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国水环境推动南明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时间:2019-03-14 10:02

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徐豪

评论(

“过去一年,我们是求真碰硬、铁腕治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3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团组开放日活动现场,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常委、省政府党组副书记、副省长李再勇答记者问时说道。

2018年,贵州坚持加快发展的同时持续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的时代强音,聚力打好污染防治“五场战役”。

在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上,2018年10月惊现一群奇特的灰色大鸟,与水面上的白鹭混群捕食水中鱼虾。经专家鉴定,这是迁徙期的苍鹭,在贵州地区非常罕见,南明河之前从未出现过,此次吸引了大批苍鹭来觅食,水质变清变好是主要原因。

2018年8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贵阳市市长陈晏在调研南明河治理项目时强调:全力让南明河长治久清,还市民群众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

2018年8月29日,贵阳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贵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法推进南明河长治久清的决议》。《决议》明确,要继续坚持用最严格最严密的法律制度,依法推进南明河保护治理。

2019年3月7日,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公布了2019年立法计划,包括《贵阳市南明河保护管理办法》在内的17个立法项目,将顺应改革创新发展和回应民生关切作为立法重点。

治理后的南明河

转思维、破局面 运用PPP模式系统提升南明河治理工程

南明河是贵阳的母亲河,其水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水龙头,几十年来,百姓一直拿南明河水是否清澈来衡量政府环保工作的好坏。贵州省市党委、政府历来也十分重视南明河的治理和保护。

然而南明河一直存在缺水的问题,地表径流量小,用水量大,生态水少。并且伴随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入河,河道生态系统破坏,黑臭现象非常突出,南明河及上游市西河等支流水质变成劣五类,河道丧失自然净化能力。虽然贵阳市曾多次对南明河进行治理,但随治随污,水环境未能得到根本好转。

“缺水的城市,跳不出水污染的魔咒。需要很大的力度、决心、资金和技术保证,才能改变。”贵阳市南明河民间河长黄成德说。

2012年,国发2号文件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省发展,贵州也在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打造“爽爽贵阳”的城市定位。但南明河的污染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发展,治理南明河刻不容缓。

面对短时间、系统性解决南明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巨大挑战,贵阳市政府果断行动,迅速决策,在充分调研全国各地治水模式后,转变观念从重投资、重建设到重购买服务和过程监管,打破“条块分割、多头治水”的传统治理模式,成立了常设机构——南明河整治项目PPP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由分管市领导任指挥长,市直相关职能部门一把手兼任副指挥长。

2012年11月,贵州市采取PPP模式,公开招标引入中国水环境集团作为社会资本合作方,全面启动实施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以“政府主导、机制创新、依法治理、科技支撑、全民参与、长治久清”为宗旨,整体规划,分三期实施。重点实施河道截污、清淤疏浚、污水处理、臭气治理、生态治理等项目工程,其中新建9座高品质污水处理再生水厂,提标改造6座存量厂及配套管网100公里建设。

中国水环境集团贵州区域公司总经理高霖表示,水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的工程,必须坚决克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条块分割、多头治水”的传统治理模式,要通过科学调研、技术创新等手段实现“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贵阳政府开放市场,引入技术、资金实力、社会责任强的社会资本方,让专业人干专业事,负责从项目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先行先试,南明河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项目用时仅3年,投资30亿元,全面消除了河道黑臭,水质和水生态得到根本性改变,Ⅲ类水体提高至35.6%,Ⅳ类水体提高至31.6%,劣Ⅴ类水质水体由51%下降到5%,干流段COD稳定达到地表III类,河道水生植物河底覆盖率从15%恢复到73%以上。

在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南明河治臭变清攻坚工作会议上,陈晏强调,南明河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大力推行PPP治理模式,系统谋划实施,坚持问题导向,超前规划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探索山地城市再生水厂建设模式 出水标准再提升

在汇入在南明河的支流中,小黄河、麻堤河、花溪河被当地百姓戏称为“彩河”:小黄河的水黄,麻堤河的水黑,花溪河水绿。三条河交汇在南明河内变成了一条“彩带”,两岸大量生活污水让河水浑浊不堪。

如今,三条河的水多了一座“守护神”,变成了浑然一体的清。守护河流的中国水环境集团麻堤河下沉式再生水厂坐落于花溪河、小黄河、麻堤河三条河流交汇处,总占地面积约 1.418 公顷,建设总规模 3 万m³/天。

但来到这里并不容易发现有一座污水处理厂。厂区地面是一个生态活水景观公园,附近居民很喜爱在这里休闲散步,周边还有一座小学和比较密集的居民区。实际上,再生水厂就全封闭“藏”在地下,地面仅保留了综合办公楼,保证了地面无臭气和噪声的二次污染,节省了土地资源,周边居民生活也全然不受影响。

为何就地建厂处理污水,又为何把污水厂建在地下呢?高霖介绍,贵阳属喀斯特地貌,城市用水调度难,土地资源稀缺。贵阳市原先规划采用“大截排”规划方案,在南明河下游建大型再生水处理厂,上、中游不建厂,设计污水收集管径大、距离长,涉及大量拆迁及土地征收,工程投资较大。

为解决提标扩容难题,克服传统大截排模式带来的收集难、回用难、投资大、成本高等问题,中国水环境集团经过反复调研提出“环境友好型、土地集约型、资源利用型”下沉式再生水系统和“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的规划理念,对原市政规划重新进行优化,分散就地建厂。

12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