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环境产业结束了过去二十余年“跑马圈地”的发展阶段后,面临着由求规模向求质量跨越的岔路口,污染治理市场已然由“增量扩张”向“存量求优”转变。
“内卷”“提质增效”“存量项目”这些关键词扰动着环保人的神经,未来该怎么做环保?去哪里挖掘市场空间?接踵而至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了环保企业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01. 环境产业来到了3.0时代
需要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随着环境产业内外部的环境发生变化,环保行业的战略地位也迎来了新的高度,从专项工作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为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202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部署,统筹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
2025年1月,生态环境部牵头陆续印发《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这是继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后的又一重大信号,旨在探索城乡生态环境改善的创新模式,全方位推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共进的新进程。
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具有标志性意义,它首次明确将“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四大核心行动之一,凸显了其在国家经济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2023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在更大范围实现水资源空间均衡,充分发挥超大规模水利工程体系的优势和综合效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以上政策的出台释放了强烈的信号——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从过去的“被动治理”转向了“主动建设”,从“单项突破”转向了“系统重构”,正在将环保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简言之,在当下,环保企业“做环保”就不能“只做环保”。
02. 与经济发展共脉搏
中国铁工投资“做环保”但不“只做环保”
在这个时代拐点上,环保企业必须保持清醒,面对一个现实——环保企业的成功无法再依赖简单的扩张,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国家大势、经济发展相融合,实现价值落地。
在此背景下,更高站位,肩负重大责任的国央企们当仁不让,更加积极地投身于环境产业。近两年各个“中字头”企业表现活跃,他们的身影频频涌现在各大项目中。中国水网曾多次报道过相关新闻,例如前不久中建系积极布局城市大管家业务的情况,就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
在这些国央企队伍中,“中铁系”企业们的表现也相当突出。“两山”理念提出20年来,它们始终深耕“两山”路,以实干行动诠释绿色承诺,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着央企的力量。中国铁工投资作为其中重要的环保力量,近年来的成绩也十分亮眼。
中国铁工投资注册资本金50亿元,定位覆盖生态环境和绿色城乡领域,但更为强调“系统服务商”,拥有聚焦于水务水利、生态环境、绿色资源和绿色城乡等细分市场的专业化投资运营平台公司。而背靠中国基建“国家队”——中国中铁,让中国铁工投资的每一步都走的坚定而有力。
从其定位可以看出中国铁工投资的战略深度契合了“美丽中国”等相关政策的部署。据悉,在实践方面,中国铁工投资也以多元化方式投资、建设、运营了一批“生态环境+绿色城乡”项目,例如南京龙袍生态智慧新城项目、苏州吴江盛泽项目。
南京龙袍生态智慧新城项目、苏州吴江盛泽项目
截至目前,中国铁工投资对外投资、建设、运营各类项目166个,累计投资总额超1300亿元。运营水务规模超500万吨/日,管网运维长度超10000公里,绿色资源再利用规模超3000吨/日,生态修复运营面积超5000公顷,绿色城乡更新面积超35平方公里。
据悉,中国铁工投资旗下有22家子公司,业务范围涵盖水务与固废多个领域,在服务项目全产业链与全周期过程中,积攒了深厚的技术经验与实力。
当企业与经济发展共振时,就不得不涉及与环保相关的交叉行业。当下对环保企业而言,围绕水或固废,打通全产业链,覆盖全周期,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势在必行。例如在水务领域,当前不少企业在探索“泛水模式”,即将水污染治理、供排水、洪涝、水利工程甚至水运领域等统筹管理。
央国企在这方面有很明显的优势,中国铁工投资发挥央企优势,承担央企责任和使命,在相关水务市场积极布局和耕耘。
今年7月,北京市密云区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前不久中国铁工投资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学军与北京市密云区委副书记、区长于海波举行会谈,双方在灾后重建、重点项目建设、多领域协同发展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于海波表示,加强双方在水务水利升级改造、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城市更新提质增效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共同推动密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8月13日,中国铁工投资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学军与深圳市盐田区委书记李忠在京举行会谈,双方就进一步加强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广泛共识。张学军表示,盐田区作为集团公司华南重要布局区域,将持续加大对盐田的资源投入,希望基于自身优势,提供“策划-投融资-建设-运营”全周期服务,全面参与盐田海洋经济、低空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培育,助力盐田区高质量发展。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