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政策盘点: 进入治水“无人区” 看中国如何求解?

时间:2019-09-20 14:44

来源: JIEI创新实验室

评论(

上一轮污水处理设施投入已经沉淀万亿级别的资产,而从眼下和将来的任务看,还需要十倍甚至几十倍的投入。

比如有专家表示,根据上海、北京对地下管网的排摸调查统计,保守估计城市地下管网破损比例至少1/3以上。而修复造价一般在700万-1300万元每平方公里。按此估算,光是管网新建改造等就至少需要三万亿到五万亿的投入。

不止如此,很多城市下定决心要做的雨污混接摸排与改造,“合改分”、海绵城市建设,更是烧钱能力强大的活儿。

近日,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印发《城市管网及污水处理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补助资金用于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中西部地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

但这种财政资金仅具备示范意义,各个城市还得自己想办法为城市治水下一阶段提质增效筹集资金。而大部分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城市往往面临以下问题:

一,减税降费、经济下行期间,更大的地方财政收支压力,遇上地方债务风险控制,地方政府能拿出来的资金有限。

二,现行污水处理收费,价格尚未能覆盖运营成本,提价空间有限,操作难度大。在提质增效的资金安排上,各地方案千篇一律提到了完善收费,但在这一问题上既无时间表,也无具体评估。

7月1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有关工作的通知》,鼓励盘活存量资产,鼓励厂网一体化;同时健全价格收费政策。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完善污染者付费制度。

事实上,这两项政策是高度相关的,没有合理稳定的回报,引入社会资本加入下一轮城市治水不会再是一件仅凭吆喝的事情。除了极少数不差钱的城市,绝大多数城市管理者都需要“当家知道柴米油盐贵”,科学适配工作目标和实施路径,要有决策管理的经济可性分析,因地制宜选择性价比最优的方案。

农村治水:中央思路是明确的,各地实践要准确领会

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两个多月前,各地就应该把本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排放标准上报了。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已经制定出台,一些还在征求意见,但业界争议还不小。

有专家认为很多地方在制定农村排放标准过程中,并未能充分准确领会政策层反复强调的农村治水应“实事求是”的精神。从标准指标的选择、数值的确定来看,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城镇排水一级b甚至一级a标准。这样的指标对应只能采取城镇污水处理的工艺,而这样的工艺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基本不具备经济性、运行管理的可行性。

正如王洪臣老师近年来反复呼吁的,化肥流失导致的面源污染才是农村水环境主要氮磷来源;农村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应主要针对耗氧物质,重点治理卫生和黑臭问题。

可能正因为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还在“执迷不悔”。5月,生态环境部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规范编制工作指南(试行)》,再一次明确了因地制宜、经济技术可行的原则。

事实上,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污水治理的思路,一直是比较清晰的,不仅强调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厕所革命结合,强调源头治理、利用为先、生态经济,在目标上,也明确以解决黑臭和改善人居为阶段性目标。

image.png

内蒙古乌梁素海污染景象:水面大量黄苔滋生,意味着水体已受到严重污染。摄影/章轲

7月3日,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再一次明确指导方针,提出因地制宜、利用为先,就地就近、生态循环,建管并重、效果长远;明确鼓励就地回用,强调“污水减量化、分类就地处理、循环利用”。

7月8日,生态环境部会同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以黑臭治理切实成效为导向,按照“查、治、管”分步实施,从源头入手,综合施策。

从2018年“一号文件”开始一系列农村环境治理的中央政策来看,以黑臭水体治理和人居环境改善为导向的目标是明确的,对污染成因的分析和治理路径都强调综合、源头,强调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这是各地在制定排放标准、实施设施建设时应当考虑的基本前提和基础,从而为各种可能的生态经济长效的技术方案留出发展空间,实实在在地控制污染、改善环境。

工业聚集区:第三方治理在园区恰逢其时,试点还要突破老问题

image.png

内蒙古包头市景象:像这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生产景象如今在中国的城市中已不多见了。摄影/章轲

近期,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园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选择一批园区(含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服务包括环境污染问题诊断、系统解决方案,污水和固体废弃物集中处理处置、烟气治理、污染物排放监测以及监管信息平台等环境综合治理服务。

鼓励工业企业采取第三方治理,相关管理部门呼吁推动多年,奈何还是局限在个别试点范围内。而此次选择工业聚集区,一方面显示了我国工业污染防治的抓手转变;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探索以专业化、市场化治理提升工业聚集区污染防控水平、效率,并力图在园区环境管理上有所突破。

截至2018年9月底,全国2411家工业聚集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成率达97%,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安装完成率达96%,《水十条》中相关任务超额完成。不过,基础设施的到位并不代表工业园区污染防控的大功告成,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才是决定因素。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