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农村污水“家电式”就近就地分散处理模式及应用实践

时间:2025-09-05 09:19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陈伟浩

评论(

近日,在2025年乡村振兴(长沙)论坛农村环境治理分论坛上,凌志装备集团工程公司副总经理陈倪涛围绕农村环境治理的难点与痛点,分享了凌志在技术创新、项目实践中的经验与成果。

ed1b3e05a79dc71a2dd40efc1de5842c.png

陈倪涛

凌志装备集团位于中国环保之乡宜兴市,成立于1998年5月,总资产近30亿,由30余家经营主体组成。凌志装备集团致力于城市、城镇、农村生活污水,园区工业污水处理的PPP、BOT、EPC 及项目总承包和运营业务,是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环保设备研发、高端制造及运营管理的大型环保企业,已有27年的污水处理历史。

01.农村污水治理问题显著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并取得显著进展,但与城镇98%的污水处理率相比,整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我国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在实际决策时,“能纳管则纳管、能集中则集中,能不分散则不分散”的观念较重,仍以“纳管、集中”为主,重“排放”,轻“资源化”。

陈倪涛基于凌志装备集团实际的工作经验,全面总结了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难以应对区域高昂的管建和运行费用;二是难以对标多样化的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三是难以应对区域内处理规模细分化及多变性;四是难以应对低碳化、生态化、资源化需求。

以新疆为例,政策要求中西部有条件地区2025年农村污水治理率达25%,但当前新疆农村污水治理率仅10%~15%,且2024年新疆农村污水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申报率为0。当地反馈,尽管中央资金补贴可达90%~95%,但项目建成后运维费用缺乏保障,导致地方政府主动放弃申报。这一现象反映出,单纯依赖财政补贴的"重建设、轻运营"模式难以持续。

此外,在山地、丘陵等分散型村庄,管网投资占比高达总成本的70%以上。甚至在某项目招标方案中,设备投资仅占5%,其余均为管网、提升泵站等配套设施费用。

更严峻的是,管网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渗漏、破损等问题普遍,导致实际集水率极低,设备将长期处于"晒太阳"状态,无法稳定运行。若以1个县为例,每个镇建设2座集中式污水处理站,每站需2名运维人员,全县则需数十人的运维团队去运营农村污水处理,远超县城区3~5万吨/日污水处理厂的人员配置,进一步加剧了资金浪费。

02.农村污水低碳生态分散式处理模式及应用

为解决现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突出问题,陈倪涛认为应将污水治理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以就地就近为污水治理原则,大幅削减管网建设投资;以“标准化制造,现场灵活拼装”为手段,解决处理设施规模细分化难题;以模块化组合装备,灵活对标多样性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利用“山林、水体、田草”资源,实施生态化治理及资源化利用。

凌志装备集团通过开发“家电式”净化柜、模块化净化槽、装配式梯式生态滤床等装备,构建了适用于水网密集区、丘陵山区和平原缺水地区的“家电式”就地就近污水处理模式。

1) 水网密集区生态化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及应用

该体系以一体化、模块化设备为核心,与农田资源化利用、沟渠河塘生态化改造相结合,将地形上劣势转变为污水治理上的优势,形成适用于零散农户(1-5户)的“家电式”就地就近及适用于相对分散农户(5-20户)的“模块化”组合处理技术及模式,实现污水低碳化、生态化、资源化治理及达标排放。

31991ef98cc89de5f492e93a56556d3d.png

水网密集区农户(1-5户)“家电式”就地就近污水处理技术模式:以“家电式”净化柜污水处理装置为核心,形成适用于水网密集区域零散农户(1~5户)的就地就近污水处理技术及模式,主要针对敏感水域,达标排放,尾水经自留地利用或沿程生态深度净化。

其净化柜污水处理装置具备“家电式”构造,适合于零散农户污水处理;设置灵活,安装简便,有利于就地就近资源化利用;极易迁移,可灵活应对住户搬迁;太阳能供电,可与生态处理技术灵活衔接,满足农村生活污水低碳化、生态化及资源化需求。

72ae5744d2dfb7a6fc8524b4168ebe22.png

水网密集区的模块化组合处理技术及模式(5-20户):以模块化凌志净化槽模块化设备为核心,根据不同排放标准及资源化需求选配精准化的模块组合,形成适用于水网密集区域相对分散农户(5~20户及以上)的污水处理的成套技术装备与模式,首选农田灌溉,灌溉尾水经生态沟渠及人工湿地等实现逐级和沿程净化。

凌志净化槽由多个标准化净化槽拼装构成,其标准化构造与现场灵活化拼装可精准应对不同处理规模的需求,同时多样化的模块组合能够精准应对不同排放标准及资源化需求,单套空气泵功率仅30瓦,满足节能化、低碳化需求,具备工业化生产,现场快速拼装等优势,可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施工周期可缩短至1-3天。

208580901aa9220a084ed39a9e83081d.png

江苏宜兴项目

目前,该技术体系已在江苏宜兴落地,是5-10户一个小集中的处理项目。该项目遵循了“三步政策”,即不过路、不过河、不过田,集中到相对集中的地方处理,尾水首选农田灌溉,灌溉尾水经生态沟渠及人工湿地等实现逐级和沿程净化。此外,单户式处理尾水,可直接排入到周边的稻田就地资源化处理。

2) 丘陵山区污水生态化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及应用

该体系以装配式梯式生态滤床组合技术为主体,辅以改良型净化槽、净化柜形成适合相对分散及零散农户的治理技术及模式。充分利用丘陵地形地貌、林地环境容量大的特点,形成高度契合丘陵山区的污水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

cba3e5c504269584290c6d63cf651a85.png

8fff5187c2087d9f77706edbe93cc715.png

丘陵山区装配式梯式生态滤床组合处理技术:通过厌氧好氧滤床有效组合及滤料改性等,与周边经济林地结合,实施尾水的资源化利用,以装配式梯式生态滤床设备为核心,形成适用于丘陵山区相对分散农户(5~10户)污水处理的技术装备与模式。

装配式梯式生态滤床可依靠地势落差将势能转化为动能,无需动力消耗,实现高效好氧处理,同时具备标准尺寸的分体构建,灵活性强、施工简便等特点,嵌入坡体有利于丘陵自然风貌的保护。

丘陵山区零散农户就地就近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及模式:以改良型净化槽、净化柜为核心,提高有机物去除效果,与自留地、自留林结合实现分散农户污水低成本、低碳化、生态化、资源化治理,形成适用于丘陵山区零散农户(1~5户)就地就近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及模式。

3ad6a29d244836f7aa03326ac492eee5.png

丘陵山区污水生态化治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

该项目是针对丘陵山区带护院的处理,农户在自家庭院中就完成了资源化的利用,包括梯式生态绿床,真正构建起"低投入、高效率、可持续"的庭院经济型生态治理模式。

3) 平原缺水地区污水生态化治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

农村雨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及应用模式:农户“家电式”就地分散处理,庭院回用或排放至雨水渠。农户处理后的出水与雨水,利用村落雨水管渠共同收集,资源化利用于农田灌溉。

dd0d7d9da589943db737483e8780a0cd.png

农村雨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及应用——山西临汾项目

在山西临汾团结村,凌志装备集团采用了一种新的处理模式,226户污水采用“单联户+多联户”分散处理,通过雨水管渠收集住户处理后的尾水和地表雨水,设两处储存灌溉点,进行绿化、菜地和农田灌溉资源化利用,年节约地下水资源约15000吨。

灰黑分离”就地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应用模式:灰黑分离”,黑水收集至农厕服务站,经厌氧发酵等处理后,用于农田、果园、林地等资源化利用;灰水经过净化槽处理,回用于冲厕、庭院绿化。

861c77a958a04647d4f7bd7547570dbe.png

“灰黑分离”就地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应用——河北保定项目

2022年,凌志装备在河北保定率先试点"黑灰分离"农村污水治理模式,项目通过管网系统将农户生活污水按"黑水"与"灰水"进行分类收集,其中灰水经生态处理后实现就地循环利用,在农户自己家里面就能把灰水解决掉,效果非常好。

2f265f4e3000cf13b7580b5a3c05c8e9.png

“灰黑分离”就地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应用——山西原平市

2025年,凌志装备集团在山西原平市对“灰黑分离”就地污水处理及资源化进行了升级改造,打造了室内改造的示范案例。该项目将分散式光伏、庭院经济与分散式污水处理有效结合,污水处理采用太阳能供电,处理后的水就地就近利用,可进行农业灌溉、花草浇灌、冲洗院落等,实现100%的中水回用,真正实现让水“用”起来,“活”起来。6月,在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组织召开的“环境耦合型灰色生物膜农村灰水回用及资源化处理系统”科技成果评价会上 ,经韩布兴院士为组长的专家委员评估:该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陈倪涛表示,农村有着丰富的“山林、水体、田草”资源,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施低碳化、生态化及资源化治理条件得天独厚,且势在必行。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