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穿越周期:寻找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环保公司

时间:2019-12-30 10:40

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

作者:肖海燕

评论(

这是一份独特的榜单,不看规模,不看排名,而是从跨越30年的长周期里,寻找那些在资本市场的长跑竞赛中征服了投资者,跑赢了市场上另一半公司的优秀选手。循着穿越周期的逻辑,我们看到了一些环保企业的光芒,也看到了一些龙头企业的失落。

Part.1

全球上市环保企业有多少成功穿越了周期?

我们观察全球8个主要的资本市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日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考察GICS分类体系中“环境与设施服务”里的企业,这个分类不尽完美,但是便于进行全球比较。

总体上看来,环境设施类上市公司数量不多,在各国市场中上市公司总数占比大多不超过1%,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地区占比稍高,也就刚1%出头。

表1.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环境设施类上市公司数量占比

640.webp.jpg

数据来源:Bloomberg,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基于各国的经济增长表现,参考公认度较高的划分方式,我们将1991年以后的全球经济发展大致划分为3个周期,不同国家的周期时间起止点略有不同:

图1.主要经济体经济周期划分

640.webp (1).jpg

数据来源: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观察环境设施类公司在这3个周期里的表现,在近30年的3个经济周期里穿越1次周期的企业有35家,穿越2次周期的企业有5家,穿越3次周期的企业有1家。美国和日本企业的成功率较高,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较低。

表2.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环保公司穿越周期情况

640.webp (2).jpg

数据来源:Bloomberg,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Part.2

穿越周期的环保企业都有谁?

根据全球主要经济体过去三十年的周期划分以及环保企业的“成色”不同,我们将全球经济体分为4个部分来讨论:美国市场、日本市场、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

(1)美国:固废占据半壁江山

美国市场穿越成功的环保企业总共有17家,其中1家成功穿越3次周期,1家穿越2次周期,其余均只穿越成功1次。穿越成功的企业中,有7家企业的主要业务是固废处理,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危废和医疗危废等。

表3. 穿越周期的环保企业名单:美国

640.webp (3).jpg

数据来源:Bloomberg,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我们观察的这30年,对应到美国环保产业发展史,处于其成熟期到后成熟期,这个阶段的美国环保市场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市场需求主要靠存量,美国工业化、城镇化均已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需求大量转移到海外,生活垃圾产生量稳定,环保公司主要靠稳定运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挣取合理利润;二是市场竞争格局高度集中,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收并购后,美国环保市场格局已经高度集中到几家头部企业手中,典型的如在危废处理领域,cr4占据市场份额94%;又如在垃圾焚烧领域,卡万塔一家市占率就达到65%。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也进一步确保了头部企业的议价能力和市场收益率。

图2.美国经济周期与环保产业发展史

640.webp (4).jpg

数据来源:wind,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2)日本:专业服务与设备制造公司是主流

日本市场穿越成功的环保企业总共有16家,其中4家成功穿越2次周期,12家穿越成功1次周期。穿越成功的企业中有10家企业的主要业务与我们关心的环保公司不相关,我们暂且忽略不表,其余6家穿越成功的企业中,两家做环境咨询,3家提供油污、工业污水、建筑垃圾等特殊废物处理,1家是环保设备制造龙头。

表4. 穿越周期的环保企业名单:日本

640.webp (5).jpg

数据来源:Bloomberg,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整理

与美国一样,这30年也是日本环保产业进入“成熟期”与“后成熟期”时期,行业增速平稳(低),集中度很高,但与美国固废领域市场化率高不同的是(美国水务领域也是以公有化为主,私有化程度不高),日本环保运营市场化程度较低,其固废、污水的处理运营都以公有化机构为主,因此,日本上市环保公司多为提供专业化环保服务的公司与环保设备制造公司,如提供环境咨询服务的依迪亚、NJS,生产环保设备的久保田、栗田工业、同和控股,提供专业化污染处理服务的Daiseki、Fujikoh等。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