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绿景行受邀参加2019年“长江上游水生态修复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全国黑臭水体整治和农村水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9-12-11 17:07

来源:绿景行水环境

评论(

11月27日-29日,2019年长江经济带-“长江上游水生态修复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全国黑臭水体整治和农村水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会议由河湖论坛组织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等单位主办,绿景行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届会议邀请了国际宇航科学院刘永定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袁家虎校长等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以“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建设人水和谐美丽中国”为主题,围绕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多个议题展开交流。绿景行总经理刘洪军先生受大会邀请在主论坛发表演讲。

1576055317864612.png

2019年“长江上游水生态修复高峰论坛暨第四届全国黑臭水体整治和农村水环境治理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1576055349402000.png

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谢德体教授

28日上午9点,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谢德体教授用《三峡库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究》的分享拉开了本次大会的帷幕:“分析库区各种污染源可知,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来源,考虑到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是国家的需求。根据长江上中下游以及消落带的特点,借助以农业为依托的“三峡库区粮菜轮作旱坡地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三峡库区规模化以下移动式生态养殖(养猪)技术”以及其他综合技术,实现水质安全与农业发展的双赢。”

1576055388883834.png

国际宇航科学院 刘永定院士

国际宇航科学院刘永定院士在现场用多个珍贵的实拍视频拉近我们与《我国蓝藻水华治理20年来的重要进展》的认知距离:“藻华被消除还会无止境再生,治理的根本出路在于抑制藻华的生长力,坚持‘三水共治’,环境—生态—资源与经济密不可分。河长制—湖长制等既要推进环境污染治理,更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调整”。

1576055422913370.png

北京绿景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刘洪军

28日下午,绿景行总经理刘洪军发表了题为《以福州水环境综合治理为例,水岸共治—水生态系统修复策略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他分析了中小型河流普遍存在的五个问题并提出了治理对策,在谈到大型河流因周期性或季节性水位涨落形成消落带时,提出了应用生态活性水岸技术、水湾坡地阶梯塘技术、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技术等多措并举治理消落带问题,最后分享了绿景行在福州仓山龙津阳岐水系综合治理项目上治理的实践经验。

历经17年发展,绿景行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国内水环境生态治理项目,形成了系统、科学的技术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打造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福州仓山龙津阳岐项目总投资16.8亿,流域面积32平方公里,13条河流均是黑臭水体,绿景行2017年11月进场,12月消除黑臭,完成4次国家考核达标。

福州项目的13条河流均为近海河道,在河道入海口处返潮问题十分突出,赶潮河段水体有相当程度的含盐量,这给治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绿景行在制定入河污染控制措施时采取了生态+景观+功能化的对策,解决了入河雨水、溢流污水的调蓄、净化问题,有效消减了入河污染负荷,减轻了赶潮河段的治理压力。

福州项目采取的治理措施大部分是生态工法。绿景行联合韩国凯希共同完成了生态工法的设计工作,国内首条运用韩国清溪川建设理念的城市生态河道——福州跃进1、2号支项目也正处于紧密的建设过程中。针对两面光河道,绿景行运用了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在接近90度的驳岸上重新构建一个“生态活性水岸”的生态系统,具备极强的净水能力和抗冲刷能力,在保证堤岸安全的前提下营造优美的生态景观效果。

与会专家学者们从山地城市湖库水环境整治、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分析、长江上游航道整治等方面也作了精彩纷呈的报告。本次大会从政策、理论、技术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探讨,必将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科学治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助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营造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环境。

相关新闻:

绿景行:福州仓山龙津阳岐水系综合治理PPP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绿景行:北京格拉斯老河湾维护项目水质六年稳定Ⅳ类标准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