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

时间:2020-06-11 11:01

来源:发改委

评论(0

  (三)水土流失及荒漠化防治效果显著。积极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防沙治沙工程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启动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试点工作,全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区域水土资源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2 年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 2123 万公顷,完成防沙治沙 1310 万公顷、石漠化土地治理 280 万公顷,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由上个世纪末年均扩展 34.36 万公顷转为年均减少 19.8 万公顷,石漠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 38.6 万公顷。

  (四)河湖、湿地保护恢复初见成效。大力推行河长制湖长制、湿地保护修复制度,着力实施湿地保护、退耕还湿、退田(圩)还湖、生态补水等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初步形成了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多种形式的保护体系,改善了河湖、湿地生态状况。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国际重要湿地 57 处、国家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156 处、国家湿地公园 896 处,全国湿地保护率达到 52.2%。

  (五)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取得积极成效。陆续开展了沿海防护林、滨海湿地修复、红树林保护、岸线整治修复、海岛保护、海湾综合整治等工作,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盐沼等典型生境退化趋势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生态状况总体呈现趋稳向好态势。截至 2018 年底,累计修复岸线约 1000 公里、滨海湿地 9600 公顷、海岛 20 个。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步伐加快。通过稳步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持续实施自然保护区建设、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等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积极成效。截至 2018 年底,我国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 2700 多处,90%的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 65%的高等植物群落纳入保护范围。大熊猫、朱鹮、东北虎、东北豹、藏羚羊、苏铁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呈稳中有升的态势。

  二、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总体仍较为脆弱,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不足,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部分地区重发展、轻保护所积累的矛盾愈加凸显。同时,在推进有关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中,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落实还不到位,也影响了治理工程整体效益的发挥。

  (一)生态系统质量功能问题突出。全国乔木纯林面积达 10447 万公顷,占乔木林比例 58.1%,较高的占比会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全国乔木林质量指数 0.62,整体仍处于中等水平。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仍占 1/3 以上。部分河道、湿地、湖泊生态功能降低或丧失。全国沙化土地面积 1.72 亿公顷,水土流失面积 2.74 亿公顷,问题依然严峻。红树林面积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减少了 40%,珊瑚礁覆盖率下降、海草床盖度降低等问题较为突出,自然岸线缩减的现象依然普遍,防灾减灾功能退化,近岸海域生态系统整体形 6 势不容乐观。

  (二)生态保护压力依然较大。我国在生态方面历史欠账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多,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且面临“旧账”未还、又欠“新账”的问题,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十分艰巨,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一些地方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存在差距,个别地方还有“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的现象,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大量挤占和破坏生态空间。

  (三)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性不足。对于山水林田湖草作为生命共同体的内在机理和规律认识不够,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理念和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权责对等的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统筹生态保护修复面临较大压力和阻力。部分生态工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治理措施相对单一,一些建设项目还存在拼盘、拼凑问题,以及忽视水资源、土壤、光热、原生物种等自然禀赋的现象,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成效不明显。

  (四)水资源保障面临挑战。水资源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经济社会用水大量挤占河湖生态水量,水生态空间被侵占,流域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用水保障、水质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地区长期大规模超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引发地面沉降、海水入 7 侵等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城市过度挖湖引水造景,加剧水资源紧缺,破坏水系循环。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居高不下,不少河流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严重。

  (五)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外部性,受盈利能力低、项目风险多等影响,加之市场化投入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仍不够完善,缺乏激励社会资本投入生态保护修复的有效政策和措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缺乏有效途径,社会资本进入意愿不强。目前,工程建设仍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投入整体不足。同时,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多为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自有财力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

  (六)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标准体系建设、新技术推广、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比较欠缺,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关键技术和措施的系统性和长效性不足。科技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产业仍处于培育阶段。支撑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调查、监测、评价、预警等能力不足,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稳中向好趋势,但成效并不稳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 8 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诉求更加迫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殷切期盼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

  从现在起到 2035 年,是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时期。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基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参与治理的意愿进一步增强,为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工作,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抓住历史机遇,统筹谋划、大力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努力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好、修复好,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中国目标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1234567...8

编辑:赵利伟

1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1人参与 | 0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17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