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关于污泥处理处置,6位大咖的“旧观点”与“新思维”

时间:2015-09-02 09:32

来源:E20环境平台

作者:谷林

评论(

关注“2014水业热点论坛”的行业人士,对去年的“白玉兰夜话”不知是否还有记忆?今年,9月11日晚,“2015水业热点论坛之白玉兰夜话”将再次开启。6位行业大咖,与你共话污泥处理处置的变化与发展,分享他们在2015年里的新思考。

张辰:设计院只有做到设计服务的极致化,才有地位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张辰.jpg

在去年的“水业热点论坛”上,张辰曾表示,要把污泥和水合在一起共同探讨,不能把进程问题当成最终问题,也不能把过程中间的问题作为永久的问题。要想彻底解决污泥处理处置的问题,不仅要协同考虑污水、污泥的问题,更要分别考虑不同的工艺。如果要做堆肥,要稳定化,前面应考虑稳定化的水处理流程。如果进行污泥有厌氧消化,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能够综合利用,而且能够产生很大的效用时,就应该考虑如何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泥量,从而产生更多的沼气。

作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辰老师的行业地位无需多言。而上海市政院在污泥领域的顶尖地位,或也无出其右者。

今年,张辰已不单单只看污泥本身,而将视角转向了设计院——张辰反思,在市场化极度发展、投融资方式和项目建设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设计院该如何新思维来应对污泥处理处置的新时代?如何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他以上海市政院为例,分享其对设计院发展的独到思考:

首先要有思想。设计院不能随着投资单位、设备商或者其他技术供应商人云亦云,需要在项目建设规模和进度、技术方案选择等多方面发挥设计院技术优势,坚持科学、经济和可持续理念,要有理、有节地和多方沟通交流,保证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第二要有创新。环境标准的不断提高,对污水处理、污泥处理、臭气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院是技术问题的解决者,要加强技术研发,充分发挥技术集成优势,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对于环保治理服务的要求。

第三要有专业。上海院是综合设计院,但现在给水、排水、固废还是专业院设置,一直强调精细化管理、精品化作品,只有专业做强,多专业协同达到污水厂设计最优,每个专业向极致化进军,才能体现设计的现代化水平。

只有这样,设计院才能在环保产业发展的进程中有所作为,得到业主、设备供应商和运营单位的尊重。

王凯军:企业应反思自己的问题   产业需打通产业链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王凯军.jpg


在笔者的印象里,凯军老师,是技术之外,兼具宏观思维的行业多面手,看问题常高屋建瓴、入木三分。

去年王凯军回顾污泥技术路线指出,国家、职能部门和技术界各方都存在职责缺位。“在污水处理高速发展期,中国污水处理界错误地选择了欧美低负荷、高投资、高能耗的延时曝气工艺的技术路线,影响至今无法消除,是技术界很大的一个失误。”到污水处理发展的成熟期,2010环保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提出:“污水处理厂以贮存(即不处理处置)为目的将污泥运出厂界的,必须将污泥脱水至含水率50%以下”,被产业界解读为是对全国所有污水厂的要求,导致全国各地上马高干脱水设施,将临时性措施理解为永久性措施。在政府的引导下、在技术界整体失语的情况下,污泥处理普遍采用了直接高干脱水的技术路线。“污泥走向高干脱水路线,而不是以处理处置为目的,是对污泥处理产业的又一个误导。”

在笔者的印象里,凯军老师,是技术之外,兼具宏观思维的行业多面手,看问题常高屋建瓴、入木三分。

今年,他认为:外界有部分人认为中国没有合适的技术路线,没办法选择,我的观点是技术路线其实是非常明确的,行业内常说的四种技术路线都是国内外证明可行的技术路线,但是目前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是如果能做到因地制宜,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外界环境,这四种技术路线都是目前可行的。而且业界也在不断进行创新,比如,这次鉴定的桑德的技术将“电渗透”与“板框压滤”进行耦合,投资和节能效果明显,这种技术组合就具有创新性。另外还不需要加药系统,减少了占地,也为污泥后续处理处置和利用提供了泥质保障。

具体到高干脱水来看,实际上和一个技术标准相关。我不反对高干脱水技术,如果高干脱水的市场来了,作为公司就要赶快调整自己的战略。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我们要看脱水之后的出路——制砖、路基、填埋、水泥、农用,而且用户对象也不一样,非常复杂。在高干脱水技术和设备打开之后,想成为一条技术路线,必然要考虑后续的产业链,进行认真的分析。这是目前大部分公司所欠缺的。

此次水业热点论坛,你对王凯军老师发言有什么样的期待?

戴晓虎:“资源循环”是未来污泥新技术创新的重点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戴小虎.jpg

去年,戴晓虎介绍,目前国际上已达成共识:从污水、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为基点,将来要逐步提升到资源化为主导的战略高度。要改变污泥处理处置的低水平发展局面,首先就要转变理念、观念。一定要参照国际发展潮流和趋势,将污泥与污水提升到“未来资源”的层面,将污泥资源化处理利用提升到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包括泥质改善、技术提升、市场社会需求等都要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理念转变以后,就应“一刀切”,坚持禁止污泥填埋,并将磷回收、将持久性有机物去除等。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当中,应该把二次污染的风险降到最低,资源的利用应该力求最大化。

今年,他对污泥处理处置的“资源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我国在污泥和餐厨垃圾以及城市固废处理方面也面临着循环经济挑战。目前国际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污染物富集+厌氧氨氧化,污染物富集+固氮技术。随着“水十条”的颁布,“污泥处理处置”会成为下一轮环保发展的热点之一。随着处置路线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工艺组合,但各种技术路线最终需经受环境、经济及市场检验。面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环境容量缺乏等问题,“资源循环”是未来新技术创新的重点;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科技投入,相信会有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污水污泥资源化利用新技术”进入市场。

作为污泥论坛的常客,戴晓虎老师以介绍国外技术见长,他以宽广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备受参会者的赞誉。今年,估计你又会看到发言后,很多人追着他交流的场景。

唐建国:污泥处理处置必须坚持低碳化原则

(上海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总工)

唐建国.jpg

对于唐老师的深刻印象,源于去年8月1日,城市内涝之际,他做客E20环境平台第二期“铿锵三人行”,与杭世珺老师一起探讨管网问题。当时他的“排水管道建设维护54字真经”,朗朗上口、字字珠玑,让现场参与者过耳难忘。他懂细节,会说案例。

去年的“水业热点论坛”上,唐建国以案例分析为主,在其中渗透了他对污泥处理处置的思考。比如,在处置效率、能源消耗、碳足迹等方面的综合考量之下,如何才能达到最佳处理效果?唐建国介绍,对于上海中心城区的污泥处理来说,采用高级厌氧消化(带热水解预处理或其他有助于厌氧消化产气及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其他预处理技术)处理后的污泥再焚烧,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是应推荐的技术路线。和原污泥直接焚烧相比,经过厌氧消化的污泥在焚烧尤其是经过高级厌氧消化(带有热水解预处理)的焚烧方案更加能源有效且经济。另外,污泥经过厌氧消化后再焚烧产生的碳足迹,明显小于原污泥直接焚烧产生的碳足迹,尤其是带有热水解预处理的高级厌氧消化的方案。蓝色思维之下的污泥之道,应坚持处置决定处理,遵循以污泥体系减量为基础,以稳定化处理为核心,以资源化利用为目标,以对外界环境影响最小为宗旨。

而今年,对于污泥处理处置,他又有哪些案例分享,有哪些新的思考?

杨向平:要把污泥治理放到全社会“节能减排”大业中做整体计算   今年还关注设计院转型

(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排水专业委员会主任、原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杨向平.jpg

前不久在宜兴和其他地方采访时,杨向平老师的名字被企业家频频提起。说起杨向平,即使远隔千里,他们的尊敬仍行露于色。而我对他的印象,还在去年E20环境平台办公室,他接受我单独访问,为我娓娓道来他对污水处理市场的看法。

杨向平认为,蓝色思维不应仅局限于污泥治理行业或环境产业,它的思维方式应该延展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政策层面,包括技术整体应用方面。要把污泥治理放到全社会“节能减排”大业中做整体的计算。如果把污泥问题“也能放到节能减排的总指标里面”,也许全国的污泥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近来新技术最大的突出点就是把污泥处理处置的任务与满足社会需求直接接通起来,把污泥的产业链作了延伸,让处理处置后的污泥“马上变成了社会需求的产品”。

随着近年一些设计院转型为公司,或被被投资型环保企业收购,一些公司业开始做自己的设计院,设计院已经从原来工程服务体制里的一端,走向了EPC业务等实际的工程操作。今年,在关注污泥处理处置之外,杨向平也关注着设计院的转型与发展:国外的设计院,也就是咨询公司跟搞建筑一样,是搞创意的,会结合用户具体的需求,创意出一种工艺,创意出一种技术。我们国家的设计院是相当于搞工程的,就是把创意最后演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工程。现在设计院的同志没有精力,也无法静下心来去研究,去创新,只能一个一个去copy。

当然,这不是他对于设计院发展思考的全部,更多的内容,到时可在论坛上一起交流。

杭世珺:环保产业必须研究新机制   5点打造设计院服务极致化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原副总工程师)

杭石俊.jpg

“环保产业必须研究一些新的技术和政策机制,如奖罚补贴等都应合理运用,以推进环保产业与其它行业(如种植业、养殖业、能源行业等)形成环环相扣的供应链,发展一种产业共生而不是上下游相互挤压的新型环保经济模式。”“2014(第六届)上海污泥热点论坛”上,这位行业备受推崇的敬业模范和知名专家,一改以往的技术风格,以蓝色经济理论与生物质厌氧消化技术的结合为例,论证蓝色经济与产业结合之道,吸足眼球。

而在6月4日的“2015(第九届)技术产业论坛”上,她又以极其精简到位的“五点做好极致化”让不少观众由衷赞叹。当时,她作为点评嘉宾,却聚焦了发言嘉宾的光亮。以设计机构为例,杭世珺认为,极致化主要包含5点因素:1. 想人所想、急人所急,要为客户着想;2. 将工作做到极致:把运营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位。对于设计单位来说,设计的很好,但运营不好做,不能算是好设计。操作不仅要保证运行达标,而且操作要简单。3.要能帮助客户解决掉难点问题。4.经济可行。5. 有前瞻性。作为杭老师的粉丝,笔者虽然无法写出当时一些朋友的反馈,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杭老师的发言,绝对让你不枉现场走一场。

这里,我再发一遍广告:下周五,9月11日晚,“2015水业热点论坛之白玉兰夜话”,6位大咖,与行业相聚。你,约吗?


编辑:陈丹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