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控水务冒建华:灰色VS绿色,谁才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

时间:2019-08-27 09:34

来源:景观设计学前沿

评论(


一线管理人员利用北控水务研发的河长制一体化智慧平台对项目运营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实现了从建设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预报预警管理、一河一策的决策支持。© BEWG

Q:当前,公众对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灰色的“城市生命基础设施”普遍存在误解,认为灰色的就是不生态的。北控水务在消除这种公众认知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打个比方,一座城市中的灰色基础设施就像人体的各个器官,我们可以把自来水厂比作心脏,负责给全身供血;污水处理厂比作肾脏,负责处理污水;如果把管网比作血管,那么自来水管就是动脉,雨污管则是静脉。

但是,为什么老百姓会将这些灰色基础设施等同于不生态呢?第一,目前灰色基础设施从材料到建设过程往往给人不生态的印象,比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厂等由于气味等因素造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改造除臭设施或改建地下处理厂来解决。第二,起初,这些基础设施的选址离城市并不近,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被逐渐纳入城市建设范围内,也就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干扰。针对这个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尝试改变这些设施的运行模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这些设施向公众开放。比如,北控水务提出“ECOPARK+水厂”的理念,将这些设施向社会开放,让环保设施与社会相互拥抱。


在面向公众的宣传教育中,我们不会一味强调“五污合一”这类生涩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通过营造生活场景让公众体验环保设施。比如,我们希望市民可以了解到,地下污水处理设施不仅几乎不会对周边社区带来消极影响,还可以对垃圾、污泥等进行协同处理,形成能源供给系统,利用余热、余电营造高品质地暖球场、新能源汽车充电场等环保设施;利用污水处理净化后的部分新生水可建造恒温泳池;利用部分地上空间可建设城市“P+R停车场(无缝驳接停车场)”,并结合地上景观,设计可供市民参观的环保教育游线,使大家直观地了解这些设施在提升城市水环境的韧性和可持续性方面的意义。


通过场景体验的形式,使水务设施成为市民日常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能够为人所见、所用。© BEWG

再者,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基础还有赖于广泛的公众参与。目前,在中国,水环境治理的费用远远超过环境保护教育的投入。在广东的一个项目中,我们正在尝试将部分运营费用专门用来奖励沿线居民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鼓励大家进行河道垃圾清理和污染行为监督;同时建立当地的环保志愿者组织,并从运营经费上予以支持。试想,如果大家都直接往河道里扔垃圾、倒污水,那即便花十倍的钱来治理也未必能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公众参与的手段,使水务设施成为市民日常生活当中的场景元素,能够为人所见、所用,大家自然也就乐于接受了。

Q:近年来北控水务参与并领导了许多城市水生态环境治理的课题研究,能否向我们简要介绍一下?

目前,北控水务的科研课题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国家课题,例如十三五水专项“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质水生态建设综合示范项目”中主持和参与的几个课题,即是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为研究对象,探索如何构建一个具备高连通性、高开放性的,拥有蓝绿交织体系的城市生态空间。当前,中国少有由水生态环境治理企业主持的国家级研究课题,一般仅为参与;北控水务希望更多地参与到前沿性研究当中,率先进行企业转型与探索。

另一类是北控水务的自主立项研究课题,以支撑企业发展战略,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为主要方向,每年会有2000万元左右的经费投入。

这些研究的输出成果主要有三种形式:

1)理论技术 以十三五水专项“城区景观河流水系连通与北方地区典型黑臭河道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为例,其研究成果会形成一套规范的技术指南体系,该体系既能对水系治理过程中一些普遍问题进行指导,还可为雄安等新城建设提供借鉴。

2)示范性工程 通过北控水务中标的实际工程,将一些技术成果以实践的方式展示出来,打破以往课题研究多限于理论总结的局面。

3)智慧管控平台 我们希望能够将从规范标准到实际建设和运营数据转化的整个过程集成于一个信息化管控平台之中,实现大数据应用管理、使用者智能感知以及与智慧城市的对接等。

Q:北控水务还相继成立了水环境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未来城市研究平台等。这一系列学术研发平台构建有怎样的目的?

这一系列学术研究平台的构建行动是以北控水务“双平台战略”为基础的,即同时建立轻资产平台和运营平台。目的是将北控水务的投资能力、技术能力和运营能力进行示范性整体展示。“双平台战略”的核心在于领先的技术能力。自2016年起,我们开始整合投资及技术体系,着力培养具备技术与投资综合能力的团队,只有投资、技术与人才三者并重,才能持续推进水环境相关业务的发展。

我们希望将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实践项目中,真正打通产学研的通道,这同时也满足了共赢的合作需求。然而,目前中国水环境治理领域内的此类通道尚未被完全打通。究其原因,一是参与的企业太少;二是科研机构的课题立项与企业需求之间往往存在差异,很多研究成果只能被束之高阁;三是研究人员普遍缺乏研究成果产业化转化的途径,我个人认为产业化的核心推动力之一在于资本的加入,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等新兴行业,起步时期往往都需要借助资本加速其发展;四是研究人员个人抗风险能力低,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技术的产业化转化非常困难。创新、创业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你不能让研究员拿着自己的身家去搞项目。

因此,北控水务提出做一个“科技弹射器”的理念,在对研究成果进行技术研判和前景展望的基础上,提供一个成果转化的平台,从资金到技术应用再到企业管理全面支持个人和小微企业创新、创业。

12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