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三年花450亿,2015-2017年环保企业的海外并购逻辑

时间: 2018-01-11 14:10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李晓佳、汤明旺

中国水网粗略统计,2015年到2017年中国环保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中,大举海淘的环保企业们,除了布局海外市场,更重要的是要获取先进技术,获得品牌效应,以及实现或参与海外运营,从而更好的反哺国内业务。

2015年到2017年,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环保企业海外并购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据E20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显示,环保企业“走出去”交易中,数量上民企占绝对优势,约占总数的60%。但资金上国企成为主力,占总金额的80%。从环保企业性质上看,C方阵企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最积极,占比62.1%;其次是A方阵企业,约占27.5%;D方阵、B方阵企业分别占比6.9%、3.4%。

从“走出去”模式上看,EPC和设备供应仍是主流,合计近50%。从收购的企业性质划分,国企投资类公司国际并购寻求的是资本运营类项目。这类企业一般属于E20环境产业地图中的A、B方阵。像北控、首创等投资运营类企业,通过购买国外投资运营公司,引进和借鉴先进的运营、管理技术,同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能力得到提升,塑造如威立雅般的跨国企业形象。比如北控2016年收购德国EEW,创下了中国企业在德国最大并购项目纪录;北控水务2017年收购澳洲Trility Group。

而民企上市公司则偏好技术类公司,如2016年天翔环境拟以2.05亿欧元收购德国贝尔芬格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100%的股权、2017年博世科1000万加币收购加拿大瑞美达克土壤修复服务公司100%。

根据统计结果总体来看,仅2016年,中国环保企业的海外并购,90%以上以吸纳国际领先技术和品牌为目的。E20环境产业地图中CD方阵企业的国际并购,一般就主要以购买海外技术为主。如2015年,巴安水务通过全资瑞典孙公司协议受让奥地利 KWI Corporate Verwaltungs GmbH100%股权,收获世界上第一家取得气浮技术专利公司。永清环保则为发展土壤修复市场收购美国IST公司51%的股权。国外技术先进,但由于应用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空间有限,有极强的输出欲望。相较而言,国内环保问题比较突出,技术还不太成熟,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用到国内市场,是双赢的选择。但薛涛也建议国内环保企业,最好从发达国家环保公司的某一个细分领域切入,补全明显的短板,这比收购整个环保公司更好。

环保企业海外并购队伍还将壮大,需防范风险理性推进

“因我国环保趋严,环保产业迎来发展热潮。”“十九大”后,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更加坚定,企业布局环保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薛涛认为,在“以资本换技术”及“走出去”的诉求下,国内环保企业肯定会将海外并购作为重要的战略考虑。

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深度与广度的不断拓展,相关风险和问题也日益显现。据2016年普华永道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7月,超过50%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都不成功。商务部报告也曾指出,中国企业的海外项目只有13%处于盈利可观状态,63%处于非盈利或亏损。

正如前文所述,为了规范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行为,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范政策。2017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公布《中央企业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强调对中央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管控。应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对外合理投资,支持符合 “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规划和能够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为目的的跨境并购。

虽然从2017年的海外并购案例看,环保企业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对于中国环保企业海外并购后,发展如何,盈利如何等问题,依然备受关注,也是目前很多环保企业海外并购所担忧的问题之一。

对此,薛涛表示,因环保企业海外并购主要集中在2015、2016及2017年,并购完成后管理整合需要时日,所以目前大部分并购的效果还不太明显。当然,也个别项目出现盈利。如国祯环保2015年收购挪威Biovac、美国MET等公司,早在2016年已经实现净利润。

但风险也同时存在,如地缘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整合风险等。如个别公司并购后当年就发现标的属于严重亏损、净资产为负的劣质公司。

“这种代价也提示环保企业在跨境并购中的理性回归。”薛涛指出,目前有少量项目出现央企/国企、民企合作“走出去”的案例,如果能发挥各自优势,未尝不是很好的模式,有利于提高海外项目的落地效率、投资收益。随着我国A方阵、B方阵环保企业的快速成长,各方面实力增强,以及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落地,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环保跨境并购案例出现。当然,在少数国内环保企业国际化运作经验提高的同时,跨境并购的针对性、专业性和成功概率会逐步提高。


12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