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北控水务冒建华:灰色VS绿色,谁才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

时间:2019-08-27 09:34

来源:景观设计学前沿

评论(

在接受《景观设计学》专访中,冒建华从水治理领域研究到应用的技术转化,中国目前各地区水环境治理现状、重心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转变公众对于城市中灰色水务设施的认识并加强公众参与为切入点,探讨了水务企业在中国城市水环境韧性构建中的角色与责任。

image.png

冒建华, 北控水务集团水环境技术总监,流域水环境、海绵城市、智慧水务专家。

Q:如何评价目前中国的水环境治理现状?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发展非常不平衡,而且不同地域的诉求也不尽相同。华南地区是国家水污染考核的重点区域,这些地区项目的限定因素往往不是资金,而是如何在保持现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解决突出的黑臭水体问题,让水环境治理的投入更有效,因而水环境治理项目绩效达标是华南地区项目的“刚需”。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已不再是黑臭水体治理,而是消除劣Ⅴ类水体。以江浙地区的太湖蓝藻治理为例,它已经从简单的治理技术问题演变为涉及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引导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诸多领域的复合问题。而长江经济带等跨省市资源管理区域则需要协同保护与发展,考虑“绿水青山”如何变为“金山银山”。

华北地区(主要为京津冀地区)目前依然是以消除黑臭水体为主,尤其是在雄安新区建设的推动之下,河北省面对的主要是来自政绩、财政、技术等多方面的压力。

综合来看,在水环境治理问题上,一方面要重视水环境治理的阶段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节奏;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水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因为水环境问题往往复合了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多重因素。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鹤山市沙坪河综合整治工程后,市民们在龙舟公园举办端午龙舟赛。© BEWG

Q:您认为当前水环境生态治理的技术应用领域中存在哪些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的水环境生态治理问题具有特殊性,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存在像中国这么严重的黑臭水体问题。极大的人口和产能规模带来了巨大的污染负荷,同时不平衡的发展状况和资源分布也让中国不同区域的水环境问题各有差异,在此前提下水环境治理技术往往都存在局限,因此针对性的研究与技术集成应用成为了水环境治理成功的关键。

其次,在水环境治理中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污水处理厂提升水质处理标准后,水环境质量就能达标;二是生态基础设施的净化能力被片面夸大。整体上来看,城市环境发展水平的下限是由灰色基础设施决定的,而上限是由生态基础设施决定的。灰色基础设施是水环境治理成功的基础,生态基础设施则发挥着提高与升华的作用。当水体污染浓度较低时,植物或微生物的净化功能或许能够解决水体污染问题;而当水体污染浓度很高时,植物或微生物自身的存活都是个问题,还能指望它们起到净化作用吗?

生态系统不是用来“消减污染”的,而是用来充当缓冲和发挥调节功能的,因此应在水体得到一定的净化后,再让生态系统来发挥作用。而且,只有当污染治理到一定程度时,生态景观的作用才能突显——这也是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好,或者他们管理得更好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建了某些湿地公园,环境就变好了;而是因为他们的灰色基础设施比中国完备得多,而且对于居民的环境教育普及也更到位。

再次,应用市场缺乏对于技术的必要判断能力。现在市场上有成百上千种新兴的水环境治理技术,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技术,但同时存在大量片面夸大效果或者对应用环境界定不清的情况,这不但不利于推动技术发展,反而会造成业内对这类技术的不当应用,甚至造成资源浪费。

Q:北控水务对包括PPP模式在内的项目是如何进行绩效监管与评估的?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环保行业和生态行业都属于高风险行业,主要由国家对其进行严格的绩效考核。第二,PPP项目的实际成本回收与所达效果是挂钩的,若效果达不到预期就会亏本,长此以往便不会再受到资本青睐,自然会从市场上退出。而且,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约束,PPP申请门槛大大提高。

北控水务有一套自己的绩效监管体系来实行全流程管控。比如,我们成立了水环境研究院,之前是以专门的顶层设计为主,现在则会基于项目的整体绩效要求来设计整个工程体系,包括具体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应用范围,并提供合作机构建议等。在该体系基础上,进行任务指标分配,划定重点工程,再交由设计院进行细化设计。

此外,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建立了一个实时监测系统。现在不再像过去的工作流程,设计做完交给施工,施工做完交给运行,整个过程都是相互脱节的。北控水务属于投资加运营型的单位,我们对自己的运营效果负责。

例如,在高品质水生态建设综合示范项目开始之前,我们实际上已对整个区域的水质水量进行了一年左右的监测。如果监测到实际工程绩效未能达标,那么就需要对设计手段进行纠偏,从而实现对于项目整体的动态管理。

项目完成后,我们通常也还会持续监测十多年,而且负责监测的跟做前期方案的是同一批人,也就是说,这套稳定的监管机制会从工程建设管理渗透到运行管理中去,以此来保证对项目的持续跟踪与反馈。

12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