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跨越十载,智涌新程:2025供水高峰论坛隆重启幕

时间:2025-09-26 09:14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徐冰冰

评论(


论坛启动仪式

01 布局·赋能——"十五五"供水战略升级

"十四五"圆满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启航的历史交汇点上,行业约束性指标考核进入倒计时,未来五年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关乎全行业战略走向。

113_6_1758848932.png?wx_fmt=png&from=appmsg

环节一主持人:供水服务促进联盟专家、原珠海水务环境控股集团副总经理

方晔

傅涛作了题为"人工智能+供水服务"的发言。他指出,"人工智能+"带来深刻的行业和产业重构,必将改变千行百业,尤其改变水务行业。"人工智能+"给供水带来什么变革?一是水厂边端无人化、云边端重构;二是基于管网数字化的人机智能协同调度;三是二次供水单元智能看护;四是智能水表成为智能终端;五是人机协同的客服智能体。

113_7_1758848932.jpeg?wx_fmt=jpeg&from=appmsg

傅涛

广西绿城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雪菁作了题为"汇聚未来——以'十四五'为基,开启供水事业新征程"的发言。她指出,展望"十五五",应建立水价与能源、原材料成本的动态联动机制,以及标准化的成本监审模版和快速审批通道,缩短调价周期。通过持续深化智慧水务建设,加强物联网设备配备,搭建综合管理平台,并应用AI技术实现供水全流程精准协同与自适应生产,同时强化网络安全,推动企业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

113_8_1758848932.png?wx_fmt=png&from=appmsg

许雪菁

中国价格协会能源和供水价格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瑞萍作了题为"共筑价格改革新格局 赋能绿色转型新时代"的发言。她指出,供水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价格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希望与参会的供水行业单位携手,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分享研究经验,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为指引,共同开展供水价格研究,为推动供水行业高质量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13_9_1758848932.png?wx_fmt=png&from=appmsg

王瑞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陈根发作了题为"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思考"的发言。他直指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核心瓶颈:水网-经济优化路径未打通、良性投融资机制未形成、外部收益难转化为内部收益,且规划和可研经评方法亟待更新。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以下思考:发展水网经济带,做大水网宏观效益;优先保障投资者参与水网经济运营的权利;优化水价制度,提高内部收益率;全生命周期水价管理,控制投资风险。

113_10_1758848932.png?wx_fmt=png&from=appmsg

陈根发

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客座教授薛涛作了题为"政府付费困局下的水务发展之路——公共服务与市场机制的平衡木"的发言。他指出,我国公用服务行业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然而当前地方财政压力不断加大,该模式恐难以持续。与此同时,自来水等传统业务增长空间有限,公用事业领域反垄断监管也在持续强化。在此背景下,供水企业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自然垄断溢出效应和专业技术溢出优势,开拓业务延伸的新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113_11_1758848932.png?wx_fmt=png&from=appmsg

薛涛

德勤政府与基建投融资服务领导合伙人李炜作了题为"以'四化'谋划供水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发言。他指出,城市供水产业的发展,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进入瓶颈期,产业发展急需找到新的突破口。比如二次供水、直饮水行业、包装水、超纯水。四类供水方式分别代表了消费品、服务、工业技术和城市基建四大市场逻辑。其中,直饮水和超纯水因具备高附加值、技术壁垒或服务粘性,展现出更强的市场发展潜力;而包装水和二次供水虽规模庞大,但面临增长瓶颈或低利润挑战。未来,"水质安全+智能化+绿色可持续" 将成为各细分市场价值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