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傅涛:产业化是环境产业的自我救赎

时间:2023-04-10 09:25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王馨整理

评论(

  重压之下的环境产业是变形的——产业还没有长成,却又市场化有余,市场化的竞争在没有产业基础的行业中必然造成劣币驱除良币。目前环境产业看似具备一定的规模和集中度,形成了部分龙头企业,实际上仍然产业化水平很低。过早资本化的热捧,又催生了非产业化的野蛮生长,进一步加重了行业的无序。

  因此环境产业成为了伟大但不强大的行业,具体表现很明显,比如 “外行”的不断涌入。傅涛指出,回看环保行业这几年,有不下50家央企转型进入到环保行业,他们不会选择进入到铁路、汽车这些产业化很高的行业,因为这些行业产业、技术、品牌门槛都很高——环境产业没有门槛,从产业化而言处在非常低级状态

  环境产业经历两次浪潮,企业被弄潮为主,弄潮为辅

  环境产业曾经经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市场化。傅涛回忆,2003年他从建设部(现住建部)离开到清华大学成立政策研究中心,使命就是配合建设部进行市政公用改革,E20战略论坛也是在这种使命中应运而生的。当时建设部发布了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三件套”文件,拉开了市政公用改革的序幕。涉及最主要的领域就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的特许经营,2003年也成为环境产业的市场化元年。

  环境产业的市场化浪潮是政府改革、国家政策推动下产生的,产业其实没有完全准备好。当时在行业领先的深圳水务、北京排水集团被认为是产业主力军,如今环境产业经过二十年发展,行业才发现真正的弄潮儿是新进来的一批企业。第一次浪潮持续了10年,水业战略论坛也是由那时发起,开始以规模为核心对企业进行判断,形成了到如今已经连续十九届的十大影响力企业评选。

  2013年,环境产业迎来资本化的第二次浪潮,资本市场开始领会到国家对于行业的重视,当年也成为环境企业进入到资本市场的高峰年,上市企业市值也屡屡冲高。在其他行业遇到融资难的时候,信贷银行在排队给环境企业贷款,这样的追捧下,很多环境企业启动了盲目的资产扩张,个别企业破产清算、重组,部分企业更换了实控人。环境产业的第二次浪潮是由资本市场推动的,产业也没有准备好,或者推动方向不是行业发展的理想方向。在这两次浪潮中,环境产业被弄潮为主,弄潮为辅,行业不乏先烈

  “二十大”对环境产业四个关键要求

  “二十大”之后,中国进入到中国式现代化时代,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看“二十大”对环境产业的定位,有四个关键词跟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第一、绿色低碳循环傅涛认为,这三个词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的规律,并不体现末端。环境产业进入到绿色低碳循环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末端成本之路会越走越窄。环境产业不仅仅要进行污染治理,还要对产业、社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自身使命被大大拓宽了。

  第二、公共服务二十大报告中提及的公共服务有两个关键词: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如果环境企业只做公共服务,必然要面对收益率的衰减,转变成半公益的状态,甚至一部分业务转变成政府主导的纯公益事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环境产业必须要走出目前的舒适区。

  第三、环境治理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环境治理占据了重要的章节,然而无论是环保攻坚战还是环境治理都强调“不断深化”,意味着留给产业的都是“硬骨头”。这些硬骨头包括农村垃圾污水、河道治理、海洋治理等等,不是市场经济认为清晰、有界面的服务领域,政府对环境治理开出的药方是“系统施治”,并非产业擅长的点上治理。

  第四、两山理论“十九大”以后,两山理论写进党章成为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两山理论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傅涛指出,把绿水青山做成金山银山很容易,那就成为了工业文明,把金山银山做回绿水青山也很容易,花钱到位就能成功。然而,要让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形成一体,真正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要产业寻找绿色低碳循环,不断发现新的价值,学会让政府不花钱、少花钱甚至赚钱把任务完成,这倒逼着产业的涅槃

  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出路,聚焦“环境产业第三次浪潮”

  梳理完“二十大”对于环境产业的要求,再看产业空间有多大?傅涛指出,环境产业的发展有三个客观条件,第一环境服务的天花板已经足够高,产业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较大,如果仅仅维持在末端产业,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很小;第二环境产业的社会关联足够广,垃圾、污水、供水涉及的社会面非常宽,有形成循环的空间;第三环境服务的效率提升空间足够大,只是目前还没有得以释放。

  这三个基本的条件,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基本的逻辑,基于此,傅涛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六个出路:

  出路一、“新”:寻找新市场。

  环境领域的新需求正在不断释放,然而这些新需求很难释放商业可持续性,因此说,新需求到处都是坑,必需要用政策先填坑,如果政府没能开道,企业去挖掘新市场非常困难也很危险的,这条路充满坎坷

  出路二、“系”:系统施治。

  系统施治是落实深化环境治理的核心抓手,然而无论是水一体治理、水与固废的协同治理,都需要很强的资源调动能力和要素,政府是系统资源配置的主导者,在这条路径上,环境产业只能做部分的配套工作,这条路并非是产业之路,但以产业为基础

  出路三、“延”:从无害化前后延伸。

  环境企业具备向无害化前后延伸的基础,实现资源循环,把产业链做长,形成枢纽化,如垃圾焚烧厂从物质的终点转变为物质的枢纽,但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要跨出舒适区。产业链的上下链接原本不是环境企业擅长的点,一旦达成将使整个业态发生变化,需要企业投入很大的精力和勇气;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