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浙江金华市全面全力全速推进水污染防治

时间:2016-05-17 13:49

来源:环境保护部

评论(

  金华地处浙江之心、四江之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水环境也付出沉痛代价。2012年,全市地表水断面三分之一为劣Ⅴ类,三分之一接近劣V类,仅有三分之一达到Ⅲ类水质标准。2013年6月,金华市贯彻省委省政府“以治水倒逼转型升级”的总战略,率先打响浦阳江治理“开局战”,为全省“五水共治”撕开一道口子。2014年2月,全省“五水共治”现场会在金华市召开,全面打响治水“铺开战”。金华市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铁的手腕,借势发力、趁势而上、强势推进,迅速掀起全民治水的沸腾感、全域治水的震憾感、全力治水的冲击感。截至目前,金华市治水攻坚战全面告捷:连续两年捧回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治水“大禹鼎”奖杯;全市10个出市境断面全部稳定在地表水Ⅲ类,42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Ⅳ类水以上(Ⅰ-Ⅲ类40个,Ⅳ类2个,比2014年同期,Ⅰ-Ⅲ类增加24个,Ⅳ类减少5个,Ⅴ类减少4个,劣Ⅴ类减少15个),全面消灭劣Ⅴ类断面,水质提升取得历史性突破;群众满意度达到98%,其中浦江县群众满意度从全省倒数第一跃升到第11名。金华市治水工作先后得到省级以上领导批示肯定68件次,接待来金学习2500多人次。2016年4月,环境保护部组织在金华市召开全国水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通过两年多来的治水,治出了水清岸绿的新环境,治出了转型升级的新发展,治出了作风转变的新画卷。

  一、统筹谋划,科学治水

  一是倒排时间表,分步实施。按照省“三五七、三步走”总体要求,金华市提出远近期工作目标,并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近期实现“一年灭黑臭、两年提水质、三年可游泳”,即到2014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支流,流域水质明显改善;2015年底全流域基本消除劣Ⅴ类,整体水质明显提升;2016年底流域交接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标准,流域生态实现良性循环。远期目标是实现全流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打造让老百姓“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二是挂出作战图,分类实施。在全省率先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五水共治”标准体系。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原则,出台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治污模式和地方标准,推进治水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严格执行禁养区、限养区、宜养区制度,控制畜禽养殖总量。按照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区分不需治理、暂缓治理和应治理三大类村,开展农村生活治理。划定开采区、限采区、禁采区,规范采砂行业。三是排定项目书,分级实施。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时间化,时间责任化”要求,2014—2016年全市安排建设项目780个,总投资492亿元。按照“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原则,采取“存量挤一块、新增切一块、社会投一块、融资贷一块”方式筹集项目资金。按照属地管理、分层治理原则,明确市、县、乡、村四级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为推进治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抓住关键,攻坚治水

  一是控污,打好“源头治理攻坚战”。用3年时间对全市所有应治理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严格执行禁、限养区制度,限养、宜养区面源污染治理率分别达到100%、90%。严控工业污染,全市新建电镀园区(集聚区)5个,完成整治重污染行业523家。实行排污权竞拍出让交易机制,达成排污权交易2163家1.26亿元。综合整治宾馆、餐饮、洗车等城市服务“六小行业”,控制源头水污染。二是截污,打好“截污纳管攻坚战”。将污染重、流量大、群众反映强烈的118个雨污混排口,列为市控截污治理重点,制作整治作战图,创新设立“一口双哨制”“挂牌销号”等机制,强力推进排污口整治工作。浙师大截污干管工程涉及部队通讯、光缆、铁路、公路,以及5家单位、6户农户、26户国有房屋、沿线苗木的征收搬迁工作,是近年来金华市区干扰因素最多、施工最复杂的市政工程项目,市建设局会同相关部门、婺城区政府昼夜赶工,用时48天全面竣工。三是清污,打好“污水处理扩能战”。扩增量,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建成污水处理厂10座,新增污水处理29.8万吨/日。盘存量,按照第三方运维模式,成立国有水务公司,统一管理市本级所有镇级污水处理厂,破解运维缺人、缺钱、缺技术等难题,确保有效运行、达标排放。提质量,提标改造21座,增加城镇污水管网1170公里,全市污水处理厂负荷率、污水处理率平均分别提高13%、12.1%。义乌9个污水处理厂投资2亿元提标改造,尾水排放全部实现严于“国标”的“义乌标准”。

  三、重拳出击,铁腕治水

  以不留退路、不作解释、不拖时间、绝不手软的“四不原则”和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厉的措施、最严肃的问责推进治水。一是下狠心。严查重处违法排污企业。采取“哪个部门处理快就叫哪个部门上,哪条法规最给力就用哪条法规套,哪种处罚手段重就用哪种手段来”的方法,对偷排漏排、屡查屡犯的企业,哪怕是金碗也要砸,一律关停,并实施“行政、民事、刑事”三责并追。两年多来,浦江整治拆除水晶加工企业(作坊)2万余家,永康整治铸造行业企业(作坊)354家。二是用狠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不定时间、不打招呼、不预设路线暗访,发现一次通报一次,两次整改不到位问责免职。以“一季一行动”的频度,开展“亮剑斩污”“零点行动”“环保风暴”等系列专项行动,对涉水违法“零容忍”。组建“3+X”护水作战单元,开展全方位督查,对发现的问题采用卫星定位、拍照取证、取样化验,做到督查问题到点、整改时间到周。三是出狠招。出台《金华市环境执法监管从高从严“十条”措施》《金华市环境执法监管“四书一谈”制度》等史上最严环境执法监管措施,共实施行政处罚3871件,行政拘留352人,刑事拘留364人,罚款总额达18830.58万元。浦江县实行最严肃的问责制,要求对整改不到位的乡镇和责任人在县电视台表态发言,对督查不到位的组长和督查组成员进行约谈问责,同时要求每月考核倒数2名的乡镇(街道)书记到县“五水共治”办公室挂职上班,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四、因地制宜,生态治水

  一是巧设计。义乌市滨江绿廊利用3台风车每天把2000方河水提上水岸,通过砂石沉淀、植物吸附、生态修复来提升水质,集防洪、治污、景观、休闲于一体;东阳市创造性提出不砍树木,不准取砂,不搞覆盖,不截弯取直的“四不”生态治理理念,赤渡溪、浪坑溪被评为全省河道建设生态示范工程,不仅提高了生态防洪能力,同时也保持了水系连通,成了远近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二是巧治理。金东区整治孝顺溪,把清出来的淤泥就近堆成小岛,岛上种满桃花,修建游步道、休憩小亭、垂钓鱼台等设施,既减少运输成本、增加土壤肥力,又打造了美丽景观。城中村义乌市七一村将该村生活污水处理终尾水(每天约150吨),用于观光园内农业种植、鱼塘养殖,不但节省了污水管网建设、观光农业种植用肥和污水处理成本,而且成片的波斯菊、向日葵、荷花等美景成为点缀都市的明珠,吸引广大市民游玩消费,经济效益明显。三是巧借力。全省率先成立由中科院院士王浩挂帅的治水专家服务团,为一线治水提供技术服务。永康市巧用民间力量,引进建筑垃圾处理公司,日均消纳处理固废垃圾1000多吨,处理污泥50多吨,处理后的产品平均市场售价30多元每立方米,仅城区一个消纳点年产值可达1200万元,政府不花一分钱,实现了建筑垃圾和污泥“变废为宝”。

  五、跨域协同,联动治水

  针对跨区域治水难题,建立上下游、左右岸治水联动一体化、联防责任化、联治高效化、联护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治理同行、监督同步、宣传同心、成果同享”的工作格局。一是共识。打破行政区域的束缚,确立区域环境共同体意识。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巡查,联合处置,预防为主。二是共谋。从规划、方案、标准等初始环节开始共同谋划,设置统一的工作重点、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和质控要求。三是共商。搭建平台,建立机制,畅通区域各方共商的渠道,做到互通有无、共商要事。由相邻市、县(市、区)政府轮流召集,研究涉及跨区域的重大问题,沟通、协商、解决在联合治水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共治。组成联合检查组,共同对交界区域污染源开展现场检查,重点排查流域和涉及饮用水源地沿线的污染源。针对主要污染区域和污染源,同步治理、同步推进,联合验收。五是共防。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管护保洁机制,使河长治水模式由单条河流的线性治理转向流域的网格化治理,实现流域与流域间治理无缝衔接。兰溪市率先与周边建德市、龙游县建成“宣传同心、治理同行、监督同步、成果同享”的联合治水机制,构建了跨区域治水闭合圈,形成了“上下游一盘棋”的治水格局。

  六、垃圾分类,源头治水

  首创目前最简单、最省钱、最实用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金华模式”,全市已有3467个行政村实现垃圾不出户、不出村、不入河,不仅有效改善了农村环境,还从源头上减少了“垃圾河”产生。一是创新了一种接地气的分类模式。提出农民能接受好操作的“二次四分法”,即农户先在家按照“会烂的”和“不会烂的”的简单标准对垃圾初次分类,保洁员每天上门分类收集,“会烂的”就地堆肥,“不会烂的”按“好卖钱的”和“不好卖钱的”进行二次分类。分类方法简单易懂,80岁老太太也能分出哪些“会烂”、哪些“不会烂”,保洁员通过简单培训就知道哪些“好卖钱”、哪些“不好卖钱”,既解决了农户一次分类分不到位的问题,又从源头上减少了需填埋或焚烧的垃圾量,运行常态的村,垃圾减量可达85%左右。二是推行了一种就地消纳的处理办法。在“二次四分”基础上,将70%的“会烂”的垃圾集中到阳光堆肥房(一个独立封闭的自循环系统,不产生污染,也没有臭气、没有苍蝇),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有氧发酵堆肥处理,2个月即可腐熟为有机肥。对10%-15%的“好卖钱”垃圾,统一由再生资源回收队伍上门有偿回收。剩下15%-20%左右的既“不会烂”也“不好卖钱”的垃圾集中转运填埋或焚烧。通过就地处理,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且有效减少了转运、填埋、焚烧等环节造成的二次污染问题,还大大降低了垃圾清运和处理成本。三是建立了一套保长远的运行机制。首先,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县一级负责统筹谋划、政策制定、资金保障、协调督查;乡镇一级是责任主体,具体抓落实、抓考核、抓评比;村一级具体实施。其次,建立了考核奖惩激励六项制度,即县(市、区)对乡镇的专项考核制度,乡镇对村的考核评比制度、乡镇对保洁员的评优制度,村级垃圾收费制度、环境卫生荣辱榜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再次,建立了两支队伍,一支近万人的保洁员队伍,一支上百人的市场化运作、有盈利能力的再生资源回收队伍。这两支队伍的建立,既保证了垃圾分类的有效运行,也解决了上万人的就业问题。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网站报道金华市农村垃圾分类做法,阅读量超过2200万次,受到网民广泛点赞。

  七、以治促转,倒逼治水

  以“三生融合”理念为引领,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以治水为突破倒逼转型升级”的战略意图。一是倒逼生产方式转型。全省制定首个地市级洁水渔业规划,目前全市小型水库90%以上实现洁水养殖。浦江县以全省“四个全面”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农业转型升级力度,建设了5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开展“拆猪棚建大棚”,发展大棚葡萄5.1万亩,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增加2000元。大力发展电商,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量居全省县(市、区)第3位。东阳市推进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向木雕红木家具影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等,实现治水与转型双赢。二是倒逼生态环境转变。通过治水不仅倒逼了产业的升级提速,也极大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并带动了乡村游的火爆发展。偏远山区武义县江下村引导村民拆除养猪场,转产种植宣莲,形成面积5000余亩的“十里荷花”景观带,生态发展吃、住、行、游一体化的畲族文化风情农家乐,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2015年共接待游客10余万人,仅农家乐经营一项户均收入超过8万元。三是倒逼生活习惯的转化。一方面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强化群众参与意识;另一方面,群众感受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福利,爱水、惜水、护水等文明意识被唤醒,生活习惯明显好转。浦江县坚持依法公平公正关停2万家水晶作坊,转移外来民工20多万人,没有发生一起集体访和越级访,信访总量2013年下降50%,2014年继续下降33.5%,2015年再下降40%,社会风气持续向好,平安创建考核从全省倒数成为全省先进。

  八、全员发动,全民治水

  一是在意识上唤醒,变“要我治”为“我要治”。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优势,开办专栏、专版、专题。利用现代媒体,开通治水微信公众参与平台,广泛征集群众意见。成立“五水共治”宣讲团,深入农村、学校、企业、社区开展治水专题宣讲。制作治水动漫宣传片,编创治水文艺作品,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通过全方位、大容量、多形式宣传治水的重要性,营造了浓厚氛围,凝聚了广泛共识。二是在渠道上打通,变“看你治”为“我在治”。领导干部带头捐,骨干企业主动捐,社会各界积极捐,发动全民以捐款捐物、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助力治水。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组建志愿者护水哨兵团、巾帼护水队、市民监督等发动群众参与治水。发挥老年协会、调解会等村级组织作用,增强群众自治意识和能力。开通治水投诉热线,设立专项奖励基金,每条举报奖励100—500元,鼓励全民参与督水。通过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形成了全民治水的强大合力。三是在制度上完善,变“政府治”为“全民治”。磐安县实行党员干部包户制,一个党员负责联系10个农户,把“门前三包”作为村民的义务职责纳入村规民约。落实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把群众满意作为考核验收的重要指标。通过一系列刚性约束,把责任落实到户,强化了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扭转了“干部干、群众看”的局面。

  九、责任到人,擂台治水

  一是从严落实“河长”制。共设置市、县、乡、村四级河长4250名,配备“河道警长”714名,全市365条主要支流、河道河流包河到人,做到全覆盖、无遗漏,使治水模式由单条河流的线性治理转向流域的网格化治理。武义县明确治水837个项目的干事、绩效、创新、监督“四张清单”,工作到点、时间到日、责任到人。二是实行党委政府领导领衔治水。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分别带头整治一条水质最差河流、创建一条最美河流,党委副书记领衔干流断面“灭劣V类”,实现“一项工程,一位领导,一个小组,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形成强有力的示范引导作用。三是实行月度排序通报。每月对列入省通报的22项重点工程项目逐县逐项排序全市78条重点支流的所有乡镇交接断面、入江口河流水质抽样检测,对考核不合格、整改不力的单位一票否决、通报批评,对任务不落实、行动不到位、工作不配合、目标不完成的干部打板子、摘帽子。四是加大对河长的问责力度。明确9种情形将约谈县(市、区)级河长,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追究责任。2014年有4名乡镇领导被免职,2015年有77名干部被党内警告、戒勉谈话、约谈等处理。

  十、着眼长效,机制治水

  一是治理市场化。大力推广第三方治理模式。浦江县中余乡对中余溪、大元溪和罗源溪进行市场化管理运作,将三条溪的疏浚、垃圾清理与可利用的沙石料资源及渔业资源等承包权捆绑进行公开挂牌,沿线村民分别以0.6万到4.4万不等的价格取得各河段的承包权,实现了“以河治河、以河养河”的自我循环管理新模式。二是管护社会化。如兰溪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行收费制度,每年收取卫生费895.23万元,收取率达94.78%,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和监督农村环卫工作的热情,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实现全覆盖。建筑垃圾打造源头收集、中程转型、终端处理闭合圈,依托水泥产业将砼类废弃物全部资源化利用。三是监督全程化。强化日常监管,完善定期巡查和明查暗访制度,引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形成网格化巡查、常态化监管“闭合圈”。金华开发区建立治水工程项目建设监管机制,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全程介入,打造廉洁工程、优质工程。浦江县实行红橙黄三色预警制,红色警戒区24小时监督,橙色警戒区全天候保洁,黄色警戒区常态化巡查,确保监管为纰漏。

  开展“五水共治”近两年来,一大批过去 “不敢碰”“碰不了”“碰了也没用”的涉水环境违法“老虎”,一一被破天荒的得到了有效解决。金华市经验与启示:

  ——认识到位是前提。治水就是抓深化改革惠民生,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治水就是抓社会文明树新风,治水就是抓平安稳定促和谐,治水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治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是倒逼转型升级的战略工程,不能只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要作为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切实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拿出“重整山河”的雄心和壮士断腕的决心。

  ——领导有力是关键。要把治水作为头号工程,抓党政一把手,党政一把手抓。金华市成立治水领导小组,书记、市长任“双组长”,下设日常办公机构,由市委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一位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一位政协副主席担任常务副主任,抽调部门骨干50人集中办公。所有四套班子领导担任河长,书记市长带头每月巡河,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督办。前所未有的强力领导,是迅速打开治水局面的关键之关键。

  ——方法对路是重点。水污染,问题在水里,原因在岸上,根子在人上。金华市从产业转型、思想转化、习惯转变入手,坚持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摸索、在实践中求证,形成了一系列管用的新招、“接地气”的实招。特别是舆论先行,造势;登高去梯,蓄势;初战必胜,起势;攻城拔寨,乘势;以攻为守,成势的“五势战法”,是形成全市五水共治破竹之势的重要成功战术。

  ——作风过硬是保障。治水人人叫好,但触碰到谁的利益谁就反对。金华市“快”字当头,以逆水行舟的拼劲,立说立干快速治;“狠”字当头,以背水一战的狠劲,猛药去疴铁腕治;“巧”字当头,以遇水架桥的巧劲,因地制宜科学治;实”字当头,以深水静流的实劲,真刀真枪彻底治;“长”字当头,以滴水穿石的韧劲,重管重护长效治。“五劲精神”是打赢治水攻坚战的重要因素。

  ——长效机制是根本。治水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要打好运动战,更要打好持久战。金华市从健全机制入手,综合施策,通过建立河市场化运维、日常化巡查、全程化监管等一整套的长效机制,坚持长期抓、持续抓、反复抓、反复抓,一套一套打,一组一组打,一遍一遍打,有力遏制了污水反弹回潮。

  还自然一江清流,还百姓一河碧波,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是人民群众的期盼。金华市将秉承“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的战略不动摇,强化法治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改革导向,统筹治污、防洪、排涝、保供、抓节“五水”并进,确保实现“三年可游泳”,一江清水送下游。

编辑:叶馨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