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唐建国:用国际视野打造上海市中心城雨水排水规划

时间:2020-06-22 09:03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汪茵整理

评论(

唐建国总结道,《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的计划是至2035年,在中心城全面形成标准适宜、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环境良好、管理有效、智慧韧性的现代化城镇雨水排水格局。实现中心城5年一遇降雨不积水,百年一遇内涝可控,雨水设施入河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三大指标;至2025年,中心城40%区域3-5年一遇降雨不积水,中心城主要河道逢雨不黑。

融合国际视野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很多情况下,将绿色基础设施与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包括隧道、水库等)相结合,可以提供增强系统表现和更好保护社区安全的新一代解决方案。” 绿色基础设施可增强城市韧性,并为处理全球财政缺口上开创新机会。

唐建国表示,水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水系统规划”或者说“水资源规划”,雨水规划仅是“水系统规划”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尚未有成熟的水系统规划。

1592458979954329.png

除了了解国际理念之外,联合体团队研究了29个国际城市,在其中选择了13个与上海比较类似的城市,唐建国选取费城与纽约的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

费城案例——绿、蓝结合

在过去,费城的排水系统超负荷,导致每年向河流排放160亿加仑的未经处理和污水,许多年前的城市河道及溪流被填埋,变成了下水道或硬质街道。费城为此开展了“绿色英亩计划”,改造城市绿化高度,一英亩(0.4公顷),控制一英寸径流雨水(25.4毫米),最新说法是4年前提高到1.5英寸(38.1毫米)。费城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将85%的雨水保持在地面,新的运河和开放的排水渠道可以储存雨水,这一做法与中国的海绵城市相似。

纽约案例——绿、灰结合

纽约市城市面积的75%是不透水的,导致460个排污口未经处理的污水流入城市河网。纽约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减少进入下水道的污染径流量从而减少内涝,通过新建深/浅地下储存设施,改善水质。

纽约与上海在流域地理位置、气候、海拔、年平均降雨量等方面都比较相近,都位于沿海城市,年降雨量都在1100mm左右,虽然上海的月降雨量比较集中在5-9月,但是两个城市同样面临台风的影响,极端日降雨量也非常接近。对于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效能及应用方式比较有借鉴性。

上海与纽约的区别在于,纽约市更关心合流制溢流污染,他们采取了“管、灰、绿、蓝”四大举措,通过实践发现,减少径流水量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源头绿色。

1592459016948144.png

“绿、蓝、灰、管”,多措并举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

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坚决纠正”重地上,轻地下“,”重高楼,轻绿色“的做法,既要注重地下管网建设,也要自觉降低开发强度,保留和恢复适当比例的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

唐建国认为,“海绵城市”规划需要知行合一。“海绵城市”是理念,其不能够当做工程做,但是很多工程可以“海绵化”,这就是绿色。 “绿化”不一定是绿色,做对的“海绵”就是绿色。

同纽约一样,上海市雨水排水规划采取的技术路线同样是“绿、蓝、灰、管”,多措并举,打造与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有弹性、有智慧、能亲民、可实施的国际卓越规划方案。

1592459049391095.png

“管”——管理为先

实施的任何规划都离不开有效的管理,上海排水管理是全国最好的城市之一,除了需要继续发挥上海排水管理能力和多年的经验外,一定要高度重视和进一步强化排水管理治理和维护措施。因此规划措施实施的前提条件就是提质增效,恢复管网性能。计划通过混接改造、检测、修复、清淤等手段恢复管网健康。

要通过管来解决排水管道存在的问题,恢复其应有的功能,这就是提质增效。

“绿”——源头削减径流水量和污染物量

雨水落地形成地表径流,所以探查地表情况十分重要,联合体团队按城市用地特征将上海分为12个类型。根据不同用地类型,合理规划,加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面积,解决源头问题。所有的绿色措施的设计包括浅层的储存,最大化当地绿色储存量。种植的生物洼地包含了种植层和表土层下的储存,雨水经过土壤过滤。

1592459094491797.png

1592459562611690.png

街边行道树绿色化改造示意

编辑:汪茵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