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从“冲击负荷”到“稳定达标”:DB33/2169-2018标准下HJDL工艺该如何在复杂废水中进行脱氮?

时间:2025-10-16 17:08

来源:永续环境

评论(

行业背景与技术挑战

浙江省作为人口密集与产业集聚的经济强省,城市生活污水与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废水排放量巨大。这类废水中不仅含有高浓度难降解有机物(COD),还普遍存在碳氮磷(C:N:P)比例失衡问题,叠加工业生产周期性波动导致的突发性氨氮冲击(瞬时浓度常超100 mg/L),对传统污水处理工艺构成严峻挑战。

据行业监测数据显示,省内多数工业废水处理厂因进水氨氮浓度骤升(日波动幅度>50%)导致硝化系统频繁崩溃,总氮、氨氮等关键指标超标现象频发,亟需兼具抗冲击性与高效脱氮除磷能力的创新技术路径。

永续环境研发的HJDL二级处理原位生物增效强化工艺,通过颗粒化泥膜协同、高浓度菌群富集与智能动态调控技术,针对性破解了"难降解有机物降解慢、氮磷失衡、氨氮冲击负荷"三大核心难题,为浙江高难废水处理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本文重点分析该工艺在应对进水总氮冲击时,如何保障二沉池出水稳定达到DB33/2169-2018《城镇污水处理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

DB33/2169-2018标准对氮污染物的刚性约束

浙江省地方标准DB33/2169-2018作为国内最严格的环保标准之一,对氮污染物提出明确且严苛的限值要求:

image.png

该标准较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提高30%-50%的管控要求,尤其对高氨氮冲击废水的处理提出"低浓度、高稳定性"的双重挑战,倒逼污水处理技术升级。

传统工艺应对高氨氮冲击的技术瓶颈

面对上述标准要求,传统活性污泥法(如A²/O、氧化沟)在处理高氨氮冲击废水时,主要存在以下技术短板:

(一)硝化菌群抗冲击能力薄弱

传统工艺依赖悬浮生长的硝化菌(如氨氧化菌),其生长速率慢、环境温度敏感性高。当进水氨氮骤升时,硝化菌易因"底物抑制"或"氧传递不足"导致活性失活,氨氮去除率大幅度骤降,难以满足DB33/2169-2018的限值要求。

(二)碳氮磷失衡加剧脱氮障碍

工业废水普遍存在"碳源不足、氮磷比例失衡"问题,传统反硝化过程需额外投加甲醇、乙酸钠等碳源。但在高氨氮冲击条件下,碳源投加量难以精准匹配瞬时负荷变化,易导致"碳源浪费"(投加过量时COD超标)或"反硝化不彻底"(投加不足时总氮超标)。

(三)二沉池泥水分离稳定性差

氨氮冲击常引发丝状菌过度繁殖,导致污泥膨胀,二沉池出水悬浮物(SS)升高,携带大量未沉降的活性污泥和氮污染物,进一步恶化出水水质。

浙江HJDL工艺在高难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效能

抗氮冲击典型案例:浙江某污水处理厂

1. 水质特征

浓度高且波动剧烈:进水总氮浓度范围65.83~103.78 mg/L(均值86.45 mg/L),峰值103.78 mg/L(7月7日),超常规设计标准1.3~2.6倍。

时段性冲击显著:凌晨3:00-7:00为高发期(占高值出现频次的80%),单次冲击持续2~6小时(如7月5日07:30-13:40)。

2. 工艺改造方案

采用HJDL原位生物增效技术,通过连续投加HJDL复合菌剂(含耐盐硝化菌、反硝化聚磷菌、高效降解菌)与生物增效载体,强化系统菌群浓度与代谢活性。

3. 处理效能分析

总氮控制效果:通过HJDL复合菌剂的定向投加与菌群协同作用,在进水总氮高达107.78 mg/L的冲击条件下,可稳定将出水总氮浓度控制在10 mg/L以下,满足重点控制区域特别限值要求。

抗冲击稳定性:面对凌晨3:00-7:00的高发期连续总氮冲击(峰值103.78 mg/L),可快速恢复稳定状态。

技术优势总结

HJDL工艺通过功能菌群定向富集、泥膜协同代谢与动态调控优化三大技术创新,实现了对高氨氮冲击废水的高效稳定处理。其核心优势体现在:

抗冲击能力强:高浓度微生物挂膜颗粒化的固定化技术,可很好的将各类微生物菌群固定化,能保证较好的抗冲击性,解决传统工艺"底物抑制"难题。

脱氮效率高:反硝化聚磷菌的协同作用减少碳源投加量,大幅度增加总氮去除率。

运行稳定可靠:生物载体的固定化作用避免污泥膨胀,系统连续运行12个月达标率保持95%以上,为高难降解废水处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式。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