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济宁中山公用水务顺势而为 技术创新污水处理获大突破

时间:2014-06-30 16:15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李晓佳

评论(

6月24日,由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宁中山公用水务”)联合无锡市禾木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兴达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尚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生态能污水处理系统”及“生态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山东济宁举行。济宁市科学技术局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给出的鉴定结果为项目总体技术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济宁中山公用水务对污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体现了企业顺势发展的趋势。随着产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在市场中的角色和地位越来越关键。近日举办的“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便全面升级,以“环境技术进入产业时代”为主题,体现了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中国水网总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中国水业即将进入技术革命时代。他表示,未来5年的水务市场应该是以战略合作为主线的市场。

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抓住这一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先进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公司高度重视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建立,与无锡市禾木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兴达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尚泽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行业优势,在生态能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形成紧密合作的实体,建立了集设计、施工、技术、售后、运营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可以开展城市、村镇、社区、企业等污水处理服务。

本次“生态能污水处理系统”及“生态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项目科技成果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也是对济宁中山公用水务开展技术研发工作的充分肯定。中国水网记者了解到,济宁中山公用水务研发创新的“生态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不仅提高了污水处理效率,而且做到了污水处理现场无臭味、剩余污泥(有机)零排放。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戴晓虎在2014环境技术产业论坛上表示,未来城镇村镇固废污水一体化的综合处理将是发展的必然之路。生态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追求的便是高效污水处理的一体化,其主要采用一种生态能技术处理污水的全新解决方案。该方案有别于传统的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没有采用厌氧+好氧的布局,而是将厌氧、好氧集合在一个反应池中进行,通过生态能系统中特有的光化微生物群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高效降解。生态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集去除BOD5、COD、NH3-N于一身,具有技术性能稳定可靠,处理效率高,投资省,无臭味,不排剩余污泥,不需采暖保温,可以自动化运行,维护操作方便等优点。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污水分公司经理陈传运表示,该设备除具有以上优点外,设备还采用地埋式,不占地表面积,不需盖房,地面之上可种花种草绿化,不影响周围环境的优点。

另一个创新科技成果“生态能污水处理系统”,属于在生物能量赋予的环境下,高速实现微生物的能量提升;特别涉及一种生物链搭桥(能量触媒)方式,实施废水及污泥处理系统的方法。该系统集去除污水中各类有机物于一身,具有技术性能稳定可靠,抗负荷冲击能力强,处理效率高,无臭味,大幅度消减剩余污泥,维护操作方便等优点。据陈传运介绍,为了稳定出水水质和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增强污泥安定化程度,2012年利用生态能污水处理技术对济宁中山公用水务污水分公司原有污水处理系统进行了改造,运行至今较改造前污泥消减率>40%,增强了系统的抗冲击能力,提高了系统的处理效率和处理能力(较改造前水量处理能力提高到设计能力的1.2倍以上,出水水质明显提升),厂区臭味也有了明显降低。

“水务企业做科研不容易,生态能污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鉴定会专家主任委员、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张克峰表示。作为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的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一级企业,济宁中山公用水务从提供更加优质的水务服务出发,注重污水处理的无害化、资源化研究,聘请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专家郭铁柱先生等高端科技技术人才,积极开展先进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本次生态能污水技术获得的成功,为公司未来发展和技术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济宁中山公用水务表示,公司将继续开展好先进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做好先进技术的市场推广和应用,在提升自身污水处理运营和技术水平的同时,为节能减排、水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编辑:李晓佳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