活性炭吸附工艺相比具有优势。

运营成本低

臭氧消耗量低,与纯臭氧工艺相比,可节省约50%的运营成本。

操作简单、系统适应性强、环境友好

该工艺无需调节pH值,不增加废水中的盐分,也不会产生废渣引起二次污染的问题。

模块化的独特的设计可快速适应污染负荷及流量急剧变化的工况。

(4)应用工业领域

Densadeg高密度沉淀池可用于饮用水澄清、污水初沉、污水深度处理中三级除磷、初期雨水处理、工业废水中重金属去除、除硅除硬除氟等领域。

Oxyblue臭氧-生物滤池工艺主要应用于污水的三级处理,通过臭氧氧化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再通过好氧生物降解进一步处理,从而实现高效去除难降解有机物的目标。可应用于工业园区废水达标排放,石油/化工深度处理单元和浓盐水处理阶段,以及处理要求高的市政污水深度处理。

(5)工艺/装备流程图

Densadeg高密度沉淀池

 

Flopac好氧生物滤池

 

(6)项目部分案列照片



12

编辑:王秀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