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成本持续攀升,市场增长日趋饱和,传统水务企业如何破局?
在光大环境“二次创业”的号角声中,江阴水务没有坐困愁城,而是以市场开拓撕开缺口、以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以业务延伸打开新局,在困境中闯出了一条水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滨江第一污水处理厂项目

“污水处理成本连年攀升,吨水处理费用已逼近运营红线,而水质标准却一次次刷新要求。”江阴水务项目运行团队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环保水务行业当下的窘境。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近年来,江阴水务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和公司决策部署,积极开展二次创业,实现了西利中心污水处理厂厂网一体化项目、滨江第二污水处理厂项目和澄西中水回用项目的投产运营,顺利推进江阴高新区工业污水厂、澄西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项目、江阴市临港工业污水厂项目落地。


从最初的两个项目,发展到如今八大主力项目,日处理总规模达45.8万吨,覆盖城区70%的市政污水量,不仅为江阴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坚实支撑,也让“光大水务”的品牌在当地扎下了根。
这背后,是厂网协同的扎实推进。围绕污水厂建设,江阴水务积极配合属地政府推进配套管网铺设,累计完成约63公里管网建设、新建提升泵站11座,显著提升了污水收集率与处理效率。特别是在国家长江大保护战略背景下,高新区工业污水处理厂EPCO项目的落地,不仅服务微电子产业园发展,更紧扣“控源截污”关键环节,助力流域系统治理。而澄西中水回用项目,则将处理后的中水引入北横河,补给市政活水公园,与雨水净化系统共同打造出集生态修复、环境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空间,真正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生态价值转化。

面对治污要求越来越高、运营成本越来越高的矛盾,江阴水务把创新作为“二次创业”的核心驱动力,从管理提效到工艺升级,掀起了一场刀刃向内的效能革命。
生产运行:智能管控降本增效
曝气、碳源、除磷药剂的精确控制系统全面铺开,数字化管理平台深度应用,让每一滴药、每一度电都用在刀刃上。各厂区推行总氮、总磷精细化管控,通过参数优化大幅降低药剂消耗,运营成本持续压降。
技术创新:“五小” 星火驱动绿色发展
“五小创新”——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如星火燎原,激发了基层员工的技改热情。一点一滴的技术积累,逐步汇聚成推动企业绿色低碳、高效运营的强大动能。
降本攻坚:污泥处置的环境效益双赢
污水处理药剂和污泥处理处置成本通常占污水处理厂直接运营成本的50%左右,是成本核心影响项。为此,江阴水务联合高校开展试验研究,投加工程高效菌种优化污水生化系统微生态:通过改变优势微生物群落、提升高效微生物浓度与代谢活性,在保障出水稳定达标的基础上,优化生化段运行参数,研究减少污泥产量及降低处置成本的途径。同时,积极挖掘药剂降本措施,利用上游排污企业中粮集团高浓度麦芽废水作为污水处理替代商品,年减少商品碳源1500吨,降本600万元/年。此项措施既缓解处置环节环境资源压力,同时降低能耗药耗,实现了良好环境友好性。
工艺突破: “低成本高效能” 典范
江阴水务自主研发了基于“前馈+后馈”机制的总氮两步实时控制模型,上游提前干预,下游实时监测、精准修正。这一创新成果在西利、澄西、滨江等多个厂区成功应用,操作简便、响应精准,在尚未实现完全智能化控制的情况下,达到了近乎智能加药的效果,年节约运行成本近100万元,成为“低成本、高成效”技术突破的典范。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