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水危机与国内外政策、资金、技术的多重驱动下,中国水务企业正迎来“走出去”塑造“绿色水务”国际品牌的关键窗口期。9月26日,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济师夏旖兰在“2025供水高峰论坛”上分享了“一带一路”的水务发展机遇。
01.“一带一路”水务概况
夏旖兰分别从挑战、机遇和优势角度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的水务概况。
从挑战角度来讲,全球水危机与气候驱动导致全球水文变化明显。气候变化已显著扰动全球水循环,导致同时出现更频繁的极端干旱与极端洪涝,为跨国/跨流域水务合作与投资带来紧迫需求。据统计,目前全球仍有约22亿人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服务,超过35亿人缺乏安全卫生设施,水危机已经成为影响公共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全球性话题。
从机遇角度来讲,“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水务合作与技术输出的重要平台。在“绿色丝路”与BRI(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向“绿色化”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水务技术、工程与资金可作为对外合作的核心竞争力与出口项。
从优势角度来讲,国内政策与市场需求驱动,推动水务技术与产业升级。 “美丽中国”、“双碳”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等顶层政策,为水务绿色化、城市供水安全与污染治理提供明确政策红利与市场空间。对央企而言,在国资委与绿色“一带一路”导向下,具备以“央企+金融+技术”打包输出的能力,契合对外水务项目综合解决方案需求。
02.借势、蓄势、强势——水务国际化新格局
(1)借势:把握政策与国际合作机遇
一是政策借势。“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内绿色发展战略为水务行业带来政策红利,为国际合作与市场开拓提供制度与战略支撑。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其副总理近期宣布将在2029年前投入约7000亿元人民币用于新基建、能源科技及水务安全发展,且该投资计划获得国际金融支持。对中国水务企业而言,出海布局需聚焦政治经济体系与标准体系协同的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具备合作基础的区域。
二是市场借势。全球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水资源与水务基础设施方面的巨大需求,包括沿线国家水资源禀赋与利用不平衡、全球水务投资缺口与需求旺盛、绿色投融资与国际金融工具支持等,为中国水务企业”出海“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三是经验借势。央企与地方国企在资金、工程能力和国际化经验上具有一定优势,对水务国际合作具有天然匹配性和重要推动作用。云南水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有多个在建与运营项目,累计投资约60亿元。以云南水务为例,其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多个在建及运营项目,不仅带来可观投资回报,更带动“一带一路”综合项目协同开展,成为中国水务企业联动多元要素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实践。
(2)蓄势:打造水务产业综合竞争力
一是技术蓄势。中国水务相关企业正在通过提升技术能力与服务范围,为“一带一路“市场出口奠定坚实基础。随着企业综合能力日益提升,业务从单一供水/污水处理扩展至中水回用、水生态修复、河湖流域治理等多场景业务。夏旖兰指出,我们若不抱团取暖、抱团出海,安全性与抗风险能力会非常弱。各企业与其各自“搭船出海”,不如共同打造“航母”或“舰队”所需的核心部件与要素,形成真正的舰队出海,共同保障大家的安全性。
二是资本蓄势。国内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与资本市场的重估,为水务“走出去“提供资本基础与信心。包括市场规模扩张、资本重估与盈利能力提升、信用环境与融资便利性改善。夏旖兰指出,因采纳我国投融资政策及国际绿色金融政策,正是中国优势企业抱团出海的关键平台优势。
三是平台蓄势。“一带一路“为中国水务企业国际化提供政策与项目平台,比如绿色丝绸之路、绿色投资原则、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但”出海“规模仍有大幅提升空间。
四是科技蓄势。智能化、科技创新正成为中国水务行业提升效率与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一带一路”水务项目提供技术溢出优势。中国水务的装备及运营企业各具优势,如何将国内积累的优势,通过科技化手段及政府间重要科技转化实现 “走出去”,是关键所在。同时,依托会员单位、协会单位找到中国标准出口出海的关键环节,也需重点关注。
03.强势:打开“一带一路”水务发展格局
一是区域上可以重点关注中亚、中东、非洲、东南亚的水务合作需求。中东和北非地区是全球水资源压力最大的区域,高达83%的人口生活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中,同时这些地区再生水利用需求高。快速城镇化给东南亚和非洲地区带来供排水与水质保障的巨大缺口,亚洲开发银行预测到2030年东南亚需新增水务投资1万亿美元。非洲开发银行2022年数据显示,非洲市场基础设施投资缺口达1080亿美元/年,水务是关键环节。
二是领域上打造全链条水务合作体系。可以重点从水资源配置与调控、水质安全、城镇供排水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构建全链条水务合作体系。
三是构建多元化投资与合作机制。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构建EPC+运营型、资本驱动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型的水务合作新机制。比如,诸多企业已在东南亚和非洲实践“投建营”一体化,降低合作国前期资金压力。同时,需将水资源治理与碳减排、生态补偿挂钩,探索“水权+碳权”交易。目前,国内已有水权交易市场,可输出制度与经验。
夏旖兰谈到,碳要素不仅是“钥匙”,更是权益协同在经济性方向体现的关键。因此,水务工作与生态、碳金融、碳资产领域存在较大协同效益。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1352106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