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随后几年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各地上项目、铺摊子热情急剧高涨,加之80年代全国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致使中国环境污染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许多江河湖泊污水横流,蓝藻大爆发,甚至舟楫难行,沿江沿湖居民饮水发生困难;许多城市雾霾蔽日,空气混浊,城市居民呼吸道疾病急剧上升。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环保部门启动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滇池、太湖、巢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治理,通过制定区域和流域污染防治规划,实施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拉开了规模污染治理的序幕。
1993年3月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设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保护委员会,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更名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并保留至今。
1994年3月
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在北京成立。它标志着环境保护在中国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家、政府的事,而且需要全民的参与。
1995年10月30日
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4月1日起施行(2004年12月、2013年6月、2015年4月、2016年11月四次修订)。
1996年7月
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于1996年7月15日~1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要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举,全面推进环保工作。会议确定了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两大举措。全国开始展开了大规模的重点城市、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及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1998年6月
国家环境保护局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正部级),是国务院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直属机构。撤销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
2002年1月
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于2002年1月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这项工作。
2002年12月24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2003年7月1日起实施。
2006年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于2006年4月17日~18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008年7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成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2011年1月1日起
环保部发布的《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开始实施。首次对PM2.5的测定进行了规范。但在环保部进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中,PM2.5并未被纳入强制性监测指标。
2011年12月
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于12月20日-21日召开,会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发展资源,良好环境本身就是稀缺资源,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十二五”发展主题主线的要求,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生活质量,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固本强基,为人民群众提供水清天蓝地干净的宜居安康环境。
2012年2月29日
国务院要求各地向社会公布PM2.5的数值。3月2日,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新标准增设PM2.5平均浓度限值。广州3月8日开始正式公开发布PM2.5数据。2012年05月24日环保部公布了《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一阶段监测实施方案》,要求全国74个城市在10月底前完成PM2.5“国控点”监测的试运行。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95个站点完成PM2.5仪器安装调试并试运行,有138个站点开始正式PM2.5监测并发布数据。
2012年11月
“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2013年6月14日
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了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同年9月10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文件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大气十条”)。
2015年1月1日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 ,被誉为“史上最严”。
2015年2月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最早叫“水计划”),4月2日成文,4月16日发布。从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等十个方面对我国现阶段和未来水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规划。
2015年5月5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社会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