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产销差降控是城市水资源管理的核心任务,不仅关乎供水系统的可持续运行,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在2025(第十届)供水高峰论坛上,珠海市供水有限公司客服中心主管李雪梅指出,降低产销差不只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她介绍,珠海供水通过建立“数据驱动、责任到人、系统治理、全员参与”的管理机制,成功将漏损控制从阶段性攻坚转变为常态化管理,持续提升了水资源管理效率。这一实践为行业推动精细化管理、构建长效治理体系提供了有益参考。
珠海市供水有限公司客服中心主管李雪梅(点击图片可观看演讲全视频)
政策背景与行业现状
近年来,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工作。2022年1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明确要求到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同年出台《关于组织开展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试点建设的通知》,对试点城市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高于12%(2020年水平)的试点城市,到2025年漏损率不高于8%;其他试点城市建成区漏损率不高于7%。
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2002年至2023年期间,我国供水管道长度从20万公里增长到近120万公里,单位管长漏损水量从2.11立方米/小时降低到0.83立方米/小时,珠海目前单位管长漏损量约为0.66立方米/小时,表明整个供水行业在漏损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3年数据显示,在全国日均供水量百万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司中,产销差低于10%的寥寥无几,仅有深圳、绍兴等少数水司表现突出。珠海当年的产销差为12.51%。从全国范围看,2023年全国平均产销差为15.22%,综合漏损率为12.76%,而珠海的这两个指标分别为12.51%和12.42%,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产销差、综合漏损率、漏损率是三个既相关又不同的指标。产销差分子是售水量,综合漏损率的分子是注册用水量(即在售水量基础上加上有效但无收益的水量,如免费用水量、优惠水量等),而漏损率是通过对综合漏损率进行修订后得到的漏损水量指标。目前行业评定标准中,漏损率的一级标准为10%,二级标准为12%,这一评定标准并非按照实际漏损率数值,而是采用分级评定方式。
体系构建:技术主线和管理机制
根据对不同水司产销差水平的分析,产销差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并针对每个阶段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第一阶段(产销差20%以上):这类水司通常存在基础管理薄弱的问题,重点是梳理家底,包括厘清管网布局、户表关系、计量状况以及查处违章用水等基础性工作。
第二阶段(产销差15%-20%):需要重点关注计量器具的精准度,推广使用高精度水表,完善小区总表安装,推进管网改造工程。
第三阶段(产销差10%-15%):目前大多数水司处于这一阶段,需要系统实施分区计量、压力调控、管网监测等措施,并将产销差控制工作常态化。
目前珠海供水即处于第三阶段,2020年至2024年期间,珠海产销差从13.41%降至10.73%,预计2025年将降至10%以下;漏损率从8.06%降至4.27%。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至今,在管网长度从4200公里,增至4857公里(DN75以上)、用户数从80万户增至104万户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漏损指标的持续改善。
第四阶段(产销差10%以下):这类水司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管理、常态化运维和智能化升级。
珠海产销差降控的核心策略可以概括为"技术+管理"双轮驱动。在技术层面,坚持以"关注、定位、修复"为主线;在管理层面,建立"数据驱动、责任到人、系统治理、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通过完善DMA分区计量系统、强化管网巡检与查漏、优化压力管理、规范表观漏损控制等措施,将产销差降控从“阶段性攻坚”转变为“常态化管理”,最终实现产销差稳定下降、管理效率持续提升的目标。
技术主线:关注-定位-修复
关注环节的重点是缩短发现漏损的时间。广泛应用噪声记录仪、在线压力检测仪等设备,通过高密度测压绘制等压线图,建立分区计量系统和管网模型,实现漏损的早期发现。
定位环节的核心是快速确定漏损点位置。实践中综合运用CCTV检测系统、相关仪、智能球、听漏棒、电子听音检漏仪、便携式超声波流量计及探地雷达等先进设备,显著提升了定位效率。
修复环节的关键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完善的工单系统和考核制度,实现维修人员的"抢单"模式,确保漏损修复的"快、准"。
管理机制:四位一体
在管理层面,建立了系统化的运行机制:以公司年度经营目标为基准,动态制定产销差降控指标目标,确保产销差率持续稳定下降。
数据驱动:通过漏损控制云平台和营收系统的深度整合,实现漏损量的实时监测与分析,数据指导率达到100%,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
责任到人:建立"分公司-营业厅-班组-个人"四级责任体系,确保各项职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每年年初,总公司下达年度指标,各分公司层层分解至月度、季度目标,实现压力的有效传导。
系统治理:通过持续优化管理流程、清晰界定责任分工,致力于建立一套长效、系统、标准的产销差降控工作机制。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