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水十条漏损率考核在即,10%重任之下企业如何自救?

时间:2017-07-05 09:26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艳茹

评论(

供水管网是配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高的管网漏损率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加剧供求矛盾,增加供水能耗,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合理分析、准确评价、经济的控制管网的漏损水平是我国供水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供水管网是配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高的管网漏损率不仅浪费水资源,还会加剧供求矛盾,增加供水能耗,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的合理分析、准确评价、经济的控制管网的漏损水平是我国供水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6月22日,在2017(第二届)供水高峰论坛中,珠海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供水事业部总经理王杭州、绍兴自来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国华、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忠、瀚蓝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供水事业部副总经理尹今霖、深圳市拓安信计控仪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尹星、宁波水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浙江省水表研究院院长姚灵、汇中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建国就“供水产销差”话题展开探讨。

国内外漏损率数据对比

产销差的概念在1998年被提出,到2002年,《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提出将漏损率作为产销差的指标之一来评价;至2010年,《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指出漏损率与水价成本挂钩,使行业对其逐渐重视;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明确了管网漏损率需要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2014年,《进一步加强城市节水工作的通知》要求漏损率达到12%。到2015年,供水漏损率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水十条中提出“到2020年供水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的目标,行业企业面临较大的考核压力,尤其是将二次供水算入以后,漏损率非常高,且解决难度较大。

微信截图_20170705092921.jpg


珠海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供水事业部总经理  王杭州

王杭州介绍,目前,全国654个城市平均管网漏损率超过15%,最高达到70%以上,尤其农村更加严重,总体距当前国家基本漏损考核指标12%及发达国家6-8%还有较大的差距,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任重道远。与此同时,各地区上报的数据明显偏小,无法完全反应真实情况。

微信截图_20170705093041.jpg

对比国外的漏损率,可以看到欧洲国家整体上比国内的漏损率低,平均值为13.3%,但也有发达国家比中国漏损率数据高。英国漏损率最高,为18.69%;瑞士最低,达4.9%。亚洲地区漏损率较高,平均值为23.4%;澳门做得最好,仅8.4%。总体可见,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与其经济实力、重视程度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微信截图_20170705093120.jpg

在漏损率之外,单位管长漏损量也是供水管网漏损情况的一种计量方式。数据显示,我国单位管长漏损量为欧洲发达国家的3倍多,是各国平均值的2.47倍。

微信截图_20170705093156.jpg


漏损率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发展

漏损的原因有管道材质、借口因素、水锤、温度的变化、腐蚀、施工等多种影响因素。国外的漏损控制技术主要以改进漏损检测技术与设备、完善漏损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漏损控制模型三方面为支撑,通过合理设计管网、加强施工管理、优化管网运行、加强管网维护,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微信截图_20170705093236.jpg

我国供水检漏的工作做得较早,上海在1911年就成立了检漏队伍做漏控的工作。漏损控制技术主要可分为物理漏损控制及账面漏损控制两类。物理漏损控制是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整合现有的各种系统,如SCADA、GIS、营销系统、DMA、水力模型、热线系统等,对漏损和爆管进行预测、分析是控制物理漏损的有效途径。账面漏损控制技术是指以水表管理为主,通过计量评估,选用合适的水表,再辅以抄表、稽查等手段降低账面漏损。

漏损率是否越低越好?

经济漏损水平的确定,是不是越低越好?王杭州认为并非如此。一方面,供水企业应按照为漏损控制所得的经济效益等于或稍大于投入的费用的原则来确定合理的漏损水平。当漏损率较高时,漏损点较多,较大的漏水点也较多,此时花少量的人力和资金便可以找出较多的漏水点,降低较多的漏水量,这时漏损控制的效益就比较大;当漏损率较低时,较大的漏水点也很少,这时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资金才能找到较少的漏水点,降低较少的漏水量,漏损控制的经济效益很低,甚至得不偿失,因此对漏损率进行经济分析是必要的,应该允许供水管网的合理的漏损率。

王杭州解释,经济漏损率其实是个动态的概念,不同的供水企业有不同的经济漏损率,即使同一个供水企业,由于制水成本、运行费用的变化及控漏技术的发展,经济漏损率也在不断变化。国际水协还有一个专用的推导公式:供水系统漏损指数(ILI)=实际漏损水量 / 基底(不可避免)损失水量。因此,王杭州认为,一刀切的管理方法或许有待探讨:“控漏市场价值应对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而非简单地按照产销差水量或漏损水量乘以水价进行计算。建议各地供水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经济漏损率。”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