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乡村振兴:“三缺”问题亟须破解

时间:2018-12-05 14:40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评论(

  我国农村基础普遍薄弱,乡村振兴战略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诸多,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资金、缺人才、缺土地”上,而破解这些问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推进中“三缺”问题显而易见

  山东省栖霞市一位农业系统干部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栖霞市作为农业大市,经济欠发达,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困难,最大的问题是产业发展遇到一些瓶颈。

  “就以苹果产业为例,栖霞是苹果之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苹果产业反而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瓶颈显现。一方面苹果独大,制约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果园果树老化,劳动力也老化,现在50岁以下的劳动力很少,大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苹果采摘季节性突出,到了采摘旺季,想招人时又招不到。”上述负责人表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村集体经济没有什么积累,人才留不住。栖霞处于烟台交通中心位置,人才都被吸引到周边地区。现在正面临引资难度大、资金和人才外流严重等问题。

  这位干部还分析说,再看旅游业,旅游业看起来很美,实际发展起来也很难。栖霞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但谁来开发,怎么开发,也是一个问题。目前景点产品雷同,没有特色,处于同质化发展,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吸引不了远方的游客,而本地居民消费水平又有限,烟台整体工资水平在全国比较低,没有可持续增长的亮点。

  这位干部认为,农业大市处境非常尴尬,农村与城市差距太大,投入不成正比。乡村振兴,人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地从哪里来?这些都是实际困难。

  在这位干部看来,农村发展还没抓到根本,他希望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从根本上去破解发展中的难题。

  对此,浙江省瑞安市马屿镇大南社区党委书记朱金胡也深有感触。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我们在发展中也遇到很多瓶颈,其中亟须破解的难题,一是解决建设用地农转用,二是壮大集体经济需要相关资金支持,三是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类的项目,需要配套政策支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南作为革命老区,四面环山,旅游资源丰富,多年来苦于无力深度开发,一方面村集体资金积累有限,没有资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缺乏配套的土地开发指标和扶持政策,导致招商引资困难,因此也致使一些发展目标得不到落实。

  思路决定出路

  朱金胡告诉记者,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前不久,大南15个行政村成立了村居抱团发展项目——全域乡村旅游项目,该项目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旨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民共同富裕。

  该项目符合《浙江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浙财基〔2016〕4号)的相关申报要求,目前已报给浙江省财政厅审批。若审批合格,该项目可列入省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并可得到3000万元的资金补助。

  据朱金胡介绍,全域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完成后,扣除运营成本后剩余部分由圣井管理所与15个村居按51∶49分成,假设扣除运营成本后净收入为400万元,则15个村居将分得196万元,平均每村可增加集体收入13万元。第二、三期完工后,预计每年游客可增加至50万人次以上,若净收入以1000万元计算,仅门票收入可带来村集体经济增收490万元,平均每村可增加集体收入32万元。紫薇园及观光梯田将另行收费,每人10元,按20万游客人次计算,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此收入全部归村居所有。

  思路决定出路,大南旅游资源借乡村振兴东风,通过项目运作可得以盘活。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瑞安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县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同样也遇到了“缺人、缺地、缺钱”三大难题。他们遇到难题不是绕开,而是迎难而上。

  浙江省瑞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麻胜聪说,他们围绕这三大难题逐一破解。一是围绕“人从哪里来”。搭建农业众创平台,培育领军农匠、农创客、家庭农场主,“草根工社”入选科技部第一批“星创天地”,涌现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是围绕“地从哪里来”。他们率温州之先启动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出台“1+10”系列文本,成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颁发全国首批农房(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证。

  三是围绕“钱从哪里来”。他们加快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358个总投资14.5亿元的村集体经济项目集中开竣工,5个市级、16个镇级重点项目预计年收益超亿元。推广农村资金互助会等模式,探索保险公司跟保农产品货运模式。

  需要特殊政策先行

  “钱、地、人”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亟须破解的难题,然而有些难题并非地方所能解决。

  针对这个问题,山东栖霞市这位农业系统负责人建议,一要放开农村土地政策,让土地真正流转起来。现在有些城里人很渴望到农村过田园生活,而农村里的人往城里跑,在城里打工。如果土地政策不放开,今后农村越来越死气沉沉,越来越难发展。

  二要提高农村社保基数,现在农村社保基数太低,形同虚设。农村一些70、80岁的老人还要靠自己去务农养活自己。

  三要给一些农业大市特殊优惠政策,在项目和资金上予以倾斜。越是发展不好的地方,工作条件更苦,越难吸引资金和人才。

  他说,去年栖霞承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以合作社方式合作开发,土地集约化利用,苹果从种植到出产,大约需要3年时间,每亩总投入2万元,3年没有收成,农民等不了、熬不起。所以,我们通过公司化运作,走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促进苹果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对于如何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麻胜聪分析认为,关键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建好长效机制。二是用好创新办法。

  例如,瑞安市创新建立路长制、田长制、河长制,深化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纳入“一把扫帚扫到底”环卫管理体系,通过长效管理坚决护好绿水青山、守住生态红线。与此同时,还探索实施“坡地村镇”“三权分置”改革等试点,激活“沉睡的资产”,发展“坡地经济”“绿色经济”,既解决乡村振兴的土地瓶颈制约,又避免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

  麻胜聪说,要将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到底,重点是实现“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共赢,形成“政府税收、企业利润、农民增收”的稳定收益模式。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是注重政府先行投入。二是注重市场跟进投入。三是注重社会多元投入。通过建立财政资金保障机制,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金。

  “此外,还要重点构建产业振兴的大规划体系、大政策体系,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麻胜聪表示。

编辑:刘影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