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印发(全文)

时间:2017-05-19 09:15

来源:科技部

评论(

(八)核与辐射安全监管

1.核与辐射安全基础研究

开展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热工水力现象与气体行为等严重事故机理研究,研发破前泄漏率测量及其计算模型,研究基于先进压水堆型的整体热工水力性能;研究异种金属焊接工艺、接头性能及断裂力学模型,研究核设施重要材料特性及失效机理;研发核电厂可靠性数据库及数据分析技术体系,建立核设施老化安全评估技术体系,研究核设施数字化仪控系统失效机理、故障模式;更大范围内研究核电厂外部极端事件,加强核电厂对外部事件的预防能力;研究核电厂液态放射性流出物排放及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效应、周边环境放射性源项排放相关性以及放射性核素在介质中迁移规律。

2.核与辐射安全关键技术

系统开展核设施老化及运行许可证延续(延寿)研究,突破核设施退役场址清污、环境整治等关键技术,逐步建立我国核设施退役管理及相关技术要求;开展高放废物处理处置源项调查和预测,研究高放废液玻璃固化处理和固化体性能,突破后处理厂燃耗信任机制应用技术;研究中等深度放射性废物处置技术安全全过程系统分析技术,确定评价场景及方法;研究放射性废物处置对环境的影响,并形成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突破核事故状况诊断、事故现场快速重构、辐射环境下长距离无线通讯、辐射后果评价技术,完善核事故应急监测、评价管理体系;研究铀矿冶工艺废水及渗水处理、地浸采铀设施地下水修复治理、抽煤压覆矿区污染防治技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产生高放射性废渣处理技术;研究直流输电工程电磁环境控制限值及监测方法。

3.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具和方法

研发核电厂堆芯物理分析、热工水力、事故分析、屏蔽和源项分析等方面的计算模型,建立一套适用于核安全审评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分析软件,研发运行核电厂温排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突破中国实验快堆工程、中国先进研究堆等大型研究堆的运行以及微堆低浓化条件下的安全技术,研发后处理设施的临界安全技术规范和环境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不断完善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体系;研发贫化六氟化铀安全管理与处理处置、抽煤等资源共采环境影响等的评价方法,突破铀矿地勘坑井水处理、铀矿地勘及采冶设施退役治理环境保护技术,建立铀矿地勘及采冶退役设施长期监护机制;研究制定广电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研究高风险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在线监控及放射源快速搜寻、定位和回收技术。

4.新建核设施核与辐射安全技术

研发“实现从设计上实际地消除大规模放射性释放”的安全要求和评价准则,完善新建核设施与核辐射安全目标;研发新建核电厂概率安全评价独立审核计算标准模型,研究三代核电厂性能指标,建立核安全监管体系;研究示范钠冷快堆、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和溶盐堆等新型核能系统,以及海上小型堆核动力平台等新型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相关核安全监管技术,突破高温气冷堆核安全及审评技术,建立相应新堆型的审评技术要求;研究核与辐射事故社会问题和公众心理社会效应,预防和减轻事故的社会效应危害;配合我国核燃料循环产业的建设,研究先进燃料和相关组件安全技术、先进乏燃料后处理安全技术,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

(九)环境基准与标准体系建设

1.适合我国国情和区域特点的国家环境基准体系

综合考虑国家社会发展阶段和环保形势,形成涵盖各主要介质(水体、大气和土壤)的、完善的环境基准技术标准和方法规范;通过专项研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部署长期、系统的基本数据获取和过程研究,加强国际合作的整体能力,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形成国家环境基准体系,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2.国家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共享系统

通过实验研究、文献资料调查整编等方法,积累一批我国毒性和污染物含量分布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国际通用模式生物毒性数据、本地物种生物数据、模型预测数据、水土气污染物和化学品基本数据、人体健康暴露参数、流行病学基础数据,建立国家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共享系统。

3.环境基准支撑技术研发与管理应用示范平台

突破目标污染物筛查、国际通用模式生物、生物毒性测试技术、暴露评估和风险评估等的一批环境基准关键支撑技术;提出我国优控污染物及排序;在重点区域/流域建立综合示范基地,开展实验室和野外综合应用研究;制/修订一批重要目标污染物环境基准值,建立动态修订、发布和综合应用机制;开展环境基准管理适宜性研究,搭建基于环境基准的技术服务和日常管理平台;建立环境基准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环境基准数据的互联互通。

4.环境基准支撑能力建设和科研联盟

探索环境基准在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管、环境应急处理处置、环境规划等环境风险管理和治理中的应用,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明确国家环境基准管理制度的章程和职责,建立环境基准管理制度的评估机制,逐步规范运行模式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国际合作的整体能力,发挥多学科综合交叉优势,形成国家环境基准科研联盟,共同开展环境基准基础性工程,为我国环境质量改善提供全面科技支撑。

(十)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1.智慧生态环境综合观测与大数据分析

研发智慧生态环境综合观测与大数据分析系统,以及具有伸缩性、尺度扩展性的智慧生态与环境信息感知系统,在明确多种生态因子与环境要素变化同步、趋势关联机理基础上,提出智慧生态环境观测指标体系;通过协调现有多种对地观测卫星、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和地面传感器网络等天地空立体化观测资源,构建自适应和协调性的综合监测网络,以及面向大数据分析的智慧型生态与环境监测体系。

2.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环境承载力

深入研究区域生态资产与生态服务功能、区域环境承载力,以及城市与周边区域的生态关联程度,阐明区域生态服务功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区域生态服务的需求;揭示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供需关系及其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研发区域生态合作等有效手段,实现城市与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关系协调,进而为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提供支撑。

1...456789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