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 东江西江“双龙”保障东莞水源(附全文)

时间:2017-03-29 09:44

来源:东莞阳光网、中国东莞政府门户网站

评论(

5.3.5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争创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对原有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进行保护,不受城市开发活动的影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等地上、地下空间,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和大型排水设施,新建一定规模“海绵体”,保持城市适宜水面率。在水乡经济区、长安新区、粤海银瓶新区等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实施低影响开发示范建设,通过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消减雨水径流量,控制雨水径流系数,实现城市水文良性循环,缓解防洪排涝压力。处理好城市防洪排涝体系与海绵城市建设各项措施的衔接关系,科学谋划城市建设区与生态控制区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在满足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在城市河湖水系沿岸适当位置,因地制宜布设旁侧湖、滞水塘、调蓄池、蓄水池等雨水径流调蓄设施,重点实施黄沙河流域、生态园等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区建设,并将试点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推广到全市,提升东莞市内涝治理水平和能力。

5.3.6 防灾减灾监测与管控

加强水文、积涝自动化监测和分析系统建设,建立三防险情灾情速报平台,及时、准确、全面掌握三防信息,加强预案管理、专业队伍建设、物资装备保障,重点提高城区暴雨积水警示和快速处置能力。加强极端灾害性天气应对策略研究,开展洪涝和台风灾害风险分析,制定超标准洪水预案,编制全市洪涝灾害风险图和重点流域防洪调度方案。根据预案组织指挥调度、抢险救灾演练,提高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防灾减灾指挥决策水平和抢险救灾能力。加强危及水务工程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监测与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加强水源地防范与监管,预防溺水事件发生。加大公益宣传,提升市民洪涝、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

5.4 水务科技信息保障体系

坚持“科学布局、优化资源”的原则,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积极应用高效节水、节能环保的新工艺,着力推进全市水务一体化,全面提高水务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水务科技信息保障体系,提高水务科学精细管理水平。

5.4.1 水务科技创新

进一步融入全市科技创新大局中,加强科研服务水务工作的能力,实现以科技创新破解关键水问题、带动水务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进步的目标。开展一批主要领域及重点研究方向的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研究,推进水资源配置和调度、水质和水生态安全预警等研究;着力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提标改造等技术研究;加强海绵城市关键技术研究、河道防洪能力评估及整治对策、极端天气下城市防洪排涝及对策等研究,重点编制全市内涝整治实施方案;开展河道整治生态修复、感潮河流水环境治理、截污系统运行优化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重点推广节水、水污染治理及循环利用、再生水安全回用、水生态修复等适用技术。全力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引导系统,以实施部门为主的监督和管理系统,以国内外高层次专家为主的咨询和指导系统,以相关院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专业咨询机构为主的研究支持系统,以设计、施工、设施装备等龙头企业为主的技术研发和应用系统。建立市场指导下的“开放式创新”的科研机制,引进高水平的科技单位和企业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推动市水质检测中心部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认证,提高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5.4.2 三防指挥系统建设

在一期工程建设基础上,按照新时期东莞市防灾减灾新要求,进一步加强三防指挥系统的建设。重点包括:一是完善水情信息采集系统。对东莞市主要河道、部分中小型水库、城区重点易涝区和洪水产流区,增加必要的水位站、流量站和必须的测咸站,提高对洪水、涝水、咸潮等的监测能力和精度,其中河道及内河涌水位站30个、河道流量站5个、城区易涝区域内涝水位站30个、中小型水库水位站10个、严重易涝区和洪水产流区加布雨量站20个、测咸站10个。二是建设工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市三防指挥系统一期已建设的联网视频监控平台的升级改造,增加水库、堤防、水闸、机电排灌站及排涝泵站的前端视频监控和传输设备,集成规划建设的泵站监控管理系统和闸群监控系统的传输通道,实现对全区重点水务工程的集中视频监控。三是加强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安全防护。根据防汛会议系统、信息采集、视频监控扩展需要,实现布控点接入联网,并升级部分工程管理单位与三防办的网络通道,加固网络系统、服务器、数据库的安全防护措施。四是完善三防综合数据库系统。完善三防综合数据库,更新全市水务遥感数据、全要素基础电子图,构建局部三维电子地图,新建实时工程运行数据库。五是构建完备的业务应用系统。在现有三防指挥系统一期工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洪水预报系统、城区内涝监测预警系统、三防办公管理系统、三防公众服务系统、易洪易涝点设置预警报警系统,并对三防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已建业务应用和二期工程建设的业务应用进行优化集成。

5.4.3 城市排水防涝信息管控系统建设

构建市区城市排水防涝信息管控系统,重点完善城市内涝积水、视频感知传输体系,利用激光水位计技术搭建城市水文监测系统,实时监测城市易涝点积水、视频信息,通过 WEB 发布相关的实时信息,为市民和管理人员提供微信、手机、PC等各类移动终端查询手段,提供动态内涝信息,开发基于“互联网+”的城市内涝公众资源平台,实现城区暴雨积水的警示和发布,结合气象、地下管网信息建立城市积水预警预测分析模型,为市民出行提供参考。

5.4.4 水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我市水资源管理系统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关键系统,结合东江流域水资源水量水质监控系统,建成覆盖全市、提供水资源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等多层次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其围绕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确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制度,确保水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其建设目的: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全面落实取水计量监控,严格实行取用水总量控制;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对所有排污口安装计量设施,加强对排污口排污量的监控,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四是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系统总体建设内容包括采集传输、数据资源、应用支撑、业务应用和应用互交等五个层面。

1...891011121314...17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