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守护美好家园,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时间:2019-04-26 10:11

来源:安徽日报

评论(

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称赞,安徽山水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美好,叮嘱我们“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

3年来,安徽省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方向标,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高站位推动环境保护,高质量推进污染防治,高水平深化环保改革,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健全完善生态制度为路径,推深做实林长制、河长制、生态补偿制度等,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保护好山好水 河长林长发力

人间芳菲四月天。铜陵市主城区西部的滨江生态公园里,一到周末游人如织。滨江生态公园被铜陵人称作当地的“外滩”,江堤宽阔、草木繁茂。沿着滨江公园彩色绿道漫步,宛若人在画中游。当地人眼中的“最美”岸线,在过去却用“脏乱差”形容。曾经,这一带滨江岸线混杂着散货码头、磨料厂、养殖场、砂站、废品回收站等,岸线资源被大量小码头及非码头设施占据,区域环境污染较重。共抓大保护,近年来,铜陵市强力推动岸线整治,关闭、拆除、搬迁、规范提升多管齐下,为长江浅滩湿地功能性修复提供空间。

绿水青山,天赋于皖。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拥有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安徽把保护好山好水摆上突出位置,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

围绕保护“好山”,安徽省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在全省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五级“林长制”体系,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区一域都有专人专管,全省各级共设立林长52122名,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

围绕保护“好水”,安徽省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改革,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省级总河长,全省共设立河(湖)长52687名,维护河湖健康生命,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管理保护目标。

去年起,安徽省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八百里皖江掀开崭新的发展篇章。皖江城市在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实施分级管控措施,开展“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大行动。

本月起,随着《长江安徽段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方案》印发,安徽省在长江安徽段启动“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一体推进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使安徽省长江流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全面整改,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稳固筑牢,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在河长制、林长制推动下,安徽省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整治突出问题 改善环境质量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群众的热切期盼。

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既是改善环境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近年来,安徽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全面打响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巢湖综合治理等七场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

保卫蓝天,安徽省以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等“五控”为抓手,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四大结构。原省环保厅从去年3月起开展为期1年的大督查,剑指影响PM2.5的行业、“散乱污”企业等。保卫碧水,安徽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就城镇污染、农业农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业污染、船舶港口污染做好“五治”等。

2018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局之年,安徽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首战告捷。大气污染指标实现“两下降一提高”,全省14个未达标城市(除黄山、池州)PM2.5平均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2.1%;全省PM10平均浓度为76微克/立方米,比2017年下降13.6%;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1%,比2017年提高4.3个百分点。秋冬季,是雾霾高发季。去年10月1日起,安徽省开展为期半年的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监测结果显示,攻坚战期间,全省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为6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2%;16个市重污染天数累计为105天,同比减少52天,空气质量改善明显。

去年,全省水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实现“一下降两提高”,国家控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75.2%,较2017年提高3.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1.9%,较2017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全省城市建成区226个黑臭水体共有187个达到“不黑不臭”的目标,消除比例为82.7%,较上年提高19.6个百分点。

去年11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进驻安徽省“回头看”,转办件数量同比降三成。收到转办件后,相关地市第一时间进行调查核实,立查立改,提升群众获得感。

划定生态红线 推广生态补偿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去年6月底,省政府发布《安徽省生态保护红线》,正式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21233.32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5.15%,原则上禁止开发。

生态补偿,是让生态环境保护者或受害者得到补偿的制度设计。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通过两轮试点探索出“新安江模式”,新安江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接近Ⅰ类。 “新安江模式”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以生态补偿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新安江模式”源于新安江,但不能限于新安江;源于水,但不能限于水。去年,安徽省出台关于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重要区域生态补偿全覆盖。

去年起,安徽省相继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统计显示,去年全省共产生水污染赔付和生态补偿金4亿元。六安、阜阳、亳州三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获得补偿资金位居全省前三。全省共产生空气质量补偿资金合计6617.3万元,16个市均获得补偿。

12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