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佛山市积极响应,已申报佛山新城滨河景观带工程15公里为省级试点建设段,并以此为契机,在昨天正式出台《佛山市千里碧道工程工作方案(纲要草案)》,提出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统筹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岸、城、乡联动提升,高标准建设独具佛山特色的1000公里碧道。
1000公里碧道将全市内外江河道、主干河涌悉数纳入,建设范围达3797.72平方公里。千里碧道建设总体规划的初步选线水系达21个,需完成水安全提升、水生态治理、水环境治理、资源整合与特色打造、配套设施建设、水陆综合发展要求等六大重点建设任务,从而建成江河安澜的行洪通道、碧水清流的生态廊道、诗情画意的休闲绿道、浓郁乡愁的文化驿道、生态活力的滨水经济带,聚集人气并激活碧道的生态、文化、经济功能,使其成为人民群众的好去处,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水利局局长李永生表示,佛山市将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先行启动,走在前列”为目标,按“1年快速启动,5年千里成型,10年全面覆盖”的思路,分三阶段推进千里碧道建设工作。其中,今年底要完成申报省级示范段的潭洲水道佛山新城至北滘段15公里的建设任务,2020年底,各区完成市级碧道示范段建设工作;至2025年,全市完成共计1000公里的千里碧道工程;至2035年,推动碧道全覆盖,实现建成“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岭南水乡画卷。
首创岛长制
实施河心岛生态修复
河心岛上竹林茂密,树影婆娑,每日晨昏时分,更有成群结队的鹭鸟飞舞,热闹非凡——作为全市首批通过验收的河心岛生态修复试点,禅城区海心沙成了东平水道中央的一颗绿宝石,不再是两年前那个荒芜滩涂、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的荒岛。
通过生态修复唤醒生机的海心沙,是佛山市汲取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取得成效的经验,在全国首创开展河心岛生态修复工作的缩影。2017年以来,佛山在全市48个河心岛建立岛长制,全面构建起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突破此前河心岛“权责不清,工作比较难开展”的困难,通过因岛施策,开展河心岛生态修复整治工作,以此带动全市水域生态保护,吹响全面推进自然生态文明建设的集结号。
佛山市将48个河心岛分为自然生态型、生态修复型、建设管控型三类,建立分类管控体系,在2018年至2020年要完成36个自然生态型、生态修复型河心岛的生态修复工作和验收,2020年基本完成48个河心岛生态修复工作,建设成为生态平衡、环境优美、物种多样的生态岛或者景观丰富、特色鲜明、管理有序的“城市绿洲”。
“全市48个河心岛是自然要素中难以再生的珍贵自然资源,是佛山生态系统的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周霞说。目前,全市已完成17个自然生态型和生态保护型河心岛的生态修复工作,35个河心岛已完成“一岛一策”实施计划的编制工作。
今年,佛山市将全面完成河心岛“一岛一策”实施计划编制,对14个河心岛生态修复工作进行年度验收评价,对12个暂时不参与验收的建设管控型河心岛进行常规化严格管控,接下来将进一步解决河心岛内的历史遗留问题,并探索政府回租集体土地等可行方式促进河心岛生态修复工作的落实。
划分10个流域设立流域长
佛山今年创新设立流域长推动全流域治理,即以主干河涌为片区划分出10个流域,分别是禅城区广佛跨界河流域、吉利涌流域,南海区雅瑶水道流域、里水河流域,顺德区桂畔海流域、眉蕉河流域,高明区高明河流域,三水区西南涌流域、漫水河流域、樵北涌流域。
分三阶段推进千里碧道建设
2019年~2020年
启动与部署阶段
重点完成市级总体规划编制、管理架构搭建、省市试点建设三项工作;其中,今年底完成申报省级示范段的潭洲水道佛山新城至北滘段15公里的建设任务,2020年底,各区完成市级碧道示范段建设工作。
2021年~2025年
近期建设阶段
完成全市共计1000公里的千里碧道工程,并推进环三龙湾碧道等重点选段的建设。
2026年~2035年
远期完善阶段
全面铺开、持续推进全市河涌水网的水环境治理与水岸整治提升工作,推动碧道全覆盖,实现建成“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岭南水乡画卷。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