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重磅】VOCs监测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500亿市场将释放

时间: 2015-10-27 16:17

来源: 东吴证券

作者: 袁理

3)工业污染源,如石化企业和包装印刷企业,VOCs排放量大,由于粘度低且密度相对较高,在冷却之后非常容易渗透到厂区附近的地下深层,对土壤以及地下水造成污染形成污染场地,污染深度往往可达数米。

VOCs一旦浸入粘性土壤粒子中便会很难去除,在土壤持续的滞留积蓄会引发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造成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过高或超标,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产生刺激和毒害,诱导生物物种及其数量产生变化,从而破坏了土壤环境原有的生态功能与系统平衡,更严重的会通过食物链传导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行业发展初期,国外经验值得学习

排放逐年上升,问题亟待改善:目前VOCs的排放量没有统一的官方数据,2010年全国重点地区重点城市VOCs排放量417.25万吨,但有研究表明当年全国实际排放量约3000万吨,山东、浙江、江苏排放量居前;相对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污染物,VOCs治理此前受政策重视度较低,行业基础数据匮乏、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滞后以及排放标准不完善使行业在很多年里并未有太大发展。当前状况亟待改善。

1、行业现状:VOCs排放量大,未纳入环境统计管理体系

VOCs伴随工业发展排放量增加是不争的事实。规模化监测的缺失使国家对VOCs没有公开的相关数据,且由于VOCs成份种类复杂,特性不一,涉及的行业多,工艺复杂,很难摸清全国的VOCs排放总量。

根据2012年10月环境保护部颁布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首次发布了我国包括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3个重点区域的VOCS数据,重点区域2010年统计的排放量共计417.25万吨。从排放总量上看,2010年重点区域代表型行业VOCS排放量最大的3个区域为山东省(79.6万吨)、浙江省(52.7万吨)和江苏省(51.3万吨),占比约为重点区域VOCs排放总量的44%;最小的3个区域为山西(2.6万吨)、湖南省(3.8万吨)和宁夏(3.95万吨)。

图表6:重点区域2010年年VOCs排放

资料来源:《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东吴证券研究所

但根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的测算,全国VOCs排放量超20万吨/年的行业在2009年排放总量就已达1681.52万吨,占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95.7%,其中典型行业(石油石化、包装印刷、涂装等)排放量为工业排放量的54.21%。

图表7:2010年各行业VOCs排放比较

资料来源: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东吴证券研究所

2、包装印刷、石油石化、建筑装饰是VOCs主要来源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除生物质燃烧外,工业源中VOCs排放量占比靠前的为建筑装饰、包装印刷和石油石化(包括石油炼制和油气储运)行业,这三个行业可以占到各行业总排放量的46%以上。

石化行业VOCs排放量约占VOCs人为源总排放量的19.5%,排放主要来自于密封设备的不严而导致的挥发性气体泄漏和转运过程中的挥发损失。根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估算,2009年全国石化行业VOCs排放总量约为153.5万吨。

石化行业排放的VOCs成分复杂,活性强,危害大,所受重视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相对于建筑装饰和包装印刷行业,石化行业VOCs排放一般浓度高,且易于收集和处理,在监测设备的使用上存在更大的机会。

图表8:2009年石油炼制生产环节VOCs排放量估算

资料来源:环保部环境规划院,东吴证券研究所

根据我国当前包装塑料基材等印刷技术水平,印刷过程中大量使用的溶剂型中油墨含50%-60%的挥发性组分(主要为甲苯、乙酸乙酯、丙酮及少量丁酮);如果加上调油墨粘度所需的稀释剂,那么在印品干燥时,挥发性油墨组分的总含量为70%-80%,因此在包装印刷的过程中会伴随大量的VOCs排放。

截至2014年,我国包装印刷企业数量101948家,年营业收入超5000亿元,在为实行较好管控的情况下这些溶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变为VOCs废气大量排出,造成空气污染。

图表:9中国包装印刷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东吴证券研究所

建筑装饰的VOCs排放主要影响室内空气环境,来源主要是建筑和装饰材料,例如油漆、涂料、填料、密封剂、粘合剂、地面覆盖物、墙面覆盖物和家具等。目前在建筑和装饰材料中已鉴定出的挥发性有机物超百种,典型的有有苯乙烯、丙二醇、TXIB、甘烷、酚、甲苯、乙苯、二甲苯、甲醛等。建筑装饰伴随着21世纪城镇化带来的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有了较快的增长,市场的巨大存量也使得VOCs治理不容小觑。

图表10:房地产开发企经营业总收入

1234567...8

编辑: 张伟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