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贵州省“十三五”环境保护大数据建设规划》印发(附重点项目)

时间:2017-07-10 13:30

来源:贵州省环境保护厅

评论(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数据整合共享

提升数据资源获取能力。加强环境数据资源规划,明确数据资源采集责任,建立数据采集责任目录,避免重复采集,逐步实现“一次采集,多次应用”。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创新数据采集方式,提高对大气、水、土壤、生态、核与辐射等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基于环保云规范数据传输,积极配合环保部先行大数据应用的业务数据采集,确保数据及时上报和信息安全。

加强数据资源整合。严格实施《贵州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统筹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破除数据孤岛。建立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利用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管理系统,实现系统内数据资源整合集中和动态更新,建设生态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环评审批、环境监察执法、环境应急、环境信用等省级环境保护基础数据库,建立环境大数据全省统一的收集、计算分析、联动平台。通过贵州省云上贵州平台接入贵州省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库等其他基础数据资源,拓展吸纳相关厅委办局、行业、大型企业和互联网关联数据,形成环境信息资源中心,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推动数据资源共享服务。明确各部门数据共享的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各部门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力,制定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编制数据资源共享目录,重点推动生态环境质量、环境监管、环境执法、环境应急等数据共享。基于环保业务专网和电子政务专网建设环境保护基础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灵活多样的数据检索服务,形成向平台直接获取为主、部门间数据交换获取为辅的数据共享机制,开发环境保护大数据产品,提高数据共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推进环保数据规范开放。建立环境保护数据开放目录,制定数据开放计划,明确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优先推动向社会开放大气、水、污染源等环境保护质量监测数据,区域、流域、行业等污染物排放数据,重要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自然生态数据,环境违法、处罚等监察执法数据。依托环境保护厅政府网站建设环境数据中心,提高数据开放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二)创新环境监管模式

推动环评统一监管。建立环境影响评价数据标准、共享机制,建设全省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环评统计分析、预测预警能力,推动环评监管事前审批向事中和事后监管转变,实现全省环境影响评价数据“一本账”的管理模式。

增强监测预警能力。加快环境监测信息传输网络完善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拓展社会化监测信息采集和融合应用,支撑环境质量现状精细化分析和实时可视化表达,提高源解析精度,增强环境质量趋势分析和预警能力,建立健全会商机制;建立全省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强化企业排污信息公开,为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持;加强自然生态数据的集成分析,实现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自然保护区的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监察执法。

建立“一证式”污染源管理模式。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核心,利用排污许可证“证载”内容,支撑排污许可和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环境统计、环评、总量控制、排污收费(环境税)、许可证监管等制度有效衔接,建立唯一的固定污染源信息名录库,对污染源进行统一编码管理,实现污染源排放信息整合共享,有效推进协同治理,开启“一证式”污染源管理新模式。

创新监察执法方式。利用移动执法、污染源在线监控、环境违法举报、互联网采集等环境信息采集渠道,结合企业的工商、税务、质检、工信、认证等信息,开展大数据分析,相对精确定位企业未批先建、偷排漏排、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预警企业违法风险,支撑环境监察执法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查究违法行为转变,实现排污企业的差别化、精准化和精细化管理。

加强环境信用监管。综合运用信息化手段,在环保行政许可、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检查执法、环保专项资金管理、环保科技项目立项、环保评先创优等工作流程中,嵌入企业环境信用信息调用和信用状况审核环节。对不同环境信用状况的企业进行分类监管,对环境信用状况良好的企业予以优先支持,加强对失信的约束和惩戒。探索在环境管理中试行企业信用报告和信用承诺制度。

增强社会环境监管能力。通过采集和集成多源异构环保举报数据,实现智能化环保举报感知、异常探测,发掘环保举报需求,智能化分析举报情景,动态生成和调整环保举报管理进程,实现全省环保举报工作协同、有序、高效管理。

(三)加强环保科学决策

提升宏观决策水平。持续加强水、气、土三大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重点推进赤水河、乌江、清水江等流域生态环境大数据,大气污染源清单、治理措施、环境容量与质量保障等监控、预警、决策大数据应用,做到五个“准确”,准确反映现状和变化趋势;准确找准源头;准确预报预警;准确评估评价,准确施策治理。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进展、计划实施、资金执行、成果绩效等动态监控和评估,支持构建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专业化、精细化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管理决策预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提高环境应急处置能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快速搜集和处理涉及环境风险、环保举报、突发环境事件、社会舆论等海量数据,综合利用环保、交通、水利、安监、气象等部门的环境风险源、危险化学品及其运输、水文气象等数据,开展大数据统计分析,构建大数据分析模型,建设基于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的环境应急大数据应用,提升应急指挥、处置决策等能力。

加强环境舆情监测和政策引导。完善互联网大数据舆情监测体系,针对环境保护重大政策、建设项目环评、污染事故等热点问题,对互联网信息进行自动抓取、主题检索、专题聚焦,为管理部门提供舆情分析报告,把握事件态势,正确引导舆论。

(四)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全面推进网上办事服务。整合集成建设项目环评、危险废物转移、排污许可证、放射性同位素转让等行政许可审批系统和信息,建立健全网上审批数据资源库,对接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形成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实现统一受理、同步审查、信息共享、透明公开。

提升信息公开服务质量。加强信息公开渠道建设,通过政府网站、官方微博微信等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建设,提高信息公开的质量和时效。积极做好主动公开工作,满足公众环境信息需求。完善信息公开督促和审查机制,规范信息发布和解读,传递全面、准确、权威信息。不断扩充厅长信箱、投诉举报、留言咨询、12369环保热线、微博微信等政民互动渠道,及时回应公众意见、建议和举报,加大公众参与力度。

(五)完善环保云平台建设

加强环保云基础设施技术架构、空间布局、建设模式、服务方式、制度保障等方面的统筹优化,实现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资源的集约建设、集中管理、整体运维,实施新建业务系统环保云平台部署,保障信息安全。

推进数据传输交换、管理监控、共享开放、分析挖掘等基本功能,支撑分布式计算、流式数据处理、大数据关联分析、趋势分析、空间分析,推动环保大数据产品开发和应用。

五、重点工程

(一)环保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中心建设

建立环保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按照大数据管理标准及规范,聚合原有分散在各个环境业务应用系统中的数据,进行集中管理与维护,实现环境大数据资源汇聚集中管理。

建立全省统一的环境保护大数据标准规范,确保厅各业务系统、市州、区县系统接入汇总到大数据资源管理中心的一致性、规范性、兼容性,建立适用于我省环境保护大数据特征及大数据应用要求的管理及维护标准体系。

建立全省环境大数据交换系统,实现将各级环保系统以及外部业务数据交换到大数据中心,将各类数据交换要求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建立全省环境大数据质量管理系统,对各类原始数据进行数据的抽取、清洗、质量检查、整理整合等应用服务,进行集中汇聚规范存储管理,形成统计报告和细节报告。

建立环境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实现对全省各项信息化应用系统使用情况的掌控,保障全省环保信息化应用的成效和稳定。

对省厅环保大数据平台各种数据资源提供对外服务共享,为纵向、横向部门提供环境保护大数据信息共享服务。

(二)环保大数据基础设施支撑云平台建设

建设环保大数据基础设施支撑云平台,依托云上贵州基础设施资源,采用以租代建形式,积极推进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安全资源的集约建设、集中管理,完成配合环保部开展的国家、省两级环保云建设与连通工作。

建设环保大数据平台运行监控平台,对环境保护大数据建设的硬件设备、网络、软件平台、应用系统进行监控,监控运行状态、故障预警等,保障设备、系统、网络和环境保护大数据平台的稳定运行。

(三)环保大数据分析决策应用平台建设

建设环境大数据决策分析服务平台,进行大数据多维分析建模,重点推进环境质量、监察执法、风险应急、环评审批、政务办公、公众服务等分析决策应用。

1.开展环境质量分析决策应用

对水、气、土壤、辐射等要素,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算法、分析模型,发现存在问题,预测后续发展趋势,为水、气、土壤、辐射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依据。

2.开展监察执法执法分析决策应用

对执法迁徙动态图、高危企业预测、现场监察动态表单饱和度、监察执法人员综合评价、监管监察监控联动、污染源档案管理,进行大数据建模分析,精确掌握监察执法存在的问题、重点解决方向,推动执法高效规范。

3.开展风险应急分析决策应用

对环境事故应急准备防范环节进行预测分析,根据各项指标情况分析出每个区域发生环境事故的概率、不同类型事故的概率,并预测后续发生事故的区域、时间范围及事故类型,根据预测发生的事故时间及类型,提前准备应急资源、预案等,提升事故应急的先知性。

4.开展环评审批分析决策应用

基于海量项目审批相关信息资源,建立物料衡算、关联分析等模型,应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进行挖掘,准确评估、预测项目环境影响程度、环境影响范围,综合确定是否审批。

5.开展政务办公分析决策应用

利用分词技术,从系统来文、发文管理功能页面抓取公文热词;对系统栏目访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以热力图可视化直观展示,辅助页面栏目优化调整;对系统运行状态追踪监控,辅助维护人员巡检、优化,防范系统重大事故发生。

6.开展公众服务分析决策应用

对大数据分析应用数据进行共享服务,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供公众知情权,具有产业价值的环保大数据依规开放。

(四)环保大数据可视化应用三大门户建设

建设环保大数据内网门户、外网门户和移动门户,结合可视化技术,将环保大数据应用成果以各种图表、GIS、动态图等形式进行展现,构建领导驾驶舱、环境保护一张图、智能BI,形成完整的大数据可视化全景图,实现环境保护大数据可视化应用,满足环境业务管理部门、公众、社会机构等环保大数据应用需求。

编辑:程彩云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