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给水技术博物馆专业网站的建设

论文类型 基础研究 发表日期 2002-03-01
作者 佚名
关键词 给水技术 博物馆 互联网 网站
摘要 “网上给水技术博物馆”的建设,是一个新的尝试。本文介绍了“网上专业博物馆”的特点、“网上给水技术博物馆”栏目的设置及网站的建设和维护。

何寿平

  摘 要:“网上给水技术博物馆”的建设,是一个新的尝试。本文介绍了“网上专业博物馆”的特点、“网上给水技术博物馆”栏目的设置及网站的建设和维护。
  关键词:给水技术 博物馆 互联网 网站

  南通有博物馆之乡的美誉,这是因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位于南通风景秀丽的东南濠河之滨。它是清末状元,著名的民族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正因为有了这个传统,南通先后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纺织博物馆、建筑博物馆、沈寿艺术馆、个簃艺术馆等等。给水技术博物馆(以下简称“水博馆”)是在南通狼山水厂建设过程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整个生产环节实现计算机控制后,生产人员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利用水厂设在狼山名胜风景区的优美环境内和水厂内部空出大量的辅助用房的基础上,于1991年12月26日建立了我国第一座给水专业的技术博物馆。它的建立得到了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和中国博物馆学会的大力支持。
  “水博馆”的职能是:收集、收藏、整理、研究给水资料(包括实物藏品),为发展给水技术、节约水资源和宣传给水、节水知识提供社会化服务。因此“水博馆”着力进行给水技术发展史料的收集和研究。广泛宣传、普及水的知识,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给水技术的发展,推动节约用水活动的开展。“水博馆”在不断扩大收藏的基础上,最近又在因特网上建设了一座“网上给水技术博物馆”(以下简称“网上水博馆”,网址为:www.watermuseum.org.cn ;www.chinamuseum.net ),它的建立是一个新的尝试,其目的是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更好地宣传我国给水事业的辉煌发展历史(收藏、展示),普及水和节约用水的知识(科普教育),为广大给水专业工作者和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场所(资料检索)。

一、“网上水博馆”的特点:

  (1)专业技术博物馆比起一般的博物馆来,既有它的局限性,又有它的特殊性。它对专业内容的展示会更深刻更细致。但过于专业的内容对一般观众来说就显得“枯燥无味”。如何适应各个层次人士的需求,既要展示专业的内容,又要进行科普宣传,一直是专业博物馆工作人员所在探索的课题。“网上水博馆”的建设无疑是利用网上技术的优势,根据专业技术的特点,提供了专业博物馆得以展示自己的广阔天地。
  (2)“博物馆上网”和“网上博物馆”虽然同样利用因特网技术向人们展示自己,但不完全一样。 “博物馆上网”仅是以介绍“现实”博物馆的情况、建馆的历史、主要馆藏、展馆等为主,有一些博物馆还再适当地增加了一些服务的内容。大多数的博物馆就是以这样的形式“上网”的。无疑,给人耳目一新,至少不出家门,就能初步了解许多博物馆的概况。因此,这种以“介绍”为主要目的展示方式,其在线容量就不会太大。有个别博物馆为了“赶时髦”,仅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馆名”、“地址”、“联系方式”就结束了,这也算“上了网”。而“网上博物馆”顾名思义就是“在网上的博物馆”,这已不满足仅仅作一些必要的介绍了,而是尽量利用网络的优势,充分利用因特网技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不受展室大小、地域、时空限制的更为庞大便于查询的资料信息库和收藏品的展示,既满足一般人员获取知识的愿望,又最大限度地满足专业人员需求的“网上实体”。因此,“网上博物馆”有着更大的实际容量和服务空间。
  基于上述的特点,“网上水博馆”有着比现实的“水博馆”更大的空间和容量。它可以不受地域限制提供人们随时上网“参观”浏览“网上水博馆”的机会。为了达到“成为大家朋友”的目的,在规划总体设计的时候,就注意容纳尽量多的与“水”有关的大量资料和图片。“水博馆”是我国博物馆大家族的一员,当然也就义不容辞的有着宣传文博事业的义务。所以在重点建设“网上水博馆”专业栏目的同时,将南通的博物馆和中国已上网的主要博物馆一并作了介绍或链接,充分体现出网上博物馆的时空优势。

二、栏目的设置:

  “网上水博馆”以“收藏,展示”、“教育”、“资料检索服务”三大功能为服务宗旨,共设立了“简介”、“水知识”、“给水史料”、“节约用水”、“供水年鉴”、 “技术动态”、“资料索引”、 “给水专家”、“热点论坛”、 “水文化”、“南通博物馆”、“中国博物馆”、“网站链接”、“水新闻快讯”等栏目。
  1、“收藏,展示”类的栏目有:
  (1)“简介”:介绍了“给水技术博物馆”的建成、展室、室外展区的面貌;
  (2)“给水史料”既是知识的传播,又是历史和技术资料的汇编:
  其内容展示了人类用水的历史:有早期文献的记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木构水井资料,战国时期遗址中的水井的资料,古代城市供水状况以及我国古代净水技术在世界文明史的地位;
  同时还介绍了我国近代给水事业的发展过程:自清朝末我国城市供水也随着城市的发展开始起步,许多城市相继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供水设施和企业。上海最具有当时的代表性。
  这个栏目还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给水技术工作者在现代城市供水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国的给水技术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向人们展示了整个城市供水净化处理各个环节的现代技术,是当代城市给水技术的全面展示。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整理了在我国给水事业发展过程中“最早”、“最大”、“最多”的事件、技术和专业单位等,予以发表。
  (3)“水文化”:向人们介绍与“水”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有诗词、名句、成语、散文、杂谈、幽默、中国画、油画、水彩画、陶艺、少数民族风情等,让大家从中体会“水”在人类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4)“南通博物馆”:介绍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博物馆棗南通博物苑、南通纺织博物馆、南通建筑博物馆、张謇纪念馆、沈寿艺术馆、个簃艺术馆、民间艺术馆、蓝印花布艺术馆、如皋博物馆(水绘园)、海安博物馆、南通书画研究院等南通地区的文博单位,展示“博物馆之乡”的风采。
  (5)“中国博物馆”:链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香港科学馆”、“澳门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近20个著名的博物馆。
  2、“科普教育”类的栏目有:
  (1)“水知识”、“节约用水”、“热点论坛”等栏目介绍了水的基本知识,讲述了水资源的珍贵,阐明了水是生命之源,叙述了自来水的生产过程,讲解了给水技术的要点,宣传了节约用水的知识。通过对水资源的热点讨论,使人们增长对水的认识,提高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更加地自觉珍惜“生命之源”棗水。
  (2)“给水专家” 收集了60多位对我国给水事业和给水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专家和部分教授级的技术专家的业绩和著作、论文。他们既是我国给水事业发展的勤奋耕耘者,也是人们(包括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3、“资料检索服务”是本网站的重头项目,其栏目有:“给水史料”、“政策法规”、 “技术资料”、“专业信息”、 “每日水新闻”等等。
  (1)“给水史料”展示了人类用水的历史:有早期文献的记载,新石器时代遗址的木构水井资料,战国时期遗址中的水井的资料,古代城市供水状况以及我国古代净水技术在世界文明史的地位。
  同时还介绍了我国近代给水事业的发展过程:自清朝末我国城市供水也随着城市的发展开始起步,许多城市相继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供水设施和企业。上海最具有当时的代表性。
  这个栏目还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给水技术工作者在现代城市供水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我国的给水技术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向人们展示了整个城市供水净化处理各个环节的现代技术,是当代城市给水技术的全面展示。
  “网上水博馆”还整理了在我国给水事业发展过程中“最早”、“最大”、“最多”的事件、技术和专业单位等十分珍贵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政策法规”:可查阅有关“水”及技术方面的国家、部、地方的政策和法规,以及给水排水专业技术的规范和标准等。
  (3)“技术资料”:
  1)“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尽可能多地收集了已公布的与给水有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便于大家查阅;
  2)“供水年鉴”将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多年来编纂的《年鉴》中的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城市供水的主要经济技术统计资料汇总,按年按项目内容查阅。可以从中了解我国城市供水的基本情况;
  3)“分类资料”有水质、水资源、取水、净水、泵站、自动控制、给水管网、供水管理等等40多个子栏目,拥有正在不断充实最新的资料数据库。
  4)“技术动态”是南通市自来水公司信息档案室、南通市供水技术信息网和给水技术博物馆编的技术信息交流资料汇编。自1985年5月创刊以来,每月一期,至今未断,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所以他们继承传统,除继续编印免费发送外,还在网上辟专栏提供查询;
  5)“杂志”:可查阅《中国给水排水》、《建筑技术通讯给水排水》、《中国城镇供水》、《江苏供水》等杂志的目录、部分杂志的全文;
  6)“国外城市供水状况”和“国外给水技术资料”等子栏目,也正在积极筹备之中。
  (4)“专业信息” 包括有:
  1)“学会、协会”:介绍中国城镇供水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全国给水排水技术情报网等水专业协会、学会的概况。
  2)“供水企业”:介绍各省、市、自治区省会城市和30万立方米/日生产规模的自来水公司的通讯地址(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自来水部门)。
  3)“设计单位”:介绍我国七大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的概况及通讯地址等。
  4)“大专院校”:介绍我国近200所设有给水排水专业或课程的大学、专科和中等专业学校。并与30多所大学的网站链接,查询这些学校的概况。
  5)“科研院所”:介绍我国主要给水排水研究中心、院、所的概况、通讯地址等。
  6)“设备厂商”:分类免费介绍生产给水排水器材、设备的厂商的联系方式和通讯地址。以便项目建设和生产管理需要时查询。
  (5)“网站链接”栏目内链接了国内近30个网站和国外(欧洲、美国、加拿大、非洲、日本以及一些国际“水”组织)的20多个网站。大大方便了专业人员的浏览、查阅。
  (6)“每日水新闻”是“网上水博馆”每天更新的栏目,为方便大家及时了解有关“水”方面的最新动态,本栏目仅采编陈列全国性给水排水专业技术杂志以外的最新短信息,保留最近5—10天的新闻,以节约大家翻阅报刊的时间,方便查阅。过去的讯息可到“技术动态”栏目内按月查阅。

三、网上博物馆的建设和维护:

  1、网站的规划、计划:
  博物馆上网是时代的需要,网上博物馆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全球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我们不是赶时髦的应景之作,应该有一个经过论证的详细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
  (1)“规划”:广泛收集有关“水”的各类资料,充分利用现有的因特网技术手段,规划“网上水博馆”的总体目标、栏目设置、内容安排、展示形式、技术支持、表现手法、网站维护、管理机制等。
  (2)“计划”:根据规划的要求、资料的收集整理情况、经费的可能、人员的素质等具体条件,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并加以落实。
  2、资料的收集:
  在兴办“水博馆”的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收集到许多实物和资料图片,为“网上水博馆”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建设“网上水博馆”的消息传出时,立即得到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城镇供水协会、中国给排水学会、南通市政府、科委、建委、电信局、南通科技信息网、南通热线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提供资料,提供技术,提供物质条件和经费的支持。许多国内知名的专家寄来大量珍贵的资料和照片,更有甚者不远万里从国外寄来已经过世老专家的简历和照片。我们深深感到:在共同事业中长期建立起来的友情比什么都珍贵!“网上给水技术博物馆”的建立就是社会力量交汇的一例。那么多的栏目,那么多的内容,那么多的资料,东南西北的信息,没有四面八方的广泛支持,怎么可能完成这一庞大的任务呢?
  3、网页的制作:
  原来“水博馆”没有制作网页的专业人才,主创人员在当地电信部门和市科技信息网的技术人员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学习网页制作技术,边学边干。收集资料,组织素材,安排内容,网页创意,设计页面,动手制作,全是这些人员夜以继日的工作成果。由于创作人员对展示的内容比较熟悉,有着绘画、装饰的创作经验,又初步掌握了网页的制作技巧,所以才能将专业业务、艺术创意与网络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取得良好的效果(内容、视觉、经费)。
  4、网站的日常维护:
  网站的建设并不算太难,难的是网站长期的维护和管理。网站的内容必须不断充实提高和及时更新。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变成一个无人问津的“垃圾筒”。
  (1)人员:内容的扩充、增加和信息的更新必须要有一些具有一定专业(给水专业、文博专业、因特网技术)知识,能长期勤勤恳恳默默工作的人员。人数不在多,而在精,年龄层次上要老、青结合,形成梯队,保证长期工作的连续性。
  (2)新的管理机制,在请求有关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保证部分经费仍适当补贴外,逐步实行以网养网的激励机制,从而,保持网站工作经费和人员队伍的稳定。
  (3)探索信息收集、联络的网络和框架,保证源源不断的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制定资料来源、整理、应用管理制度,使之管理行为规范化、专业化。
  (4)网站的安全性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否则计算机病毒感染、黑客侵入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我们采取了一定的防范措施:
  1)申请了两个域名,并将两个服务器分别放在电信部门和科技信息网的机房内;采用不同终端制作和更新网页,再通过通讯线路上传到专用服务器,对外发布信息。这样全部信息同时存放在四个地方(狡兔四窟),万一其中有一个遭到侵袭,其他的服务器或终端还能保证信息不致丢失。另外,定期将网站内的资料制作成光盘妥善保存。
  2)必须制定有关的制度,从各个工作环节严格控制,以防失误,造成损失。
  3)定期对设备进行杀毒处理,对敏感期更需严加防范。规定定期用杀毒盘对所有站点进行预防性消毒处理。一旦发现有病毒、黑客和反动、黄色信息、图片等非法信息侵入网站,应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和警告各个站点,在摸清情况后进行处理:清除病毒、非法信息和遭到破坏的内容,重新从未遭到破坏的站点调入原有的网页内容,恢复网站的完整和良好状态。
  “网上水博馆”虽然已于1999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开始试运行,目前已拥有大小栏目156个,输入了300多万字的各类文字资料及近500幅各种图片,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链接了国内外相关网站60个。但这只还是一个初步的框架,还不足规划容量(数据量)的1/2,内容还需大量地充实。由于建设时间较短,水平的限制和经验不足,“网上水博馆”的栏目设置、版面内容等方面还在不断改进,还需要继续探索新的内容处理方式,新的网页制作技术、新的表现手法,争取成为大家所能接受的“网上博物馆”。


作者通讯地址:南通市将军园3号楼402室 邮编:226001
E-mail: hsp@pub.nt.jsinfo.net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