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城市内涝 从“零关注”到“零容忍”

时间:2013-07-19 17:17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贡玮

评论(

受异常气候影响,城市暴雨内涝频发,城市排水系统遭到舆论质疑,更为严重的是,环境产业几乎集体失声。

去年北京“7•21”,一场罕见大雨造成经济损失逾百亿元,数十人雨中丧生。今年入汛以来,暴雨卷土重来,据国家减灾办统计,截至7月8日,暴雨洪灾共造成北京、安徽、湖南、四川等21个省(区、市)674.9万人受灾,33人死亡,14人失踪。公众对城市内涝治理从“零关注”瞬间飙升到“零容忍”。

但是排水系统并不是造成城市内涝的始作俑者,地下空间不足、河湖面积缩小都是导致城市排蓄能力下降的隐形杀手。治理城市内涝是一个系统问题,由于排水处于治理末端,成为问题的引爆点。

龙应台有句经典语录:分辨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一场倾盆大雨足矣!“如果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一个先进国家。”作家虽然祭出高标准,但实际上,在环境领域里排水还真算不上头号问题,也挤不进世界环境研究的热点行列。在城市管理者眼中,城市亮化、河流污染、土壤污染、PM2.5……哪一个不比排水重要?反正它埋藏于地下,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眼不见为净”。

而今情形大不一样,产业界亦亟待有所作为。如果仅在应急预案和防汛救灾上下功夫,只是应急之策,治标不治本。我国城市管网建设历史欠账较多,资金需求巨大,譬如:敷设直径1200毫米的钢混排水管道综合成本为160万元/公里,敷设直径2000毫米的钢混排水管道成本达到400万元/公里。如果延续地方财政出资、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投资方式,显然杯水车薪。

雨水系统的市场化模式或许是一条解决路径。但是有专家指出,雨水系统涉及面较宽,本身属于公共服务,收益难以测算,盈利机制模糊,企业参与将承担比较大的责任风险。风险抵御不住企业参与的热情,一些地方已为排水管网建设及运营市场化改革打开了方便之门。2007年武汉市采用BOT模式建设了当地最大的污水收集系统;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和宝安区,进行了近万公里排水管网特许经营权的公开招标,现今深圳市全部排水管网均实现了企业化、专业化运营。通过改革,终结了各级排水管理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局面,政府、企业各司其职,政府加强统筹管理、环境监督,产业更加高效、规范。

公共服务的需求为产业带来发展机遇。一方面,2010年全国城市排水管道总长仅为41.41万公里,远远落后于城市化发展进程,管网建设和改造的潜力巨大;雨污分流、排水管网的市场化渐成新趋势;乡镇市场更加广阔。另一方面,雨水利用成为热点,变废为宝、化灾为福。

排水系统建设需要百年大计,公众需要听到产业更多的声音,问题迟早会解决,曙光在前头。

编辑:朱丽娜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