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近日步入初期运营。据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及多位业内专家介绍,中线通水后,南水北调这项世纪工程将重新构建我国水资源配置新格局,在提高供水保障率、生态修复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
提高供水保障率 沿线受益两亿人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已于2013年通水,西线目前还在规划当中。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最大的效益就是能够为北京、天津、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山东和湖北8个省市提供稳定、安全水源,为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建成后,将润泽全国15个省市区,特别是为44座大中城市解决缺水之忧和择水之苦。仅东、中线一期工程直接供水的县级以上城市就有253个,可望彻底改变华北地区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和其他含有害物质地下水的状况,改善黄淮海平原地区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促进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中线工程通水后,还可使沿线城市的供水保障率从最低不足75%提高到95%以上,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水平。
以北京为例,中线一期北京可年均受水10.5亿立方米。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介绍说,届时,南水北调来水将为北京20座自来水厂提供水源,供给除延庆外的15个区县,来水占城市生活、工业新水比例将达50%以上,供水范围6000平方公里,基本覆盖平原地区。“南水”将成为北京主力水源,北京人均可增加水资源量50多立方米。
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获悉,若东、中、西三线全部建成,供水区可控制面积高达1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5%,受益人口大约4.5亿人。其中,中东线一期直接受益人口1.1亿人,间接受益2亿人。
缓解华北生态压力 遏制地下水超采
多位专家表示,南水北调工程特别是中线工程通水运行后,将发挥其显著的生态效益,缓解华北地区多年来因超采地下水带来的严重的生态问题。
用水需求迫使北方地区长期掠夺地表水并超采地下水以维持发展,由此也带来了地面沉降、植被荒漠化、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以北京为例,严重超采地下水也让北京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代价。水务部门资料显示,与1998年相比,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2.8米,地下水储量超采65亿立方米,每年地下水下降近一米。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认为,生态恶化使得华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而南水北调来水后将有助于改善沿线受损的生态环境,返还挤占的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
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认为,新水的注入,必将给沿线城市注入新的“血液”,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局面,为北方城市供水安全和生态恢复给予有力支撑。
“我们做过一项调查,过去北京每5杯水里,地下水占了两杯半。南水北调来水后,5杯水里的地下水只需1杯半就够了。”
据了解,通水后北京计划逐步关闭大部分自备井,让应急水源地“休养生息”并适时回补,以实现地下水缓慢回升,改善首都生态环境。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迫使沿线省份尤其是中线水源区加快水污染防治,提前实现治污和生态建设目标,形成了水污染倒逼机制。
数据显示,与过去相比,南水北调沿线排污量大大减少。东线2012年排污量比2000年减少了85%;中线涉及的水源区各省市也正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加快进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重点企业污染点源治理,初步改变了水源区污水垃圾直排和水土流失严重的面貌。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保障粮食安全
近年来,我国华北、中原等地区连续多年遭遇严重干旱,农业水资源隐忧愈加突出。专家指出,未来南水北调工程将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改变北方产粮区的缺水状况,增加粮食产能。
从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获悉,南水北调东、中一期工程中13%水量将分配给农业,每年可间接增加生态和农业用水60亿立方米,通水后数千万亩农田将得到有效灌溉。
王浩表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每年60亿立方米的生态和农业用水,将逐步恢复和改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提高北方粮食产区生产能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促进粮食供需平衡。这有利于在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增多条件下,增加我国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014年夏季,山东、河南、陕西、湖北等省份部分地区旱情严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以及南水北调补偿工程之一的引江济汉工程,为旱区“解渴”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山东通过济宁梁济运河、菏泽东鱼河两条线路紧急调引黄河水用于补充南四湖生态用水;为应对汉江中下游,尤其是仙桃市的严重旱情,湖北省8月提前利用南水北调补偿工程之一的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调水,保障了600多万亩农田用水。
“当华北平原地区发生严重干旱,恰逢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丰富时,国家可以通过东中线工程向数亿亩受干旱威胁的农田供水,这也是南水北调工程很重要的一个农业效益。”许新宜表示。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认为,在资源方面我国最突出的问题是资源时空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适应。南水北调工程建成运行后,可重新合理配置我国水资源,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新格局,在供水、生态、农业等方面效益巨大。
编辑:李晓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