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陈吉宁:城市水环境面临诸多误区

时间:2011-06-20 16:15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成杨

评论(

  中国水网讯 6月17日,在“环境产业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研讨会”暨“清华大学-北控水务集团环境产业联合研究院”成立仪式上,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发表主题演讲,分析我国城市水环境,提出多项发人深省的观点。

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陈吉宁进行主题演讲

  陈吉宁校长表示,曾用“单位土地第二产业增加值”来表征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对法国、德国、日本、英国、美国、中国等国的分析表明,目前中国的这一数据已经是日本、德国等在50年前达到最高水平时的两到三倍,也就是说我们要付出德国、日本等国两到三倍的代价才能解决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再考虑到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工业化、城市化双重压力,这个倍数恐怕已远超“两到三倍”达到“十倍”左右的水平,这势必给技术研发带来新的挑战,如果没有“十倍”的技术进步的话,那今天所有复制欧洲和美国的治理模式都将很难成功,今后必然会遇到问题。陈吉宁校长向中国水网等媒体介绍,技术进步、行为变化、系统结构重构可否解决“10倍”问题、城市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的多层次成本效益问题、城市二元水循环高效调控的机制问题等都是当下中国城市水环境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解决城市水问题过程中,陈吉宁校长分析,出现了以下几大误区:

  城市水资源量的有限性和经济性误区 人们经常将水资源看作是可再生、可重复利用的,但实则不然,在理论极限状况下,单个城市的最大可用水资源量是取水量的6.69倍,超过这一极值就无法再生。同时从经济性角度来看,在当前经济可接受范围内,通过再生得到的最大可用水资源量可达到城市取水量的1.3-1.7倍,因而许多城市所说的污水回用达到100%,经济上实则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值得的。

  排水体制选择误区 按照城市排水体制规范,各个城市都要开展排水分流制。分流制有其优势但也难免弊端。陈吉宁校长曾以两年一遇30mm的场次降雨分别对北方地区20个城市合流制与分流制排水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并对两种排水系统在历时相同、重现期不同的场次降雨下的污染物削减能力进行模拟。结果显示,降雨量对于排水体制选择的结果影响显著,年均降雨量小于500mm时,合流制系统优势明显;降水量大于2200mm时,分流制系统优势明显;介于两者之间时,各自的优势并不是那么大,而这一结果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的思维。

  城市污染负荷控制的成本效益误区 中国水网观察到,我国水环境改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成本效益的考量。陈吉宁校长表示,花大钱办小事的局面经常出现。以太湖流域的成本效益为例,目前,太湖流域最急迫的工作并不是水质一级A的提升,而是在于污泥问题和城市管网输送问题的解决,这两大问题解决后带来的效益恐怕要远远大于一级A升级改造所带来的附加值。实施综合的工程与非工程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峰值浓度以及径流冲击负荷,能使城市径流COD峰值浓度降低30%左右,COD总径流负荷平均削减45%。

  重建设轻运行的误区 目前我国污水处理中“重建设轻运行”现象较为普遍,中国水网在研讨会现场了解到,如果将负荷不足70%的污水厂提高到70%,那么每年将可多处理21.5亿立方米污水,与新建一座日处理量843万吨污水厂效果相当。陈吉宁校长表示,运行领域的开发潜力巨大,对工程建设、产业发展、政府监管等多领域都有一定影响。整个环保产业正从重投资建设逐渐向重运行服务转型,这对中国城市环境来说,是一个标志性的拐点。

  在发言中,陈吉宁校长对城市水系统结构与布局、污水排放统一标准、再生水利用率计算等问题的分析同样精辟入里。6月24、25日,由中国水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及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联合主办的“2011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陈吉宁校长将就“十二五”期间的水环境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战略思考。
 

编辑:成杨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