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厦门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发布,描绘厦门市生态环保工作蓝图

时间:2021-12-27 10:03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

评论(

加快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环境友好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高效储能、智能电网及智慧能源等领域的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创建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区,推行绿色生产行业标准,提升绿色产业发展水平,保持绿色产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提升行业资源利用效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实施节水行动。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行业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实施水效、环保“领跑者”制度。强化建设用地总量和开发强度管控,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严格开发利用准入条件,按产业完善土地使用标准体系。

第三节 建设清洁低碳现代能源体系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清洁、低碳、安全和高效的能源体系,继续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重点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和石油消费增量,实施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能源深度开发利用“双轮驱动”,降低煤炭消费比重。严格控制新建耗煤项目,实施煤炭减量替代。持续推进煤炭集中使用、清洁利用,大力推进集中供热,优先发展热电联产。严格实施行业规范和锅炉的环保、能耗等标准,不断提高高污染燃料锅炉淘汰标准。提升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能耗监管,参照国际先进能效标准建设新增产能项目。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拓宽清洁能源消纳渠道,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实现增量需求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推进天然气稳定发展,加快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在工业燃料、交通和民用领域进一步扩展天然气产业链,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加快储能产业发展,提高储气能力。推进电能替代,加快工业、建筑、交通等各用能领域电气化发展,提高电气化水平。构建政府主导、电网企业推动、多方共同参与的以电为中心的新型能源体系。

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完善新能源和替代能源标准,全面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能源智慧化管理,进一步健全能源计量体系。推进节能改造、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产品,实施合同能源管理。

第四节 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交通路网建设,调整岛内外功能布局,优化通勤路线,提升路网通行能力,加快构建级配合理的城市路网体系。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推动4号线、6号线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展轨道交通9号线等前期工作。统筹做好综合交通衔接,促进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融合发展,加强综合立体开发。提升岛内主干线运行效率,进一步完善岛外快速路重要路段和节点。推进交通绿色转型,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积极打造绿色公路、绿色铁路、绿色航道。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持续优化公交线网,加快发展公交枢纽、公交专用道、停车换乘场站、公交场站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提高出行换乘便捷性。完善慢行系统,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推动车船升级优化。按国家要求实施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鼓励将老旧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替换为新能源车辆,加快推进淘汰国Ⅲ及以下柴油车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倡导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等节能环保型机动车。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网约出租车、环卫、邮政、通勤、公务车等采用纯电动机动车,鼓励巡游出租车、轻型物流配送车使用纯电动车型,进一步提升城市专用车纯电动化率。开展区间航行船舶油电混合试点应用,新增、更换拖船、渡轮逐步使用新能源混合动力。加快充电设施建设,在物流园、产业园、工业园、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和农贸批发市场等地公共停车场建设集中式充电桩和快速充电桩。推动新建住宅小区配建或预留充电桩、老旧小区合理规划,试点安装充电桩。进一步提高充电桩使用率。到2025年,新建充电站100座,公共充电桩3000根,换电站15座。

优化调整货物运输方式。充分发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全面推进多式联运型和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物流园区),推动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大力推进海铁联运,加快厦门港疏港铁路建设,逐步提高厦门港大宗散货铁路运输占比份额,有效降低公路货运比例。在沈海高速、厦蓉高速等主干线高速公路沿线和具备货运功能的干线铁路建成货运枢纽及其配套的物流集中区,推进综合货运枢纽建设。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向集中区聚集,形成交通运输物流产业集群。

推进绿色海港建设。推进老旧工程机械、港作机械清洁化改造,积极引导港口企业加快淘汰老旧高排放港作机械。全市港口新增和更换的车辆、机械适宜使用纯电动车辆的应纯电动化,逐年提高厦门港区内集装箱拖头车和作业机械电动化比例。加强厦门各港口集装箱运输车辆清洁能源替代。深入开展集装箱码头装卸设备油改电等清洁能源技术改造以及机械势能回收技术应用。继续提高岸电使用率。

推进绿色空港建设。推进翔安新机场绿色空港建设,发展从地面到空中、从场内到场外绿色空港发展新模式。推进可改电的场内特种设备和车辆更新换代,除消防、救护、加油、应急保障用车外,新增或更新场内用车原则上全部使用电动化,并完善场内充电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推动靠桥飞机使用APU替代设施,维持“应用尽用”原则,巩固桥电使用率。

第五节 大力支持绿色技术创新

提升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能力。加大生态环境科技资金投入,依托重点环保企业和优势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海洋环境保护与修复、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等领域研究。加强生态环境领域技术研发和人才等基础能力建设。积极探索绿色技术创新模式,健全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体系,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决策和精准施策能力。

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聚焦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平台建设,加强绿色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激励和国际合作。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指导意见》,推动福建省生态环境海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厦门落地,打造辐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平台,推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有机融合。

1...3456789...19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