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松江污泥项目考察记:建在“你家后院”的污泥工程

时间:2014-09-25 13:11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成苗苗

评论(

9月19日-20日,一年一度的“上海污泥热点论坛”如期在同济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特设污泥处理处置实例考察环节。20日下午,中国水网记者随同考察团参观了作为污泥好氧发酵堆肥技术路线示范项目的上海市松江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

上海市松江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采用好养发酵工艺进行污泥堆肥,项目坐落于松江污水厂厂内,于2011年投建、2012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2012年底通过验收。工程总建筑面积月10626.84m2,集混料、发酵、除臭、仓储、办公于一体,日处理污泥120吨。本项目由上海市政院设计,中科博联提供工艺方案及核心设备并负责运营管理。

环境良好 办公、厂房、休闲一体化

本次参观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考察团约有150人,分成几个考察队进行参观。从车上走下来,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座贴着瓷砖、干净整齐的厂房,没有传统污泥堆肥工程跟人的脏、乱、差的形象,现场讲解人员告诉记者,厂房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在这栋两层楼高的厂房里,集合了混料、发酵、匀翻、筛分、控制室、办公室、化验室、活动室及除臭系统,屋顶采用污泥发酵产物作为营养基质培养绿植花卉,这种布置方式减小了工程占地,同时也对生产过程的臭味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让参观人员称赞的是二楼的咖啡厅,虽然楼下就是发酵车间,但咖啡厅里闻不到一点臭味。讲解员说,他们平时工作之余常在这里喝咖啡休息。



图为 厂房二层咖啡厅

科学发酵 充分利用污泥中的资源

记者从讲解员处了解到,该污泥处理处置系统有22个发酵槽,其中20个为日常使用,另外两个备用。之所以设置20个发酵槽,因为一次厌氧发酵周期为20天。该项目采用生物发酵,无需热源。整个发酵周期只进行两次翻料,“多次翻动会使发酵过程达不到所需温度。而真正的发酵不需要添加菌种,发酵过程的促进是通过调节碳氮比来实现的。”

图为 参观团在讲解员带领下参观发酵车间

讲解员告诉大家,通过科学的发酵方式,这里的发酵产物富含养分、有机质和腐殖质,可以改良土壤,促进植物生长,经过深加工后制成栽培基质或有机肥。当天下午,全国污泥处理处置促进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陪同参观团一起参观考察,他介绍道,此项目发酵产物可用于园林绿化或作为电厂生物质燃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高速公路护坡绿植的营养土。

智能控制 实现无人值守自我诊断

上海市松江污水厂污泥处理处置工程采用了中科博联智能中控系统,在二楼中心机房的设备屏幕上可以看到各个环节的运行状况并进行控制。采用好氧发酵专用温度检测探头,国际首创的专用央企检测探头和只能控制好样发酵系统,实现了好氧发酵处理过程彻底傻瓜化,操作简单,可以实现无人值守和故障的自我诊断,同时可以保证工艺的高校、稳定运行,确保产品的质量稳定并满足行业标准。现场参观人员通过这套系统更加细致得了解了该项目的建设运行情况。

图为 智能中控机房展示系统

生物除臭 与百米之外居民和谐共处

咖啡厅的窗外是本次参观的最大亮点——生物除臭系统。该系统位于项目二层平台上。采用“源头控制+末端除臭”的理念,所谓的源头控制就是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工艺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的调控,保证臭气释放量最少;每个发酵槽下都设置了曝气孔,通过采用独特的自动控制曝气系统,保证发酵堆体的均匀性,曝气孔形状放堵塞设计(自主专利产品),避免了传统发酵过程中对题出现短期厌氧或局部厌氧问题,降低了在发酵过程中物料中的硫被还原的几率,因此显著抑制H2S、硫醇等恶臭气体的产生;为了保证臭气的高校收集并防止臭气外逸,两个发酵槽为一组有隔墙及卷帘门分隔成独立区域,每个区域内设置有臭气浓度在线监测探头,当臭气浓度超过设定浓度值时,自动开启引风除臭系统,从而保证除臭系统的高效运行并大幅度降低能耗和运行费用。通过双重保障,保证了厂内工人的操作环境。

图为 二层参观平台上的生物除臭系统

记者随从考察团考察过程中,几乎没有刺鼻的臭味。从平台上向四周看,可以看到与厂房一墙之隔的住户,和距离厂房仅百米之遥的居民区。很多参观人员在平台驻足欣赏周围风景。

图为 厂房外的居民区

半小时的参观过程中,考察人员对项目建设、运行等各方面情况做了详细了解和体验,给出较高的评价。作为污泥好氧堆肥技术路线示范工程,上海市松江污水长污泥处理处置项目通过科学设计、智能控制和有效的生物除臭设施,最大化的利用污泥中的资源,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建于居民区附近,却不对居民环境造成影响的结果,这种和谐,是蓝色思维下污泥处理处置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编辑:成苗苗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