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碧水源: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做优“水”文章

时间:2020-12-21 09:03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徐冰冰

评论(

“在我们的环保企业中间,有一个企业是举足轻重的,为什么说举足轻重呢?因为它的市值曾经在很长的时间之内超过了老牌国有的领跑企业,达到了800亿,它就是碧水源。”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博士曾在《听涛》节目中这样评价一家企业。

“在我们的环保企业中间,有一个企业是举足轻重的,为什么说举足轻重呢?因为它的市值曾经在很长的时间之内超过了老牌国有的领跑企业,达到了800亿,它就是碧水源。”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傅涛博士曾在《听涛》节目中这样评价一家企业。

那么,20年的发展中,是什么原因让碧水源实现了如此超凡的增长?

以不变应万变:执着的技术追求

碧水源创立于2001年,创立之初,对于“技术”的坚持和专研就被深深地刻在了碧水源的企业招牌上了。董事长文剑平带领团队,从水处理的前沿技术——MBR生物反应器技术入手,开启了以技术撬动环保市场大门之路。

然而,碧水源的这种执着在当时更多被看作是一种“痴狂”。2000年左右,随着中国环保市场需求的释放,大量外资爆发式涌入中国市场,早早布局中国水业市场的外资企业成为了市场主力,国内的环保企业在市政项目上很难与国外企业竞争,技术是如此,“膜”技术更是如此。

作为高科技环保企业,碧水源起步就选择扎根“膜”技术,难度和阻力可想而知。由于我国水务领域对国外膜技术的依赖,也带来了成本的虚高,严重阻碍了“膜”技术在中国水务市场的应用和推广。

而碧水源的转机恰在于此,当时文剑平高调宣布碧水源的企业愿景:坚持以自主研发的膜技术解决中国“水脏、水少、饮水不安全”三大问题。其果断选择从国产化膜技术入手,研发自己的膜产品。

凭着对膜技术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碧水源组建了一支由国外聘请的专家以及国内专业人士组成的研发队伍。自主研发膜丝,膜材料是关键。为了改变膜材料的配方和性能,碧水源投入了当年收入的1/3进行膜材料研发。不到一年,碧水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代膜技术研发成功,并于2009年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国产膜技术在成本上的竞争力,让碧水源很快占据了市场竞争优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碧水源的膜产品在水务领域都占据着龙头地位,连续多年荣登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榜单。

如今,碧水源的市场布局已经基本囊括了水处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包括微滤膜(MF)、超滤膜(UF)、超低压选择性纳滤膜(DF)和反渗透膜(RO),稳立水务市场前端,已占国内膜法水处理市场份额70%以上,并在多个水环境敏感地区、国家水环境重点治理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技术创新”是碧水源的灵魂,也是碧水源开拓市场的制胜法宝。随着碧水源的膜技术创新,使我国提高水环境排放标准具备了可行性,公司曾一度推动一级B向一级A的提标,中国全面实行一级A以后,碧水源又提出了北京市能不能到Ⅳ类水体的排放标准。

据统计显示,当前我国主要水污染物环境容量严重超载,全国的COD和氨氮的超载率分别为210%和330%,其中,海河流域超载最为严重,COD和氨氮的超载率分别高达1910%和3070%,碧水源董事长文剑平曾表示,如果不把污染物排放控制在水环境容量范围内,只能是水环境继续恶化。“减排和扩容如果不配合提标,相当于买药不治病。但提标也不是‘一刀切’,在水环境容量不足的地区,提标是保护水环境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在碧水源等领军企业的努力下,我国MBR工艺吨水工程膜投资成本下降了约30%;MBR工艺的吨水工程建设直接费用在2000~3000元,基本与传统一级A工艺持平;MBR工艺的污水处理的直接运行费仅为0.45~0.6元/m3,比传统一级A工艺高出不到10%,按此推算,即费用高出不足0.06元/m3,但采用MBR技术新建和提标升级的污水处理厂可将排放标准提高至地表IV类及以上的高品质再生水,主要污染物CODcr排放量削减了40%,氨氮削减了70%,总氮削减了33%,总磷削减40%,将对我国消除地区黑臭水体、改善整体环境质量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北京、天津、雄安、江苏、浙江、昆明、深圳等已陆续发布了比国家污水处理标准更为严格的地方污水处理标准,主要指标基本达到了地表水Ⅳ类标准或更高,其中总氮限值在5-10mg/L。

针对MBR工程总氮达标需求,碧水源持续在技术创新上发力,开展了大量深度脱氮技术研究,并开发出了无曝气振动MBR装备,采用非曝气吹扫方式控制膜污染,大大提升了MBR脱氮能力并降低运行能耗。

插上资本的翅膀:实现资本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2002年底,建设部颁布了《关于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意见》。之后,中国城市水业改革进入市场化元年。在水业市场化改革浪潮中,仅靠原有以各级政府为单一主体的投资支撑逐渐不堪重负,社会资本逐渐进入到水务市场中来。尤其在金融危机后,资本市场更加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时候的环境产业,领军企业正先后进入投资建设运营模式,行业对于资本的需求开始显现,催生了最早试水资本市场的一批环境企业。资本的力量为这些企业带来了发展红利。

此外,在环境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浪潮之下,像碧水源这样的技术型企业也开始快速成长。

这时候,碧水源觉察到了资本的重要性,环保项目投入高、回款周期长,投资建设运营大体量的水务项目不能没有钱。从2005年拿到第一个MBR大项目开始,碧水源就有了谋求上市的想法。之后就开启了为IPO的准备工作,其中2007年6月成功完成股改是碧水源在准备创业板上市之路上的关键一步,这为其创业板的成功上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给创业公司提供融资渠道,支持国家自主创新核心战略,2009年10月30日,中国正式推出创业板,为技术企业打开资本通道。

因对资本市场的敏锐嗅觉,受益于在前期所做的充足准备,碧水源在上市的时候赢得了先机。北京市优先推荐了碧水源,碧水源因此被坊间传为创业板的第一股。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