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福建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发布(全文)

时间:2021-10-28 16:51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规范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处置。确定固体废物重点监控企业清单,按照分类收集和综合利用的原则,落实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措施。鼓励园区自建配套的固体废物集中收集及处理处置设施,依法建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台账,依法依规对固体废物进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立足于回收利用,不能利用的按有关要求处置。

第四节提升园区智慧化管理水平

建设环保智慧园区。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推进园区智慧化建设,建立统一的组织管理协调架构、业务管理平台和对内对外服务运营平台。整合园区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监控监测、能源监测、大气污染、水污染监控监测等统一监测平台,推进全省自动监控统一联网;对企业水、电、燃气、蒸汽等数据进行物联网远程采集分析,实现园区能源调度及节能降耗,试行园区环保管家管理模式。支持鼓励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梯次推进绿色园区创建。建立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优化水环境质量监测布点,科学设定监测频次;对纳污水体水质超标、水质下降的园区加密水质执法监测。建立园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机制,重点园区建设空气自动站,对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情况进行监控。建立园区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调查制度。

完善园区环境风险防控。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编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储备环境应急物资及装备,落实环境风险防控措施。运用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融合环境风险防控数据,构建环境风险源、应急资源、敏感目标等三维立体“一张图”综合管控模式,助力实现园区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为环境安全提供保障。

第九章强化风险防控,牢守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牢固树立环境风险防控底线思维,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加快放射性污染治理,保障核设施、放射源安全保持先进水平。完善环境风险常态化管理体系,强化危险废物、重金属和尾矿环境风险管控,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健全环境应急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环境风险。

第一节全面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

持续推进辐射监测体系建设。推动建设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福建分中心。深化全省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地方核与辐射管理与技术力量,推进辐射环境监测现代化,创建国家一流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市县全覆盖、敏感区域兼顾的省控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在重要河流、一级水源保护区增加水体监测点位,在环境敏感地区、人口密集区增加空气辐射质量监测点位。统一布设省级海洋辐射环境监测点位,开展核电厂周边海域、主要入海河口和跨界区域的辐射环境本底和生物状况调查。

切实加强辐射安全管理。持续开展放射源安全检查和执法专项行动,对放射源使用单位监督检查实现100%全覆盖。加强废旧闲置放射源送贮管理,对发现的废旧闲置放射源做到100%应收尽收。持续开展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以监管对象、监管措施、科普宣传为重点,构建全过程电子化核与辐射监管工作方式,全面、动态汇聚数据,督促基层生态环境部门、核技术利用单位强化系统应用,突出数据应用分析。进一步开展调查,彻底摸清省内伴生放射性固体废物存量和年产生量,加强伴生矿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开展电磁辐射自动监测,推进移动基站规范管理。

健全全方位协调联动机制。高效运行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推动涉核地市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建设。修订《福建省核应急预案》及各核电厂场外核应急预案,健全完善省核应急委工作机制、军地核应急联合机制、专项核应急工作机制。强化地市核应急职责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福州市、宁德市、漳州市核应急预案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应急救援体系。

提升全要素应急保障能力。升级改造省核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软硬件平台,建设移动指挥方仓。建设福州市、宁德市、漳州市核应急区域专用物资储备库,推动霞浦、云霄核应急前沿指挥所、现场指挥所、去污洗消场等设施建设。统筹生态环境、卫健等部门及核电厂专业力量,整合人员,试点建设国家核应急救援辐射监测现场技术支持分队。推进消防救援力量参与核应急救援。

保持全天候快速响应水平。完善核应急演习情景库,常态化组织核与辐射演练培训,落实每个核电厂址每5年组织1次实战性核应急演习的要求。积极推进无脚本实战化演习,强化区域性、专业性、模块式核应急演习。组织实施霞浦核电、漳州核电首次装料前场内场外核应急联合演习,确保新建核电项目顺利投产。

构建全民化公众沟通体系。完善核安全公众宣传平台,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核安全系列宣传材料,打造优质科普宣传品牌。推动核与辐射知识融入地方科普展馆,实现核安全科普常态化和重点人群全覆盖。探索核安全公众沟通效果第三方评估,推进维护核安全全民行动。完善涉核社会风险预警和舆情管控机制。

第二节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深化全流程管控。加强重大产业规划布局的危废评估论证和配套处置设施建设,强化危废源头减量化和资源化。加强建设项目环评对危险废物种类、数量、去向、污染防治措施等论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健全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管理系统和转移监控系统。加强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落实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推进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医疗废物监管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对药品和医用耗材购入、使用和处置等环节进行精细化全程跟踪管理,使用具有追溯功能的医疗用品、具有计数功能的可复用容器,确保医疗机构废弃物应分尽分和可追溯。通过规范分类和明晰流程,在各医疗机构内逐步形成医疗废物、生活垃圾和输液瓶(袋)三类废弃物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贮存、分类交接、分类转运,提高医院可回收物资资源回收率。

强化收集和处理。优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结构。建设废铅蓄电池回收利用处置设施,推进实施新一轮医废处置设施“扩能提质”和补短板工程,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机制,确保涉疫医废安全处置。推动包括偏远农村地区小型医疗机构在内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

1...9101112131415...17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