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国企改革收官年,粤海水务用“科创+产业” 聚焦水务行业新机遇

时间:2022-08-11 09:11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刘彤整理

评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打造企业发展新动力、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区域总监仲济刚谈到,以“科创+产业”为引领,聚焦水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8月2日上午,在“2022年(第二十届)水业战略论坛”上,仲济刚以“锚定高质量主线,布局水务一体化产业链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分享。

微信图片_20220811091523.jpg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打造企业发展新动力、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关键。”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华东区域总监仲济刚谈到,以“科创+产业”为引领,聚焦水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8月2日上午,在“2022(第二十届)水业战略论坛”上,仲济刚以“锚定高质量主线,布局水务一体化产业链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分享。他从新时代企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出发,深刻分析了水务行业现状及市场机会,从扩影响、强管理、塑形象、增价值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粤海水务的高质量发展经验。

微信图片_20220811091601.png


仲济刚

政策推动高速发展,水务行业要求逐渐提高

近年来,党中央对新形势下国资国企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战略谋划和部署。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新时代下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仲济刚表示,政策推动了水务行业高速发展,对企业品牌影响力、运营力、创新力要求渐增,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他将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概括为政策、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

政策方面:“双碳”目标、加快环境基建、污染防治、标准提升将驱动水务产业持续增长;

经济方面:居民对生活品质要求提升,将带来水务产品升级需求以及环保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

社会方面:随着城市化持续推进,城市群存量市场价值将进一步提升,村镇增量市场面临发展机会;

技术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和5G技术的普及将推动产业技术变革。

目前,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国内大环境对水务行业要求逐渐提高,马太效应凸显,行业头部企业将有更大机会在市场迭代中保持竞争优势。“行业正从资本拉动、规模为先的高速发展,到高效运营、专业服务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只有根据客观现实驱动企业进行调整,全面提升品牌运营力、创新力,才能在市场中保持优势。”仲济刚说道。

国企改革收官年,粤海水务强管理、优布局、拓领域

近年来,粤海水务坚定围绕党中央和广东省委、广东省政府以及各地政府的工作部署,服务大局、把握机遇、顺势而进,布局水务一体化产业链,深入参与水务行业改革发展,深耕细作树品牌,在履行国有企业责任担当的过程中,粤海水务通过扩影响、塑形象、强管理、增加值等方面,实现自身新一轮跨越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目前,粤海水务业务涵盖原水供应、自来水经营、污水处理、水环境综合治理、清洁能源和科技研发等水务全产业链,提供投融资、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综合一体化产品和服务。

截至目前,粤海水务已在广东、江苏、广西、海南、浙江等18个省区成功开发并运营水务项目超110个,水处理规模超4200万吨/日,服务人口超过8400万人。

微信图片_20220811091702.png


粤海水务自成立以来,不断优化业务发展及战略布局,从水务及水环境治理产业拓展至清洁能源领域,同时在智慧水务、科技研发、环境检测、技术服务等细分领域进行了前瞻性布局。仲济刚介绍道:“目前粤海水务已经形成核心业务加产业链延伸业务组合多元业务布局,可以为客户提供“从设计、投融资、工程建设到运营管理”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和“建管、运营、技术”等专业服务。

微信图片_20220811091758.png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开展以来,粤海水务将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作为达成目标的关键点、着力点,在推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出能进、收入能升能降等方面攻坚创效,并制定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导向,充分匹配粤海水务发展战略,兼顾规模和效益、激励与约束并举,薪酬分配与绩效考核紧密挂钩的四项原则为综合改革把方向。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粤海水务通过综合改革,有效凝聚了公司各级人员的奋斗精神,推动粤海水务业务的迅速发展。“在经营规模上从2018年2500多万吨/日拓展到现在超4200万吨/日;项目公司由40个增加为110余个;业务版图也不断扩大,公司资产规模较2018年翻一番,营业收入、利润稳定增长;在员工激励方面,通过实施薪酬联动机制,形成企业有发展、经营有成果、员工有收获良好的循环。”仲济刚介绍道。

12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