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参与:形成"常态化、全员化、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使产销差控制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
"技术+管理"双轮驱动的珠海实践
珠海供水系统日供水量130万立方米,服务用户约114万户,其中大用户约3万户。DN75以上管网长度约4900公里,抄表到户率达到95%以上。在计量设备方面,大用户全部采用电磁水表,居民用户主要以机械表为主,小区总表则全部采用具有实时监测功能的智能水表。
在明确“技术+管理”双轮驱动的整体策略框架后,珠海供水通过系统实施四大关键工程,将战略目标落实为具体行动。以下是其在技术层面的核心实践与成效:
1. 供水管网改造工程
珠海供水首先全面梳理了供水管道、供水设施(含二次供水)的现状,根据管道材质、使用年限、爆管频次、投诉热点等因素,制定分阶段改造计划。2019-2024年期间,公司按照管网及供水设施的管材老旧、爆管频次、投诉热点等制定逐年优先改造计划,年均投入约2800万元进行改造,累计改造供水管道315公里,完成二次供水改造104项。
2. 分区计量系统工程
珠海的分区计量工作起步较早,2006年就开始初步规划。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实施路线,基于管网拓扑关系复杂、环状分布的特点,建立了五级计量管理体系:4个一级计量大区、8个供水分公司二级计量区、15个营业厅三级分区、68个片区、1762个小区(村居),基本实现了以“公司、行政区、片区、支线、户表”为计量节点的点、线、面三者互联互通的五层级计量管理体系。
2023-2025年,珠海供水制定了新的分区计量规划,计划投入约3000万元进一步完善系统。分区计量平台具备多项功能:
报警机制:区域最小流量报警、区域产销差报警、区域供水量报警等;
分析功能:区域详情分析(通过大用户和DMA占比变化识别异常)、日月年水量对比分析、DMA最小流量分析、四级片区实时监控等;
工单对接:发现异常后自动生成维修、查漏工单。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供水在区域详情分析方面获得了专利,通过监测大用户和DMA在四级分区中的占比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微小异常,实现精准控漏。
3. 压力调控工程
压力调控方面,主要从四个层面推进:
调蓄设施建设:结合供水现状建设区域集中调蓄加压设施,包括高位水池、加压接力泵站等,缓解压力不足问题,保障供水系统安全性。
压力监测网络:按照国家每10平方公里至少安装一个压力监测点的要求,在管网末梢增加监测设备,实时掌握压力变化。近年来,年均增加100多个实时压力监测点,并引入新型压力监测仪,通过压力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压力变比。
压力调控设备:在水厂周边等爆管频繁区域安装压力调控设备,如自动调压阀,通过减少富余压力来降低漏损。例如,在某村入口处安装动态压力调节阀后,该村漏损率从50%降至20%左右。
建立压力调控智能化平台:该平台依托管网监测数据与水力模型,实时掌握管网运行状态,并综合预测需水量。在此基础上,可针对特定工况分析计算阀门开关、增压站调节等最优压力调控措施,从而实现科学调度。
4. 智能化建设工程
智能化建设是提升管理效率的重要支撑。建立基于物联网的供水管网信息化平台,在管网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同步安装流量计量、压力监测、水质监测、漏水噪音监测等设备,实现全方位实时监测。
近年来,珠海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噪声监测系统:从2023年开始逐步布设噪声记录仪,通过声音分析判断管网运行状态;
管网建模系统:建立供水管网水力模型,应用于多个领域:
现状评估:分析主干管线分布、压力流量流速、泵站运行状况等;
规划辅助:水厂选址、泵站布局、管线规划等方案比选;
调度优化:制定日常及异常调度方案,实现爆管预警和泵站优化;
DMA管理:支持分区计量系统的高效运行。
结论与展望
供水产销差降控是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对保障供水系统可持续性、提升企业效益至关重要。需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联动机制,实施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精细化管控,推动行业向智慧化转型。同时,行业应依托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构建长效治理体系,持续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筑牢城市水安全屏障。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