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苏州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布

时间:2022-01-11 09:11

来源:苏州市政府办公室

评论(

二、强化自然生态系统治理修复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自然生态要素的综合性,开展山水林田湖草多自然要素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重点实施河湖和湿地保护修复、退田(圩)还湖还湿、防护林体系建设、矿山生态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土地综合整治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打造规模相对集中连片的耕地、湿地、绿地、林地生态系统复合格局,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原真性。探索自然生态修举试验区建设,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有序演化,推动生态系统修复完善。

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严格各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占用管理,确保全市湿地面积总量不减少,逐步建立分级管理、分类保护和恢复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重点推进常熟沙家浜等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修复工程。开展沿江湿地生态修复,严格控制与长江沿岸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活动,积极腾退受侵占的高价值生态区域,高质量建设实施张家港“江海交汇第一湾”、常熟铁黄沙生态岛等生态示范亮点,打造长江江苏段“最美岸线”。开展吴淞江、望虞河、太浦河等沿岸河流湿地修复工程,改造硬质堤岸,构建堤岸植物群落,净化河流水质,提高水环境容量,提升水生态系统功能。加强湖泊湿地分类管理和科学治理,加快淀山湖生态修复,巩固昆承湖、南湖荡生态修复成果,推进盛泽荡、漕湖和吴江湖泊群落等综合整治。推进河网湖荡湿地生态修复,实施湖滨带生态修复,构建和修复环湖生态屏障。建立常态化的多尺度湿地调查监测体系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开展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示范区建设。

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坚持系统化思维,以自然生态保护和修复为核心,因地制宜考虑城乡发展本底和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在太湖、长江沿岸、城市近郊等区域整合湿地、水网等自然要素,因地制宜建设生态安全缓冲区,采取人工湿地、水源涵养林、沿河沿湖植被缓冲带和隔离带等生态治理和保护措施,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构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三、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深化苏州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重点对列入国家、省级重点保护名录中的野生动植物进行全面细致的摸底,编制苏州市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护目录、外来物种优先控制名录。持续完善苏州市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体系,加强地面生态观测站、观测样区和样线样方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观测工作的规范化和常态化水平。探索开展基于环境DNA(eDNA)条形码等技术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探索构建包括生物种类、数量、分布和生态学特征等参数的可共享、可更新的苏州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对种子植物、园艺栽培植物、动物等物种资源数据进行集中管理。推进苏州市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建设,开展物种濒危情况、生境胁迫情况、物种间的消长规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种类的分布格局、变化趋势、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评估。

提升重点生态区域多样性保护水平。以太湖上游入湖河口、长江、京杭运河等沿线及重要支流汇水区为重点,加大重要湖泊、河流特有水生生物物种种质的养护力度,落实太湖、长江等渔业水域禁渔期、禁渔区制度,综合利用人工干预、生物调控、自然恢复等多种措施,修复水生生物栖息地,打通鱼类洄游通道。以自然湿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等为依托,提高植被和景观多样性,保障食物资源供给,推进各类游禽、涉禽和陆生生物栖息地、繁衍地、停歇地保护。以典型林地、湿地、农田为重点,抢救性收集珍稀、濒危、特有、特色资源和地方品种资源。在太湖生态岛推行农作物与畜禽水产品种登记制度,开展碧螺春茶、经济林果、水产畜禽、蔬菜等领域本地特色种质资源普查、保护及利用。

有效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继续加强对现有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凤眼莲等外来有害物种的防控。持续开展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和阻截带建设,加强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从源头上将外来有害入侵物种拒之于“国门”“市门”之外。跟踪潜在有害外来生物,完善应急预案,将有害外来入侵物种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外来物种入侵机理、扩散途径、应对措施和开发利用途径研究,构建完善的外来物种监测、检测、评估和风险预警体系以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

专栏6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1.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工程。打造以太湖、阳澄湖、长江生态核,京杭运河、望虞河、太浦河、吴淞江生态轴,环太湖、环阳澄湖、长江田园和水乡湿地生态片区为主体的,娄江-浏河、元和塘-常浒河、盐铁塘、张家港河等生态廊道,自然保护地、重要湿地、生态公益林、山体等生态源地为支撑的生态安全格局。

2.自然生态修举试验区建设。实施水岸同治,推进河湖生态治理、恢复和长效管护,建设环湖生态安全缓冲带。重点实施加强河道水系连通畅流、河道护岸生态化改造等自然生态修举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水平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到2023年底前,争取打造1个自然生态修举试验区建设试点,为全省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提供经验借鉴。

3.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工程。探索建设生态涵养型、生态修复型和生态保护型等多种类型的生态安全缓冲区试点,到2025年,全市建成2个省级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点。

4.太湖生态岛建设项目。以“生态立岛”为核心,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编制《太湖生态岛发展规划(2021-2035年)》,滚动编制三年行动计划。加大生态优先保护力度,重点加强通湖河道整治、蓝藻防控处置、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争3年内基本完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大绿色发展力度,促进生态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创新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路径,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大农业面源污染力度。努力将太湖生态岛打造成“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岛的中国样本”的特色品牌。

5.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在吴江三白荡、吴中甪直澄湖、张家港长江、昆山淀山湖、吴江北麻漾等地实施保护小区示范建设项目。实施吴中太湖湖滨、昆山天福、吴江同里、吴江震泽、相城荷塘月色、太仓金仓湖、昆山锦溪等湿地公园建设工程。针对性保护长江、太湖、阳澄湖等生态区位特别重要或受损严重自然湿地,对长江沿江典型洲滩、环太湖湿地植被带等鸟类栖息区域重要自然湿地予以重点保护和抢救性保护,开展重要湿地生态修复,恢复扩大湿地面积和提升湿地生态质量。

1...10111213141516...19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