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和谐生态与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论文类型 基础研究 发表日期 2005-05-01
来源 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国际研讨会
作者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关键词 景观生态 西湖
摘要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而言水是生存的必要资源,人类社会文明通常是在和谐的水生态系统周边发展起来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和谐的水生态系统是哺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目标。   杭州因西湖而 ...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而言水是生存的必要资源,人类社会文明通常是在和谐的水生态系统周边发展起来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和谐的水生态系统是哺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目标。
  杭州因西湖而名,因西湖而兴,是一个千余年来久经高度开发的地区,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这些成为西湖水生态系统退化的宏观背景。西湖是一个城市湖泊,紧靠杭州市区交通便利,引来了巨大的旅游负荷,这一点又进一步加速了西湖水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为此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杭州市实施了多项西湖水质修复计划(如环湖截污、底泥疏浚、搬迁工厂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西湖水质,保护了西湖及流域的生态环境,但这些都只仅限于单一的环境治理工程。实践证明,要修复西湖的水生态系统,不能将西湖孤立起来,而是要将其外延扩展至西湖流域。将生态学理论有机地贯穿于西湖景观建设和水体修复中,当推近几年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其设计理念、水体修复手法、综合效益,为我国城市湖泊的水景建设和水环境治理提供了一些新思路。

1 景观生态学在西湖综合保护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把人类生活空间的岩石圈、生物圈和智慧圈作为整体人类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考虑,研究各景观元素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以便通过人的设计和管理,使整个人类生态系统(景观)的时空结构和能流物流及信息都达到最佳状态。景观生态设计的指导理论就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设计有自然优先、整体设计、设计适应性和多学科综合几条设计理论。这些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设计与建设中都得到了体现。
1.1优先原理
  
自然优先原理指出:景观生态设计应保护自然资源,因为维护自然过程是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前提。西湖杨公堤景区的建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理。500年前杨孟瑛筑成杨公堤,杨公堤以西区域港叉繁多,水面开阔,是西湖上游入湖溪流的主要分布区。据记载至抗战时,杭州人到灵隐烧香一定要乘船到茅家埠上岸,可见杨公堤往西水面一定不小。随着西湖流域经济的迅猛发展,水面不断被侵占、旱化,西湖西部山水之间的过度带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不少历史文化遗迹荡然无存。因此杨公堤景区的设计就遵循自然优先原理,以300年前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为依托,构建山水相依、自然淳朴的生态水景。工程中一是拆迁整治,景区建筑面积减少近20万平方米,减少景区人口6000多人;二是恢复水面,共开挖外运土方180万立方米,主要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金沙港等水面共计70公顷,并与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互相沟通,基本恢复了300年前西湖的原貌;三是挖掘整理保护历史文化,共整理出23个历史文化景观;四是调整陆地绿化,改善和复原了西湖周边的生态湿地,同时加强区域内茶地的保护和管理,通过建设湖西的自然资源得到了保护,山景、水景融为一体。空气新鲜,禽鸟栖息,呈现出充满野趣的自然生态景观。
1.2设计原理
  
整体设计原理认为:景观生态设计是对整体人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物植需要而设计,为高产值而设计,也为美而设计,设计的目的是整体优化。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设计就不是机械、孤立地考虑景观,而是将西湖流域的经济、文化、自然作为统一的大背景,按“保护第一、生态优先、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民为本、为民谋利、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进行设计和建设。不是片面地将景区中的居民全部迁移出去,也没有取消所有经济活动。而是传承历史、突出文化、以民为本、为民谋利,保留了西湖流域的特色经济项目----龙井茶,经过规划,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并将新扩水面延伸至龙井茶园边,将茶农民居建筑群镶嵌其中,呈现出一幅幽静、自然的田园风光。茶农安居乐业,龙井茶的文脉可以世代相传,区域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游客可泛舟直至山脚,弃舟问茶,品农家菜,形成了一个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生态景观。
1.3适应性原理
  
设计适应性原理认为:自然景观有其自身的和谐、稳定的结构和功能,人为的设计必须适应自然景观的原有“设计”,使人为引入的景观元素所带来的负作用最小,以保证整体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以水作为最基本的景观元素,以“水”的变化轨迹来区分其不同的景观结构和功能。西湖水源地主要分布于杨公堤以西,水源地应是静谧的、原始的,因此杨公堤以西水流蜿蜒、港叉繁多,营造的景观是朴素的、充满野趣的,犹如清纯美丽的山村少女。水流经杨公堤入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则水面逐渐开阔,山景、水景交相辉映,景致秀丽无比。而后过苏堤六桥洞汇入外湖,水面豁然开朗,三面环山,一面城,尤如西子姑娘伸开双臂拥抱着杭城,迎接八方来客,景观应秀丽不失大气。但与城市接壤的湖滨一带湖岸采用规则的石驳坎,岸线用栏杆围住,人为地将城市与湖泊、人与水分隔成两个区域,岸线景观生硬单调,人与水的关系不和谐。为此,在新湖滨景区的建设中,改变了原有的景观结构,岸线处理形式多变,新建入水观景平台、河埠头,同时开挖沟通水系,将西湖水延引至湖滨公园内,并与城市河道相通,以水为纽带将城市与西湖连为一体,人与水可以亲密接触,充分发挥了城市向西湖风景区过渡景观功能。

2水生态修复技术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的应用

  水生态修复包括控制水土流失、保持生物多样性、构建和谐的水陆交错带湿地系统、水源地污染的控制和水体沉积物污染的控制等。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在实现构建生态景观的同时,也实施了多项水生态修复技术取得了一定成效。
2.1水土流失
  
随着西湖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民用建筑用地不断扩张,道路用地也不断增加,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不断降低,引起流域水陆交错带土地结构变化,固着土壤能力和净化水质能力下降,水土流失严重,引起溪流不同程度淤积,溪流的过水面积及过水流量也随之降低,遇暴雨还会积水,大量垃圾及污染物直入西湖。为此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首先就是规划用地,拆违还绿、拆迁还绿,仅杨公堤景区就新增绿地80余万平方米,种植乔木1.5万株、灌木18.6万株、竹类6.5万杆,地被13.6万平方米,铺设草坪16万平方米。大幅度增加了土地的绿化率,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的固着力,控制了湖西区域的水土流失。
2.2和谐的水陆交错带湿地系统
  
水生态系统是一个水陆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大系统,水体的富营养化其实是氮、磷在水陆两相运动中,发生错位阻滞和时间上的节律变态有关。通过保护流域的自然植被,调整流域的农业生产方式,就能较大程度地将氮、磷保留在陆地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可经减缓水体的富营养化进程。西湖杨公堤景区就采取了这一水体修复原理,顺溪流沿水岸以自然植物护坡为主,石驳坎为辅,结合景观按植物群落的分布特性,沿岸种植乔木、灌木及护坡草带,水陆交错带配湿生植物,级级入水再种植挺水、浮叶及沉水植物,工程中共种植水生植物66个品种计100多万株,构建了良好的水陆交错带湿地系统。新拓展的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金沙港成为人工湿地生物塘,有效地涵养了水源,增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如今湖西地区的水质明显好于外西湖。
2.3地污染的控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湖上游主要溪流之一的长桥溪因生活污水的排放长期受到污染,是西湖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为了控制水源地污染,实施了长桥溪截淤整治工程,在长桥溪地块新建一个水生态公园。首先因地制宜地设置点源和面源污水收集暗渠,然后在地下净化水处理中心集中进行净化,净化水再进入地上水生态公园,公园内设置了一个沉沙池、两个生物净化塘和多级叠水等。工程实施后长桥溪流域不仅成了一个优美的水景公园,而且还是一个水环境治理的科普公园,它向人们展现了流域民居生活污水通过工程、物理、生物等多手段净化的全过程,经处理后的入湖水质达国家地表水Ⅲ类水标准。
2.4流域的连续统
  
由于西湖是一个半封闭湖泊,自然水源不够丰沛,不利于西湖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了保证水的供给量,1986年就建了西湖引水工程,年引水量可达2400万方。但受钱塘江潮汐及上游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水质已不能满足西湖引水的需要。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后,西湖库容量增加,水量补给的矛盾加大。为此,在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中,新建了两座日处理量为30万方和10万方的沉淀池,保证日引水量40万方。为了引水流场分布均匀,水体交换充分,较大限度地发挥引水功效,依据引水模拟试验结果,在西湖的西面和南面共设了6个进水口,在湖的东面、北面、西北面设了9个可控出水口,湖水经出水口再下泄到市区河道。充沛的水量,不仅加强了水体的流动,提高了湖水的自净能力,还实现了西湖流域“蓄、泄、控”的连续统。同时也增加了城市河道的配水量,改善了市区河道的水质,做到了一水多用,一管多用,达到了资源最大化、最优化。

3结语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遵循生态学的理论,成功地将景观生态设计原理和水体修复技术运用于景观建设中,取得了较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要让西湖更精致、大气、开放、和谐,还需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共同工作,进一步加强管理,搞好综合保护与治理。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