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河北省副省长陈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着力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

时间:2017-09-15 15:10

来源:河北日报

评论(

陈刚: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塞罕坝林场重要指示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对于高标准高质量做好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的重大意义,在新区规划建设中坚定不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的重要指示,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对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创造的绿色奇迹给予高度评价,对塞罕坝精神进行了精辟概括,对全党全社会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对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规划建设好雄安新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把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塞罕坝林场重要指示精神,与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河北的重要指示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在新区规划建设中落实好“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的指示要求。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彰显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总书记关于塞罕坝林场的重要指示,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高度一致,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更加坚定了我们走发展新路的信心和决心。几代塞罕坝人接续努力,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下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塞罕坝林场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我们要把塞罕坝精神发扬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坚定走加快转型、绿色发展、跨越提升新路,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把绿色作为发展底色,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努力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美丽河北。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更加明确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崇高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和学习的榜样。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今天建设雄安新区,与当年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相比,虽然所处时代不同、工作条件不同,但牢记使命的政治责任不能变,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不能变,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不能变。我们一定要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做好新区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让雄安新区与塞罕坝一样,体现河北风骨与燕赵气概,彰显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二、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坚决扛起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政治责任

塞罕坝精神的本质内涵与习近平总书记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一系列指示要求是高度统一的。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关键是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切实担负起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历史使命,把学习塞罕坝精神转化为强烈的政治责任和发展动力。

一是坚持使命至上,牢记总书记和党中央嘱托。总书记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倾注了大量心血;党中央要求我们积极主动作为,履行主体责任。可以说我们的使命无比神圣,责任重于泰山。规划建设新区,必须学习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勇担光荣使命的高尚品格,时刻怀有寝食难安、负重奋进的责任感,殚精竭虑做好各种工作,决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和人民的期望。

二是切实以民为本,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总书记要求我们,在新区规划建设中一定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群众利益,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实惠。我们要学习塞罕坝林场“兴林强场”和“惠民富民”相统一的经验做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新区人民共享更多新区建设发展成果。

12

编辑:刘影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