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监管水务企业经营[2]—如何规制水务企业价格成本的调研报告

论文类型 运营与管理 发表日期 2005-11-01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郭彬彬
关键词 水务企业 标准成本费用核算 监管
摘要 第二章 北京市水务企业成本价格定位状况及分析 第三节北京市水务企业核算成本,破除价格问题迷雾第四节境内外水务公司盈利能力比较分析第五节福建泉州水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绩显著的报道第六节辽宁特钢集团创新纪实报道第三章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监管水务企业经营 第一节标准 ...

第二章 北京市水务企业成本价格定位状况及分析
第三节北京市水务企业核算成本,破除价格问题迷雾
第四节境内外水务公司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第五节福建泉州水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绩显著的报道
第六节辽宁特钢集团创新纪实报道
第三章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监管水务企业经营
第一节标准成本概念及运用
第二节利用价值分析降低制水成本
第三节利用自然资本成本降低制水成本
第四节确定水费为制水人成本和用水人指标控制

第三节 北京市水务企业核算成本,破除价格问题迷雾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不断上涨的自来水价格面前,供水企业依旧继续亏损,而居民却因水价涨幅过高过快而颇多怨言,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多年。水价是否合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水业市场化后的企业投资收益,是政府、企业、公众关心的焦点。鉴于管网供水的自然垄断性,如何在消费者承受力和企业效益之间寻求合理的水价也一直是国际性难题,世界水业市场也不乏民营化后因水价过高而被迫终止合同的先例。影响自来水价格的重要因素是水价成本核算办法。《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城市供水价格中的利润,按净资产利润率核定。……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在北京水价格调整听证会上,申请单位的报告、水价格调整的原因和背景都是关于自来水公司的制水成本费用和企业经营亏损情况下提出的,自来水公司申请涨价的主要理由就是制水成本费用增加、设备折旧费用增加,水资源紧缺,企业亏损,但是企业经营成本费用如何界定?对此制水成本费用的财务信息的不真实性,不完整性以及成本费用的核算在于企业掌握,而不由政府监管,与规制,这就是不对称信息问题。如何有效的核算制水企业的制水成本费用,对于水价格的制定非常关键。
1、设备折旧费,改造费用可计入水价。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规定供水成本包括运行费、大修费、折旧费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费的其他费用。为了减低老化供水管网对自来水的污染,一些输水金属管道,相当部分未做内防腐,导致管道内壁结垢、腐蚀穿孔,漏水严重,使供水企业漏损率居高不下,供水企业在将老化和漏损严重的供水管网改造,提高供水效率,使供水企业漏损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以内,加快与国际接轨、实现自来水直接饮用,保障饮水水质,全面提高自来水水质,避免输水管网二次污染导致水质不符合标准,将供水企业把管网改造的投资费用计入自来水价格成本。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供水企业管网改造的投资费用,进入自来水价格成本是合情合理的,具有现实的说服力。而闲置资产折旧和投资失误问题。由于前期盲目规划,目前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供水设施能力供大于求的现象,有50%以上的大中型城市供水设施能力的供需比例大于1.5,超过80%的大中型城市的供需比例大于1,许多城市固定资产的折旧成为最大一笔成本。这些大量闲置的资产的折旧是否应该均摊入制水成本?错误投资是否也应得到同样的利润回报? 构成水价成本的各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管网建设。据了解,北京市已有的自来水管网,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主要集中在1991年前,那时国家对水和水价的管理完全依照计划经济来运作;一部分是由自来水集团铺建、但国家给予行政补贴;一部分是近两年来自来水集团实行企业化运作后,完全由自来水集团自己铺建的。而国家投资建设和国家行政补贴建设的管网不应计算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企业固定资产不清晰的前提下,企业提供的设备折旧费的真实性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2、水资源紧缺,水资源费的调整根本不能成为上调供水价格的理由。
   为了改善本市水资源匮乏、水质恶化的严重局面,国务院已决定修建南水北调工程,从湖北省丹江口水库引水,调长江水北上,解决北京市及各沿线省、市的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资金需要从自来水销售价格中筹集。水资源费是市政府批准于2002年2月1日起开始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门用于我市的水资源建设资金及南水北调资金。现行征收标准为每立方米水0.60元,上缴市财政。水资源费是按自来水取水量征收,由自来水集团缴纳。由于自来水行业在产、供、销过程中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水量损失,造成自来水取水量与售水量之间的产销差率,这部分的差额只能由自来水企业承担,减少了企业利润。水资源费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作为制水成本费用纳入制水企业成本核算,实际是我们企业机制延续旧有模式在运行的实证,曾对北京市水价作过专项研究的中国农科院姜文来博士认为:我们过去的水价忽略了水资源的价值,特别是它作为稀缺资源的价值,因此,在制定水价是应考虑水资源价值,而不应该只计算自来水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折旧、维修等等。1998年,他在论文《水资源价值模型研究》中运用数学模型对北京市水资源价值进行了模拟计算。我的看法:水资源是一种人人都享受的自然资源,国家征收的水资源费是为国家宏观自然资源调配所制定的水资源费,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筹集公用事业建设资金一种形式,应采取独立的征收方式,与水价格收费分开。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宏观资源调配管理工程,水资源的价格调整牵动的水价格上涨,为南水北调筹集工程建设资金,是站不住脚跟的依据。南水北调工程,水务市场可资本运作,政府可低息贷款,企业可发行债券,由多渠道筹融资完全可建设到位,南水北调的水资源要在几年后才进北京,几年以后用水价格如何解释当前的水价格呢。水资源的匮乏,解决缺水的问题,不是无休止的涨价就能解决的,公共领域定价原则是成本加微利。如果不从制水企业那里解决根本问题,水价就是无休止的涨下去,呈几何级数的倍增,北京的水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3、水价调整方案制定者预期的节水初衷是否有望实现,节水是否正在成为北京市民的自觉行动,拧紧每一个水龙头,这是政府调整水价的初衷。事实上,能否增强了北京市民的节水意识。有关方面要进行反复研究和论证。据国家建设部的调查表明,当水费支出占居民家庭收入2.5%时,人们才会考虑节约用水;达到5%时,才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达到10%时,人们会考虑水的重复利用。水是北京的紧缺资源,不管水价涨不涨,水费的合理支出占居民家庭收入的百分比有多少,都应该节水,这是市民的觉悟问题,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取决于公众的参与和行为的改变,只有当公民都认识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后果和节水的目的及重大意义时, 才能达到水价调整方案制定者预期的节水初衷. 价格杠杆虽然可以提高市民的节水意识,但也有局限性,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因为水价提高而形成节水意识。节水靠科学技术的管理方式方法,必要的高科技设施和严谨的法规约束.要加大社区落后节水设施的改造,加快推广先进的节水器具,有待于供水的全面技术改造革新,尽管水价调整,但浪费水,窃水现象仍然存在。调整后的北京居民用水综合水价处于高水平。在各大城市中遥遥领先。水价的上涨是否带来负面的作用,我们谁也不能预测。除了用水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需求量,最重要的还是要增强节水意识.因此,加快建立节水型水价机制,从水资源收费、城市供水价格、水费计价方式等七个方面改革现行水价体制。
4、尽管水价调整增加了用水大户企业的经营成本,但是否企业不会直接将新增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而是采取节能降耗等方式消化水价上涨带来的减利因素不可推测。水价上涨目前未影响到饮品零售价格,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丁广学表示,近期不会对啤酒、纯净水的价格进行调整。顺义一家果汁生产厂商也表示,目前还不能确定水价上调对果汁饮料成本的影响有多大,公司尚未做出调整产品价格的决定。以生产桶装水享誉京城的雀巢中国,目前也没有调整桶装水价格,每桶纯净水仍旧是14元,每桶矿泉水依然是16元。水价调整势必对洗车、洗浴等行业产生较大影响。现在还没考虑提高洗车价格,洗浴业用水由原来的11.2元、31.2元、61.2元三档统一调整为61.50元,洗车业用水由21.20元调整为41.50元。目前,多数洗浴、洗车企业仍维持原有价格不变,对于洗车业的水价的调整,涨价幅度过高,将导致这一行业的很多企业难以生存,必然为此行业寻找新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来水存在的“跑、冒、滴、漏”问题所存续的生存空间。近几年水价提价之后,用水大户,用水价高的行业用水量骤然减少,每次自来水调价之后,自来水的销售量都有所下降,平均下降的幅度在5%左右。同时,有一些洗车业、洗染店、洗浴业及游泳馆已经做好了调价准备。水价上涨后,洗衣价格将全面上调,调价幅度达10%以上,新的价目表已经印好,将在近日公布。
5、自2003年1月20日, 本市调整自来水销售价格以来,本市的自来水供应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原水水质的恶化带来了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上的变化,如自来水供水成本的增加、售水量减少及售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等影响,致使本市的自来水价格已不适应当前的供水情况,调整水价非常必要。作为供水企业向政府以及市民申请上涨水价是依据不足,理由不充分。市自来水集团在调价申请中称,集团公司目前已将自来水成本的上升控制在最低限度,使2003年自来水企业利润达到盈亏平衡的水平。但是,企业压缩成本费用的能力不是无限的,成本下降的空间也不是无限的,如果不通过调整自来水价格对成本上涨进行补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难以维持,必定出现亏损的局面。价格成本应依据同种商品和服务的所有经营者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生的标准成本费用的会计数据进行核算。“在没有形成供水企业间的竞争机制之前,如果没有行业横向的、科学的专业分析,就不能核定合理的成本。”对于许多企业以客观条件不同等理由来否认横向绩效考核的可行性,(傅涛)依靠科学系统分析和专家经验相结合完全可以建立权威的专业分析系统。在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效益将更多地决定于管理的绩效考核和企业间的横向比较,而非局限于企业自己的纵向比较,以原有不合理的净资产利润率来核定现有水价是有背于市场原则的。
6、我们国家一直对供水行业的政策是“保本微利”,如果按照其提出的水价方案涨价后有可能就是暴利了。为此这就是上市公司和各种投资基金追逐的对象。即公用行业一经开放便会衍生潜在的高额利润。“企业压缩成本费用的能力不是无限的,成本下降的空间也不是无限的,”是自我对于企业经营亏损的悖论,企业高层管理理念陈腐,管理体制僵化、管理机制缺乏活力,管理缺陷导致成本不合理上涨,通过不合理涨价让市民付“烂账”,是导致制水企业经营性亏损的重要原因,也是根本的原因。但是这种经营性亏损不能靠水价格的上涨使国家公民受损,我市的水务行业是在国有企业采取政企合一垄断方式经营,造成许多管理问题。水价上涨并未带来市场机制的相应完善。我国水务市场机制的建立刚刚开始,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运行效率,优化企业管理人员,改变经营理念,加强企业现代化的管理,如何对于现在的国有企业进入经济市场领域生存、竞争、发展是十分紧迫的国有企业现实问题,为此我提出自然垄断市场范畴中的水务企业转型,是我们制水企业当务之急,并非耸人听闻。在调研中我认为: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监管水务企业经营是制水企业,供水企业,以及水务市场的特许经营,规范水务市场竞争,完善及监管水务市场是十分必要的。
7、阶梯式水价的利弊。
   今年是水价“五年改革方案”的开始,城市水价究竟如何调整,在我们国家各个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行政事业用水、工业用水、经营服务用水、特种行业用水价格均上调。2007年年底争取推行阶梯式水价。抄表到户是实行阶梯水价的前提,为切实加快抄表到户的进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规定,供水企业应制订计量系统改造计划和实施方案,增加的改造、运营和维护费用,可计入供水价格,在推行抄表到户中所发生的费用,在下次调价中再予以考虑,原已改造过的用户所出费用,其处理办法专题研究。低收入家庭每月减免5立方米水费,调整水价格也是节水的需要。水价是怎样制定的,北京市发改委提交给2004年听证会的《北京市调整水价并实行阶梯式水价初步方案》。所谓“阶梯式水价”,是在核定居民及各类企业营业用水基本用量的基础上,对超过基本用水量的部分实行超量累进加价。据悉,近年来,国内水资源紧张的银川、大连、深圳等城市已先后实行“阶梯式”计量水价办法。而美国、日本、以色列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等地实行得更早。听证会提供了两个“阶梯式水价”版本,第一个版本以三口之家来定量,第二个版本以四口之家来定量,两个版本里又分别有1:2:5和1:3:5两套价差方案。详细的水量阶梯和水价计算方法见附表。例如: 以四口之家的版本和1:3:5的价差计算,如果这家每月用水量为12立方米,则在水价上涨前后的水费相差31.8元。据了解,阶梯式计量水价可分为三级:级差分别为1:1.5:2,第一级水量基数按确保居民基本生活用水原则制定,为每户每月12立方米以下(含12立方米)按基本水价计收水费;第二级水量基数,按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原则制定,为每户每月20立方米(含20立方米),12~20立方米部分按基本水价的1.5倍计收水费;第三级水量基数,按市场价格满足特殊需要的原则制定,为每户每月20立方米以上,20立方米以上部分按基本水价的2倍计收水费。阶梯式水价—即所谓的水费“累进加价制度”,按人定量是比较公平合理的,但从目前北京市情况看,1、目前全市居民用户尚没有全部做到一户一表,另外,人户分离、一户多房等也带来了各种技术难题。2、按人定量难度较大,不易操作。主要问题是人口变动情况难以掌握,如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问题,房屋出租带来的人口频繁变动问题等等。为缓解水资源的短缺与水价低廉的矛盾,引进“阶梯水价”是个好思路,但从观念上认同到操作上推进,还需要政府做很多准备工作。政府与供水企业之间是一种公务委托关系,供水企业当然没有权利得到水费加价后的收益;在联合投资和任务民营化的模式中,供水企业及其投资方则有权(按照投资比例)享受因制水经营产生的收益。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水资源的产权归属。水资源性质上属于公共财产,加价收益也应当属于公共财产所有权人。上述两个理由都不是绝对的,需要与其他经济、政治、社会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确定水费加价的收益分配标准。
8、物价部门提出:水价实行的是成本定价法。所谓成本定价法就是依据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的成本,再加一定的企业赢利来定价的方法。其中自来水和污水处理成本计算,是从取水、输送进水厂、水厂生产、管网输送、排水、污水处理等各个环节的成本的加权平均,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成本及计算方法。也就是说,目前的水价是由水务企业的成本决定的。构成水价成本的各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管网建设。据了解,北京市已有的自来水管网,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投资建设的,主要集中在1991年前,那时国家对水和水价的管理完全依照计划经济来运作;一部分是由自来水集团铺建、但国家给予行政补贴;一部分是近两年来自来水集团实行企业化运作后,完全由自来水集团自己铺建的。而国家投资建设和国家行政补贴建设的管网不应计算为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成本。在企业固定资产不清晰的前提下,企业提供的成本的真实性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从事公用事业的企业的赢利水平有限制,其所说中水务限制在6%以内的“保本微利”状态。但这一规定必然使水务企业要在成本计算上寻求企业补偿。关于水价制订过程中,可能存在企业转移亏损成本的问题,一些原有“政企不分”体制下显现亏损的水厂、污水处理厂,的确将“扭亏”、“脱困”的目标寄托在水价上调上,这意味着他们希望把自己亏损的负担转移到消费者身上。水价上涨是应该的,但水价成本是怎么计算的?构成水价成本的各个环节具体是多少?既然搞听证会制度,这些信息都应该是公开、透明的。供水企业合理成本的核定问题。《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听证会形式只能用于缓解来自消费者的压力,不可能指望几个外行通过短暂的会议就能科学地核定制水成本。原国家计委、建设部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曾指出,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改制的关键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只有来自市场的公平竞争才能给行业和企业一个合理的成本,为此2002年12月建设部已在《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制度”。我们知道成本累积系统上,计价方法有三种,即实际成本、正常成本、标准成本。当公司采用实际成本法时,产品成本的三要素皆采用实际费用发生数,此情形较常发生于公司的业务量少且产品种类单纯之时。相对地,当公司采用标准成本法时,产品成本的三要素皆采用标准数,即标准单价〈预估费用率〉乘上标准投入量。由此在不确定制水企业成本如何构成的模糊状态下,阶梯式水价的方案,只能是亡羊补牢。
   近年来我国供水价格不断调整、供水企业成本也随之不断上升的现象较为普遍,2001年原国家计委、建设部组织了城市供水价格全国统一审价工作,从审价情况看,供水企业由于自然垄断原因,企业缺乏成本约束,人员膨胀与超前发展较为严重,这是供水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主要因素。因此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将水价形成机制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发展水源交易市场,开放水务市场,用招投标的方式将城市水务交由专业公司管理,政府只对公司的水质、服务、价格调整进行监督和审查,这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节 境内外水务企业盈利能力比较分析
一、境外公司盈利状况的特点是很低的营业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这种情况和国内的类比公司的情况迥然不同,境内公司的营业利润率都非常高,总资产收益率非常高,而净资产收益率仅比总资产收益率略高.
   公司的盈利能力可以分解为四个方面:营业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和税收比率。除了难以控制的税收比率和营业利润率之外,资产周转率、财务结构也是提升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手段。
   以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资产运转效率的度量指标,结果表明境外的威望迪环境和苏伊士要明显高于境内的公司。其中境外威望迪环境为65.6%、苏伊士为47.3%,而境内创业环保(相关,行情)为30.9%、武汉控股(相关,行情)仅为15.1%。
   从资产负债率作为的财务结构状况来看,境外威望迪环境为84.4%、苏伊士为77%,而境内创业环保仅为18.6%、武汉控股仅为14.7%。
   所以表现在公司盈利能力上,以威望迪环境和创业环保为例子,前者2000年的营业利润率仅为后者的8%,但资产负债率是后者的4.5倍,资产周转率是后者的2.1倍,最终实现的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后者的58%。
   这说明从国际上看,水务公司是适合高负债的行业。这些公司有稳定的收入和现金流,能借取较低利率的贷款,从而依托高财务杠杆获取股东资产的高收益。
   与之对比,境内的水务公司资产负债率较低,对财务杠杆的利用还不充分,这也说明境内水务公司还有较大的举债经营空间,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争取为股东谋求更大的收益。
股票     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  资产负债率
武汉控股 52.5%8.6% 10.12%15.1%14.7%
南海发展 41.6%8.2%10.79%24.4% 24.1%
原水股份 43.4%6.6%8.16%12.8% 19.3%
申通地铁 24.2%6.9%11.82%29.0%41.5%
创业环保 67.0% 13.9%17.07% 30.%18.6%
威望迪环境 8.00% 1.54%9.90%  65.0% 84.40%
苏伊士9.60% 2.30%10.00% 47.30%77%
威望迪环境
/创业环保 11.94%   11.09%    58.00%     212.1% 452.91%

二、国外水务产业经济性管制的经验
(一)国外经验
   由于水务产业是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对水务产业进行经济性管制,包括进入、投资、价格等方面。其中,美国虽然没有经历过大规模国有化的阶段,但是美国的产业仍然受到严格的管制,被称为“管制资本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放松管制。英国是私有化之后重建管制的典型,由于中国和英国都是从国有垄断经营退回到依法监管的轨道,这是两国共同的地方,因此,本文主要介绍英国成熟的管制经验,为中国水务产业的管制提供借鉴。
1、进入管制
   虽然水务产业具有自然垄断特性,但是英国政府采用了各种办法鼓励新企业进入,通过引入竞争,打破了原有的区域垄断、自然垄断局面。英国除了利用区域间比较竞争的管制方式、消除不同区域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外,主要是利用了市场内的直接竞争。其主要方法有:允许区域外企业跨区域竞争、开发公共管道输送业务和促进水务企业在相邻地带的竞争等。
   允许区域外企业跨区域经营又称“允许插入经(insetappointment),根据英国1992年的《竞争和服务(公共设施)法》规定,法律允许对年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量超过2.5万立方米的大顾客实行插入经营,从事插入经营的既可以是其他地区的水务企业,也可以是新建的自来水经营企业或机构,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有足够的财务能力、管理能力等条件。允许插入经营打破了原有的地区性垄断经营,增加了大顾客的用水选择权。由于采取“大用户收费价格”,能够降低大客户的成本。
   公共管道输送业务是指水务企业相互使用自来水和污水管道,或者新企业使用原有企业的管道。如果没有公共管道,新企业由于需要铺设管道设施而进入成本过高,铺设新的管道对于社会又是资源浪费,因此,公共管道有利于企业间的竞争。由于混合传输对自来水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法律规定了现有企业有责任向潜在进入者提供使用管道的详细条件,并就自来水供应的数量、管道联结、水计量方式、使用管道的收费价格以及现有企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中断对新企业的供应等内容签定协议。如果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由自来水服务(管制)总监仲裁。
   自来水经营企业在相邻地带的竞争主要是供水企业为区域与区域交界处的工业、商业、农业用户以及居民家庭提供竞争性服务,出价较低的企业会得到顾客的选择,这就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为顾客服务。通过这三种直接竞争方式,英国政府使得整个水务产业更有竞争性,产业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2、价格管制
   由于水价关系到居民和事业单位的日常开支,关系到生产企业的成本,同时,还关系到投资者的投资和环境问题,因此,水价管制是英国水务业政府管制的重点内容。
   英国政府对自然垄断产业采取RPI-X的价格管制模型。RPI表示零售价格指数(Retail Price Index),即通货膨胀率,X是由管制者确定的,表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效率增长的百分比,因此,企业在一年内所制定的价格水平取决于RPI和X的相对值。 这一模型仅适用于经济性管制。由于自来水产业除受经济性管制外,还要受环境管制的约束,故而采取RPI+K的最高限价模型,其中K= -X+Q,Q因素与环境管制相关,主要反映由英国和欧共体有关法律规定的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成本。RPI+K的价格管制模型不仅鼓励自来水供应和污水处理企业改善经营管理,降低X值,同时,又刺激它们符合环境和自来水质量标准。在90年代,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的10个自来水和污水处理企业的K平均值为5.35%(其变化范围是3-7%)由于K值与经济、环境等因素相关,因此有必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调整K值,英国开始将价格调整期定为10年,1991年又调整为5年。价格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要求企业达到向海洋倾倒污水、欧共体对城市废水处理和改进饮用水质量等制定的新法规。另一个原因是产业的技术、效率的变化,从1995年开始,最高限价的年平均增长率被限制在高于零售价格指数1%的幅度内,而90年代前几年,最高限价的平均增长率高于零售价格指数5%以上。
3、经济性管制体制
   英国在1973年之前,管制职能相当分散,当时的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企业多数由地方政府拥有。1973年,英国颁布《水利法》,根据该法,在英格兰组建了9个地区水利局和1个威尔士水利局。该法的指导思想是“江河盆地一体化管理”即按流域进行管理。每一个江河流域,由一个统一的机构来规划控制所有水资源的使用,每个地区水利局在各自的地区范围内全面负责自来水供应、下水道系统、污水处理、制定水资源计划、控制污染、渔业、防洪、水上娱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地区水利局不仅安排国有企业统揽了水供应、污水处理等主要业务,还广泛承担了环境保护与管理的职能。地区水利局的机构、职能、性质与我国各地在实施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水务局完全相似。
   198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新的《自来水法》,对原有的政府管制体制进行改革。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英国10个地区的水利局实行股份制改造,将地区水利局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英国政府又于1991年颁布了《自来水产业法》和《水资源法》。这3个法律形成了英国自来水产业的现行的政府管制框架,即设立自来水服务(管制)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对自来水产业实行经济管制。《水资源法》明确了设立于1987年的国家江河管理局在新体制中的职权,即主要进行对自来水产业的环境管制,这样,英国水务产业就实现了政企分离、经济管制与环境管制分开的政府管制体制。英国还十分重视对政府管制的社会监督,在自然垄断行业都建立了专业性的消费者组织,如在水务业的自来水顾客服务委员会,它独立于政府管制机构,只代表消费者利益。
   英国自从80年代末进行管制改革以来,在进入、价格、体制等方面均取得理想的成绩,行业的竞争性大大增强,水价趋向合理的区位,水价的变动更多地是由于英国政府为达到欧盟环境保护的要求,最高限价管制使企业尽力提高效率。这些目标的达成,一方面是英国政府先进的管制理念,英国主要是通过私有化、民营化的方式在水务行业引入了充分的竞争,企业之间真正的竞争促使企业提高效率,而政府管制的目的已经从促进企业效率的提高、行业的发展转向以中立机构的身份,实现公共利益,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英国在对地区水利局进行私有化改造、重新建立自来水服务(管制)办公室之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已不存在“同盟”,共同“欺负”消费者的现象,正是这两个原因,英国的各项管制改革措施才能顺利实施,达到政府管制的目的。
第五节 福建泉州水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绩显著的报道
  
泉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系国有独资的有限公司,创建于1964年,至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从1964年6月泉州成立工业供水站,泉州自来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出了一条坎坷的创业之路。2000年6月泉州市自来水公司经泉州市政府批准改制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的泉州水司在泉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促进了供水事业的飞速发展。泉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现下设3个独立核算单位(即泉州市自来水劳动服务公司、泉州市自来水水表校验所、泉州市自来水工程公司)、一个与外资合作的企业(即泉州市泉南供水有限公司)、10个职能科室(即办公室、人事劳动部、计划财务部、文明办、物资供应部、供水监察部、车队、生产技术部、保卫部、供水营业部等)和2个水厂(即北区水厂、清蒙水厂),有技术职称人员147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52人)。泉州水司技术力量雄厚,水厂生产设备先进,净水工艺自动化程度较高,具备省级标准的水质检验力量,拥有一支能承担10万吨/日水厂建设和各种规格的供配水管道安装以及DN200以下的水表测试、检验等水务经营队伍。
  作为城市的命脉产业,泉州水司始终坚持创新与发展“完善自我、服务社会”企业核心价值观,本着“团结、奋进、高效、务实”的企业生产经营理念,解放思想,扎实工作,开拓创新,致力于供水基本建设,保障泉州市区的用水需求;不断加强内部管理,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以“水质好、水量足、压力够、计量准、维修快、服务佳”为标准,持之以恒地履行“社会服务承诺”和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稳步实现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泉州水司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攀向新高,“三个文明建设”捷报频传,2000年~2003年泉州水司先后被评为福建省级先进企业、福建省300家最佳形象企业、AA级信用企业,被泉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泉州市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先进单位(2001年)、泉州市文明单位、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创卫生先进单位、纳税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以成本费用为控制手段,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是泉州水四司经营的一个重要理念。2000—2003年,泉州水司围绕这一目标,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使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从2000年至2003年,企业净资产从14902.66万元提高到18185.23万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122%;产品销售收入从5603.03万元提高到6333.81万元,增长13%;资产总值从18055.9万元提高到21437.31万元,增长18.73%;供水量从6511.54万元提高到7539.1325万元,增长15.78%;售水量从4547.68914万吨提高到5509.04万吨,增长21.14%;发展新用水户33101户,其中一户一表29808户,现泉州市区管网总长度为623.84KM(其中DN100以上管网长度为380.49KM,DN100以下管网长度为243.35KM)。泉州水司现有的设计供水能力27万吨/日,泉州市区供水普及率为98%,用水人口50多万人,管网水质合格率为99%以上,达到国家级先进供水企业标准。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侨乡,随着大泉州战略的实施,泉州水司亦将与时俱进、加快企业现代化改革步伐,为泉州的建设铺平大路。
辽宁特钢集团创新纪实报道:
  
“神舟五号”十几种特殊钢用材都来自辽宁特钢集团!
这一足以让辽沈儿女为之骄傲的事实过去很少有人知道;同样不被大多数人知晓的还有,辽宁特钢集团是由原来被认为相对弱势的大连钢铁集团(简称大钢)和抚顺特钢集团(简称抚钢)重组而成,重组仅11个月即展示出强势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其组建仅10个月零10天,即受黑龙江省政府委托管理北满特钢集团。至此,东北原来三大重点特钢企业成为一个市场竞争主体,引起同行业极大关注。
  从“鼎立”到“归一”,一路坎坷,辽宁特钢事业终于走过严冬。去年元月16日,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战略抉择,大钢抚钢资产重组成立辽宁特钢集团。
  “组建辽宁特钢集团,辽宁特钢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抓住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机遇。”辽宁特钢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赵明远难掩内心兴奋。
  在我国特殊钢工业发展史上,大钢和抚钢都曾作出过重大贡献。但在经济转型中这两家老国企由于包袱沉重、机制落后,市场竞争力逐年下降。上海五钢通过加入宝钢集团而快速发展;以兴澄特钢为代表的新兴民营特钢企业因机制活、负担轻,正迅猛发展。相形之下,辽宁两大特钢企业在工艺装备和产品上都有优势,却因不配套形不成整体优势。抚钢冶炼能力大于加工能力30万吨,而大钢则与之相反。如果两家各自进行配套改造至少需要十几个亿,谁都没这个能力。如果两钢企业继续各自为战,不仅难以再展昔日雄风,极有可能因其他企业快速发展被各个击破而淘汰出局。
  辽宁特钢集团董事长秘书秦绍金掰着手指头给记者讲述两钢企业重组的好处:在工艺装备上优势互补,实现了能力配套均衡;在产品上优势互补,形成了品种规格系列齐全;在技术力量上优势互补,形成了国内实力最强的技术队伍;在市场资源上统一配置,大大降低了成本。重组后辽宁特钢第一次形成了一个拳头,具有了低成本发展实力。重组仅10个月各项经营指标比上年同期两钢企业报表数字均有大幅增长,已成为中国特钢行业最具竞争力和代表性的四个领头企业之一。
  辽宁特钢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董学东告诉记者,重组还不止实现了两钢企业原有优势互补,更重要的是以组合为契机,全面引入现代企业运营机制,建立了现代化管理平台,确立了“规模做大、企业做强、产品做精、机制做新”的发展方针。辽宁特钢走精品之路,淘汰落后生产线,集中完善国际一流水平的八条现代化生产线,在中国特钢行业第一轮争夺生存权竞争中胜利“出线”,终于拿到了参与已经开始的精品化、专业化大发展的第二轮竞争资格证。
  准备充分就有机会赢得更大发展空间。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给了刚刚重现生机、正准备进行新的大发展的辽宁特钢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
  2003年10月26日,辽宁特钢集团与黑龙江省政府签订先托管北满特钢、后组建东北特钢集团协议。此举在业界又一次引起轰动:原来“三足鼎立”各自为战,现在三钢联手会对中国乃至世界特钢市场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对重振东北特钢事业意义重大;也打响了辽宁钢铁事业跨地域重组的第一枪。
  东北特钢集团组建后企业如何定位?赵明远一语中的:“建成国际化科技型一流特钢企业,实行严格专业化分工,瞄准各自分担产品向高精尖过渡。”他充满自信地预言,三五年后东北特钢集团将具有初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董学东向记者和盘托出企业发展要走的精品之路:依托装备和技术一流优势,集中开发高、精、尖,新、特、难特殊钢新材料,快速实现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形成我国最大特殊钢精品生产基地和军工、高科技领域特殊钢新材料基地。
  辉煌不再的日子,抚钢和大钢都曾有过辉煌历史。
  建于1937年的抚钢曾创下多个全国同行业第一,是中国特钢行业一面旗帜。国庆50周年天安门广场大阅兵展示的新式武器中所用新材料82%都出自抚钢。1953年,毛主席在闻知该厂生产出我国第一炉不锈钢时欣然题词:“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董学东向记者讲述当年的抚钢时仍感自豪:1985年我从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到抚钢开始直到1992年,除宝钢外抚钢在全国同行业中平均工资是最高的。抚钢装备在国内一流,国际先进,还有一支过硬的科研队伍。
  但旧体制的束缚使抚钢改革滞后,管理跟不上,企业包袱日重,在经济转型中先进设备发挥不出优势。那时全厂21260名职工,还有大集体和退休工人两万多人,每年4万多人就靠吃50多万吨的钢材。从1997年开始企业已陷入困境,其他企业涨工资,抚钢涨不了,每年还要欠职工两三个月工资。到2001年企业已不能正常运转。
  曾经的旗帜没能经受住市场之洗礼,轰然倒地。
  建于1905年、有“特钢摇篮”美誉的大钢,在计划经济年代长期技改欠账,装备落后,比抚钢更早地陷入困境,1995年末企业已半停产。“当时投资十几亿元新建的棒线材连轧生产线缺少配套资金无法启动,老产品没市场,最困难时曾有9个月开不出工资,仅电费就欠两个多亿,欠水费、原材料费甚至税金。”谈起那段岁月,秦绍金黯然神伤。说起当年的困境,工人李成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往事:当时工人收入低,不少夜班工人吃不起晚饭。有个工人吃饭时间呆在车间怕人笑话,就像别人一样拿着饭盒,去的却不是食堂,而是到外面转一圈再回来。
 第一个陷入困境的大钢也最先感受到市场压力,逼迫他们率先接受了市场观念。从1996年开始“背水一战 建设新大钢”,三年大刀阔斧改革率先脱困。但受工艺装备限制,企业虽出现生机,却仍缺乏进一步发展后劲。
  一省之内两个各自都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的特钢企业,面对南方新兴民营特钢企业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本来生存已受到严峻挑战,却还在家门口“打内战”,压价争市场。同样的困境使“两钢”6万多职工有着同样的心情:都渴盼早日走出困境。
  新机制催生新风采
  1996年,赵明远出任大钢董事长、总经理。这位1952年出生的汉子从17岁参加工作便没离开大钢,从最基层的岗位一路走过来,他熟悉大钢就像自己的孩子。
  新官上任三把火。要让积弊太深的百年企业重新站起来,背水一战岂止三把火!
  老工人王信告诉记者,那时近两万人的企业钢产量不足30万吨,国有职工人均年产钢量仅20吨;一大批人长期不上班在乡镇企业工作两头拿工资;一些人专揩工厂的油儿;企业以三产名义开办的54个小公司都肥了自己腰包;老产品卖不出,又生产不出新产品,工人们绝望了。挽救企业从整顿基础管理抓起。全面整顿54个小公司;全面清理不上班人员;出厂物资实行一支笔审批,彻底堵住了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全面推行以班组核算为基础、以标准成本为中心的成本管理。人人身上有指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企业连续四年每年成本降低都在1亿元以上。
  精简机构、减员分流。国有职工从1.48万人减至5900人,中层干部从400多人减到118人。实行“赛马”机制,干部竞聘上岗,全员竞争上岗,末位淘汰。人浮于事、推诿扯皮没有了,生产效率却上来了,人均年产钢量上升到 70吨。
  企业基础管理上来了,赵明远又把目光集中到企业的根本———产品上来:举全厂之力启动棒线材连轧生产线。果断关停5个严重亏损、产品已无市场的生产单位,彻底淘汰落后工艺装备。依托新的现代化生产线全力研制开发顶替进口的不锈钢大盘条、轴承钢大盘条、合金钢棒线材,一举形成国内品牌产品。
  精干主体、分离辅助。将优良资产组建大连金牛股份有限公司上市;产品有销路有市场,但因管理不善而亏损的7个子公司独立经营,自负盈亏;钢丝公司等3个企业完全转制民营。
  物资采购是决定企业成本的主要部分。过去比价采购争议问题多。实行招标采购在阳光下操作,成本下来了,质量上来了。
  串材抹账是钢铁企业的“癌症”,不少人发了国企财。同行业谁都明白,但谁都怕担风险没人敢迈这第一步。赵明远2000年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串材抹账,企业一下子由恶性循环转向良性运转。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00年大钢走出困境,还成为同行业瞩目的改革发展典型。
  新观念带来新变化
  去年元月8日,赵明远兼任抚钢董事长。他走马上任没带一分钱。他清楚,抚钢设备先进只是改革滞后,抚钢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新观念。观念变则一切变,否则再多的钱也无济于事。
  不带钱来还能救企业?工人议论纷纷。
  作为老军工企业,抚钢为国家作出贡献令人敬重的同时,员工也形成了自我封闭、盲目自大、缺乏市场意识和不愿虚心学习现代东西的缺点。而此前6年间已连续换了四任董事长,员工早已泄了气。这次又把工厂交给外人管理,工人情绪大,老同志想不通。特别是赵明远把大钢的管理精神移植过来抓抚钢时,引来种种非议。
  过去抚钢厂区环境之差令人皱眉:大厂房之外接了无数小厂房,仅水电费每年支出不菲;工作时间打扑克或扎堆闲聊;几万元的钢材说丢就丢……拆掉小厂房,让工人栽花种草植树美化环境,老工人不解:“这么好的房子说扒就扒了?这样还不把工厂败光了!”工人们冷言冷语:“看栽花种草怎么能出效益!”
  近7万平方米草坪、9000多棵树、喷泉、花坛把厂区装扮得像个公园,工人走在厂区腰直了;新建的食堂豪华气派,工人吃饭再也不用蹲车间了,人也精神了。
  老同志被请回工厂参观。花红草绿,听不见机器轰鸣,不见了灰尘四起。看到与当年自己工作时完全不同的生产环境,老同志发自内心羡慕,人们的误解消除了。
  治理环境还不只是人们看到的表面上的漂亮。仅扒掉的小厂房每月就节省水费一百多万,电费二三百万。原来光天化日之下的偷摸行为屡禁不止,现在藏污纳垢没了场所,偷拿财物者立即下岗,“杀一儆百”立竿见影。
  领导子弟坐机关、干好活,几乎是所有老国企之惯例。人们怀疑,人事制度改革这些人能下去?有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真能上来?人事制度改革动的就是真格的。原来机关两个办公大楼不够用,现在仅中层干部就由400人减为52人,扯皮的事没了,效率高了。
  层层竞聘为每个人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由21260人到现在的8700人,留下的心安理得,留不下的口服心服。
  董学东告诉记者:抚钢减员并不只为了节省几个钱,最主要的是用工制度变了,人的观念变了,人们珍惜工作岗位,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竞争意识强了。
  与大钢一样,经营者为完成指标将房子作为风险抵押金抵押出去,完不成任务指标要变卖房子,经营指标成为考核管理干部的最主要标准;管理费超支要扣除管理者工资,管理干部的利益与企业发展完全捆在了一起。为抓效益他们急三火四、斤斤计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事永远成了过去;职工的付出直接与收益挂钩,过去他们盼着设备出毛病,现在最怕设备“趴窝”。
  工人们感叹:观念一变天地宽。仅仅一年人员减了2/3,设备还是那套设备,产品有市场了,工人得到的实惠多了。
  结束采访离开厂区时,棒线材连轧生产线的工人围住记者纷纷表达他们的兴奋心情:盼振兴盼了多年,振兴的时机终于来了,我们一定要牢牢抓住机遇,甩开膀子好好干一场

第三章 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监管水务企业经营

  有些专家认为全成本核算最能够体现水的商品性,在工程水价单元推行全成本核算,有利于保障水业设施的投资、运营和服务质量可持续性,有利于促进水业运营效率的提高。但是全成本核算需要以清晰的成本界定为前提。资源水价体现的是机会成本,环境水价体现的是外部成本,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难以对它们实现清晰的成本核算。全成本核算的关键在于清晰、准确、合理地识别成本。城市水业在经营形式上的自然垄断性,使成本核算的科学性成为监管的难题。绩效平台是目前国际通行的适用于自然垄断行业的成本管理方式,在城市水业领域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末。该系统的核心是向监管部门提供同业的成本比较数据,作为核定全成本合理性的基础。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借此把握企业的真实成本,通过比较统计数据向企业施加压力促进其提高效率,避免企业以成本为计价基础维持较高成本定价的缺陷。
一般来讲,全成本核算的工程水价是指以水的社会循环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成本为基础确定的水价。而水在城市中的社会循环过程就是从自然水体取水、输送、净化、分配、使用、污水收集和处理到排入自然水体的整个过程。但是,鉴于目前中国污水处理设施正处投资建设高峰期,环境责任在于政府,环境水价的收费主体是政府,因此污水处理和排放环节,还难以笼统地进入工程水价之中。尽管如此,在污水处理单元,仍然可以实现政府与污水处理的运营企业之间的全成本核算,这种核算用以决定政府向企业的“费用支付”的多少。而在其它工程水价单元,实现全成本核算的两方是消费者和运营企业,连接他们的不是“费用支付”而是“价格”。虽然全成本核算是城市水业的发展方向,是工程水价的定价基础,但是全成本核算的内容并不一定全部进入公众支付的“价格”中。全成本核算并不排斥政府对低收入居民的水价补贴,甚至不排斥在消费者支付能力不足的城市发展初期阶段,政府对整个城市进行的政策性水价补贴。但是各种补贴的共同前提都是清晰的全成本核算。全成本核算是社会资本进入水业的根本前提。在工程水价的全成本核算体系中,另一难点是对调水工程的成本控制。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迅速城市化发展所造成的水资源压力,使众多的城市求助于远距离调水,甚至跨流域调水。调水工程属工程水价的范围,执行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原则,也同样存在成本核定的合理性问题,需要以科学的成本监管手段来优化成本控制。另一方面,在目前水资源管理,尤其是流域水资源管理不到位的背景下,省市地方政府有战略性抢占流域水资源的倾向。同时,调水工程的利益关联也助长了有关部门在调水规模上的夸大。中国大部分调水工程启动于《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实施前。调水工程原来的公益性质,使地方决策者只考虑了工程的建设投资,很大程度地忽略了设施的运营费用。在目前调水工程逐步实施全成本水价体制之后,原来动工建设的引水工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经济不合理性,也存在运营成本控制的缺位问题。这对用水城市的水价体系造成了巨大的支付压力。调水工程作为工程水价的内容应该进入全成本核算的范围,但是各级政府出于战略目的而实施的调水工程,包括作为国家战略的南水北调工程,在严格执行的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政府需要承受其中相当比例的机会成本,不能完全由末端水价来负担。
作者认为在目前的条件下,在理性的全成本核算体系不能适时之下,因此这里强调,全成本核算目前仅适用于工程水价,不能无限延伸。在这里本人提出的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监管水务企业经营,也就是时说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的绩效管理已经成为国际水业经济监管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标准成本概念及运用
  
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根据制订的标准成本来控制实际成本的发生,以达到降低成本目的一种控制制度。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普遍承认了标准成本的概念,使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标准是一个相对概念,标准成本有理想标准和正常标准之分。正常标准是指在正常条件下,企业通过一定的努力,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后应该达到的成本。使用正常标准比较现实。理想标准可以作为不断追求的目标。标准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中的材料、人工、费用三项,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应根据技术部门确定的材料消耗定额和物资部门的标准价格算得;直接人工成本标准应根据劳动人事部门制定的劳动工时定额(财务上称为标准工作时间)乘上标准工资率求得;制造费用分摊标准可以按设备的生产能力分摊。应该运用弹性预算原则,把标准分摊率分为固定和变动两部分。为了便于阐释,下面结合简单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标准成本以标准成本卡形式已在事先确定。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公式为:
  材料成本总差异=实际用量实际单价-标准用量标准单价
  直接用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单价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单价-标准单价)实际用量
  直接材料差异中的用量差异由制造车间负责分析,价格差异应由供应部门负责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计算公式:
  人工成本总差异=实际工作时间实际工资率-标准工作时间标准工资率
  人工工作时间差异=(实际工作时间-标准工作时间)标准工资率
  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
  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计算分析比较复杂,有产量因素和效率因素。下面列出总差异计算公式:(计算变动部分和固定部分的成本差异使用同一公式)
  制造费用差异=实际产量费用分摊率-实际费用
  当然,利用这些公式就不难计算出上面例子中的人工成本差异和制造费用差异,在此就不赘述了。标准成本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标准成本制订。
   通常只对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项目制订标准成本,并以交成本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项目制订标准成本,并以将成本按其性态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作为制订标准的基础。尽管这三大项目的具体性质各有不同,但其标准成本大都是通过单位产品的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的乘积来表示的。大多数企业都以常规标准为基础,即根据正常的工作效率、正常经营管理水平和正常价格规定的成本,既考虑过去较长时期的实际平均水平,又要消除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异常情况,并估计到未来的生产发展趋势。在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中,直接材料标准成本是生产单位产品所需各种直接材料的标准用量同这些材料在正常情况下的价格的乘积之和;直接人工标准成本是单位品所需消耗的各种人工的标准工时数同其相应的标准小时工资率的乘积之和;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是单位产品标准谁工时数与事先确定的标准分配率的乘积;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是单位产品标准工时数与事先确定的标准分配率的乘积。上述费用的标准分配率是费用预算合计与标准总工时之商。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相加,即得按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再加上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即可得按全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在实际工作中,标准成本制订可采用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卡的形式进行。
(2)标准成本控制。
   实行标准成本控制制度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成本控制。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实际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应按预定的标准加以控制。为了提高成本控制的工作效率,还必须按例外管理原则把控制重点集中在那些属于不正常的、不符合常远见的关键性差异上。要追根寻源,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反馈给有关责任单位,迅速采取措施,及时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对于变动成本,通常可按单位产品确定正常差异的合理范围进行监控。对于固定成本,通常可按成本总额确定正常差异的合理范围进行监控。控制范围一般可根据企业产品成本的历史资料和企业的利润目标等进行估计测算,如利用标准差的计算方法来确定。
(3)标准成本差异计算。
   在实行这一控制制度的企业,与成本明细账相关的几个重要账户的借、贷方均按标准成本入账,它们包括生产成本、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和产品销售成本账户等。而对于实际成本脱离标准成本的各种成本差异应分别建立专门账户进行归集登记,借方记录不利差异,贷方记录有利差异,以便日常来分析、控制和考核各种成本指标,月终,根据各种成本差异账户相互冲抵后的净额列入本月份损益表同时选为销售成本或销售毛利的调整项目,这样就把损益表中的标准成本数调整为实际成本数。若冲抵后的差异净额很小,也可将其留在年终一并结转,而不必逐月处理。
(4)变准成本控制法。
   是一种较理想的事中控制成本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对控制对象事先确定标准成本,并设立标准成本卡,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将实际消耗量与标准成本作比较,计算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采取控制措施,将各项成本支出控制在标准成本范围内。
标准成本制度在西方工业企业中应用广泛,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它有很多优点。但要在企业中准确地制定并应用标准成本,并不容易。成本管理粗放一直是困扰我国企业的重要问题,非系统化的管理模式、不健全的责任管理及其激励机制、人工化的支持手段等是阻碍解决上述问题的症结。从责任成本的角度探讨了实现企业集约化管理的途径:结合我国企业实际,加强成本与责任之间、责任与作业单元之间关系的管理与控制,从而支持动态成本控制,实现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转化。提出了成本责任流及其管理模式,这一模式作为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并重的集成动态管理手段,是解决企业成本管理粗放问题的有效手段。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和责任成本制在企业应用较多。标准成本是在提高效益和消灭浪费下的预计成本,也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条件下争取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是把成本目标从企业目标体系中抽取和突出出来,并围绕它开展各项成本管理和其它管理活动,以指导、规划和控制成本发生和费用支出。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与责任成本制存在着某种共同联系,主要特点是以单位作业量代替生产工时作为成本分摊的依据,是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成本控制方法。针对我国水务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责任成本制很好地结合起来,创立适合中国水务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为目标,建立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5)标准成本责任。
  广义的标准成本责任是指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作业单元费用的支出,换句话说,它是耗用资源的活动,它的结果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成本。作业单元根据责任而从事的生产或业务活动。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是一种可以量化的计算成本的客观基准。作业单元是指企业内部的部门或个人,它与企业的组织机构相适应,是承担企业活动的组织或岗位,它有自身可以控制的成本发生,能够清楚地承担成本责任。任何一个作业单元中责权利都能够紧密结合。作业单元是从事作业的活动主体,它对应于企业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层次,根据职能可以分为管理作业单元和生产作业单元。管理作业单元控制本单元费用的支出,同时其作业对生产作业单元的成本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根据其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所应承担的一定的经济责任,这种经济责任是与企业的费用、支出、利润相关的。狭义的标准成本责任是指对作业单元承担活动后,结果偏离正确性的一种过失性成本度量。这种度量最终要落实到个人。只有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来努力完成好自己的责任,避免损失的发生,企业才会有竞争力,标准成本责任是与作业单元相联系的,它是分析、评价与考核成本的一组可度量、可评价的指标集,是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一致的,是作业单元为履行责任而进行作业的结果的正确性标准。这就是企业的标准成本责任。标准成本责任清晰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正确甄别和确定标准成本责任是实施标准成本责任管理的关键之一,科学的标准成本责任管理体系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可操作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是落实企业先进管理理念的手段之一。例如:企业的采购成本总预算是企业活动的目标,材料采购运输成本预算就是一种成本责任。
  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以功能部门建制,是一种树型的组织结构,即按照不同的功能和职能设立不同的部门,每个下级部门从属于某个上级部门,在这种组织结构下,每个单元都由其上一级的功能单元进行管理,工作质量由上级评价,决策由上级进行,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每一级都会把责任推到上一级,导致扯皮和责任不清,其最直接的后果是使企业生产过程执行时间长,产品成本高,它已不能适应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因此,必须改造传统企业的功能组织结构。面向市场的组织结构,明显特点是以内外部门作为每个功能单元的接收者,这样每个部门工作执行结果都可以得到及时、正确的评定,所有外部被服务的群体都可以对内部部门工作结果进行满意度评价;在者跨越传统的功能部门边界,将原来割裂的业务过程集成起来,减少了不必要的部门间协调和可能出现的扯皮现象。这种组织结构给企业从根本上缩短市场响应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采用标准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将使企业改变传统的按照功能来配置人员组织结构,变成按照要实现的主要业务流程来配置,从而大大缩短主要业务过程的处理时间,降低企业产品成本。
(6) 制订标准成本制度
  成本中心和制造过程是定义产成品成本的主要依据。成本中心要定义各部门成本费用的归集。各成本中心在成本上的责任和权限范围必须一致,把标准成本作为各成本中心的目标成本,并对实际成本进行控制,同时要分析成本差异的原因并追查责任者。制造过程是各成本中心项目的归集,应当与业务流程统一,也就是通常讲的分步成本计算法。在流程结构清晰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进行标准成本的制订核算。西方国家非常注重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配备既懂技术又精通成本会计的人员,在本企业专设成本计算标准科,美国还设立了标准委员会来制订标准。我国可根据各企业实际情况,由和生产有关各部门及现场的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制订,并且应该注意,其数据是实际经验数据而不是定额或理论数据。应该指明的是,在制造业中,物料成本占产品成本比重非常高,也是成本控制的主要方面。做好物料成本核算是标准成本核算的重点。在成本会计核算中,差异的分析、处理是关键。实施标准成本必然产生差异,我国的会计习惯通常将其分为“数量差异”与“价格差异”。
  数量差与价格差的计算方法
  ①实际价格 实际数量
  ②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
  ③标准价格 标准数量
  其中,①-②= 价格差;①-③=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差异;②-③= 数量差
  当然,各企业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增加差异的核算科目,进行更加细致的成本管理与控制,这里不再赘述。必须要搞清的一个概念是,标准成本制度并非一种孤立的成本计算,它可与任何一种成本会计模式和计算方法相结合。而我国最新的《企业会计制度》第105条也是强调了本期成本费用与下期成本费用的界限。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对差异的处理就不能像国外通行的做法那样,将差异转入销售成本账户中去,而是应该选择在完工产品、在产品和销售产品成本中分配的做法,即当月末差异分配分录。但应注意,下期初,要编制转回分录,把两个存货账户的分配差异额转回,使它们恢复到原先按标准成本计算的余额。
   从数据来源来看, 标准成本管理工作的数据来源是业务流程而不是会计凭证。这是因为,ERP系统通过定义事务处理(Transaction)相关的会计科目与核算方式,在事务处理发生的同时自动生成会计核算分录,来保证资金流与物流同步以及记录和数据的一致性。它强调了现代成本管理中,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特点。
从数据处理的过程来看,成本管理模块是从属于整个ERP系统的。ERP作为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它要求的业务流程是根据物流、资金流的流动顺序而设计的,强调了ERP的过程管理。而旧的业务流程按照专业部门分工设计。各专业部门处理信息,进行信息的收集、汇总与传递,是对结果的反映。
由于以上两点,在ERP实施中会遇到企业中的一些管理思想老旧的职能部门的抵触情绪。这在国内企业实施中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果处理得不好,往往会给ERP的实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先进的管理思想迁就于旧习惯,也就无法达到ERP项目实施的预期效果。企业应该对这一点有正确的认识,加强成本核算管理人员对原始凭证的保管及复核工作,要求成本核算管理人员对业务流程熟悉,提升成本核算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
第二节 利用价值分析降低制水成本
  
降低制水成本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找出并减少制水企业不必要的成本费用部分,并且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服务的前提下,将成本费用做到最有效的分配利用。任何与此原则相违背的决定,都值得深思熟虑。水资源价值的内涵主要表现在稀缺性、资源产权和劳动价值三方面.
1、稀缺性
  现代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特别是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稀缺的东西才会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应该认为,稀缺性是资源价值存在的主要条件。水资源出现短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水资源首先体现了稀缺性。其价值量的大小是其在不同地区、不同需水时段的稀缺程度的体现.
2、资源产权  
  产权就是财产权利。产权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商品交换的核心是产权的转让,产权是交易先决条件。从资源规划的角度看,产权主要有四种权利,即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我国“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水塘、水库中的水属于集体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第一章总则第三条)。如果一个没有资源产权的地区,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方式占有,使用资源而不支付报酬,除非是资源无限,不存在稀缺。因此,有限的、稀缺的水资源的使用,必须按市场规则转让并支付一定的费用,这是国家对水资源所有权的体现。
3、劳动价值
  对于水资源价值中的劳动价值,主要是指资源所有者为了在交易和开发利用中对其拥有的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管理中产生的劳动价值。主要包括:水利规划、资源保护、环境监测、水文、气象观测等各种投入。对于不同时间、空间分布上的水资源,它所包含的价值量和内容有所不同。对于未开发的和富余地区的水资源其价值是相对偏小,对同一地区不同季节(洪水、枯水)的水价值量随数量的增减而有所不同。
  任何对人类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在市场经济中都应有价格,水是对人类有极高价值的自然资源,水价进一步体现了水的价值,水资源是支撑大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母体资源,在市场中应有其价格,短缺资源的价格就应依短缺程度不断变化,不可再生的短缺资源就应有更高的价格以达到保护该资源的目的。由于水资源的再生主要依靠降雨,因此水资源在人类经济活动的,短周期内不是恒定的资源,依不同地区在年内和年际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时甚至十分剧烈。水生态十分容易受到取水过度、超量污染等人类活动的破坏,而且自恢复能力很弱。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水已不同程度地成为短缺资源,水资源总量有30.1%以上是地下水,其中大部分是浅层地下水,可以和地表水互相转换,但超采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等生态蜕变,而且有的需较长的时间才能补给。深层地下水我们过去称之为“战备水”,有些人称之为“子孙水”。与人类的经济活动周期相比较是不能补给的。较深和深层地下水是难以或不能再生的资源,在世界市场经济中的自然资源基本上大都既可以公有又可以私有,但如果是公有的,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必然是分离的。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资源可以满足所有人同时的、不断增长的量和质的需求(既便是阳光也因为臭氧层的破坏而产生辐射过量,而不能满足人类对其质的需求)。今天,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中,水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使用不影响他人使用的公共产品。所以,当一种资源公有时,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必然是分离的。这种使用权要计划分配或进入市场有价转让。资源水价是体现水资源价值的价格,它包括对水资源耗费的补偿;对水生态(如取水或调水引起的水生态变化)影响的补偿;为加强对短缺水资源的保护,促进技术开发,还应包括促进节水、保护水资源和海水淡化技术进步的投入。考虑对促进节水、保护水资源和海水淡化技术进步的投入是必要的,因为对水资源耗费的补偿能力和对水生态改变的补偿能力都取决于技术(包括管理技术),这项费用实际上是少取于民,而大益于民。
  成本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就必须对其成本进行控制,否则就会失去市场竞争力,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营运的主要目标是为股东创造最大的财富利益,所以,经营者在审核年度绩效时,投资回报率便成了最好的参考数字。成本降低可从许多方面来实施,但是,在进行成本降低的同时必须要了解,。过去在不缺水的地区水资源被任意使用,在缺水的地区则实行计划分配,早在清朝,大臣年羹尧就在黑河分水,后来在国外也是如此。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一样是母体资源,是战略资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国家必须控制这一资源,任何一个现代国家都是这样做的。因此,水这种商品进入的是一种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来管制的不完全市场。
  水资源价值量的表现形式是水资源价格。水资源价格在我国现实中表现为水资源费。作为资源,价格在其中体现的是国家对资源的所有权,而作为资产,价格在其中体现的是生产水资源商品的资金和劳动投入(《水价理论与实践》梁大军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34条规定:“对城市直接从地下取水的单位征收水资源费,其他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单位,可以由省、市、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征收水资源费”。《四川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凡直接从江河、湖泊、地下取水的单位或者个人,均应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取水许可”。对水资源费的使用,第二十八条规定:“主要用于9个方面的支出,即:①水资源的综合科学考察、科学研究和调查评价;②编制江河流域或区域综合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计划;③水资源的动态监测、水文测验、水质监测;④水资源涵养;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⑥水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及设备;⑦水法规宣传及培训业务经费;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⑨奖励水资源保护管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水资源费(水资源价值)体现了国家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国家水资源进行交易或出让的经济形式,是国家管理型的水资源价格。水资源费的用途都是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必须付出的劳动消耗。目的是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具体的是水资源的管理成本。建立水资源的核算理论与方法体系完善、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选择适当的部门和地区进行水工业经济综合核算制度的试点,把水资源核算以及水污染损失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水工业与水资源的再生产活动为一个独立产业部门的核算体系。对于水资源核算,水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的子课题组(主持人韩国刚,于连生)提出了水资源实物量核算、水资源价值量核算、水资源水质核算等三个方面核算的理论框架,作者对水资源价值量核算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是还没有以何种形式如何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成熟理论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探讨。
  由上可见,我们将水从商品价值的观念讲来,水价应该是水资源费和供水工程成本加法定的利润,加法定的税赋。即Qp=Qz+Qc+Qm+Qs(Qz水资源费,Qc供水工程成本,Qm法定的利润,Qs法定的税赋)。水价的制订,应遵循四个原则:一是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则。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需品,无论个人收入多低,都有能力可支付,都能满足基本需要,一般可分为基本生活水价、农村、城市水价和计划内、计划外水价三种形式。二是水资源高效配置原则。市场经济是稀缺资源高效配置的经济,只有当水价真正反映生产水的经济成本时,水才能在不同用户之间有效分配。水资源的有效配置从理论上要求采用边际成本定价法,即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从效率角度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水产品的价格均由市场的供需关系定位,商品价格应等于边际成本,生产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同时,供水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又要有政府行为进行管制以防止垄断的定价制度。三是成本回收原则。成本回收原则是体现水企业不仅具有清偿债务的能力,而且也有能力创造利润。只有水价收益能保证水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回收,维持水经营单位的正常运行,才能促进水投资单位的投资积极性,同时也才能鼓励其他资金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否则将无法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按照成本回收原则,水商品的供给价应等于水资源费加水工程建设、维护等费用,水企业将按会计学的成本核算原则、办法,制定合理水价。四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水价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价值所赋予的环境和以水为基础的环境是不可再生的,必须加以保护,由此在城市供水中,根据水价值理论,水价格还应包括一部分排洪、污水处理费用,以确定水资源价值观。沿用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来度量经济发展状况显然是不合理的,原有的核算体系必须进行改进,其主要原因是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致命的缺陷:(1)它仅记录了人造资本的消耗,很少或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投入及环境问题;(2)它没有将自然资源作为国民财富加以核算;(3)它将环境治理费用加进国民生产总值,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未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一个国家可以耗尽本国的自然资源,污染它生存的环境,以此为代价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但其严重的后果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缺乏后劲,形成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空心化”现象。进行水资源价值量核算不仅有助于界定水资源的产权关系,而且还有助于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随着资源实物量核算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进一步完善,必将转入价值量核算的研究。价值量核算研究的重点是合理地制定出自然资源价格,自然资源定价的研究,必然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价值观念的转变,引起价值观念的变革,自然资源的核算,为我们提供了资源、环境变化的信息,可以说是一个资源的报警器,通过它,可以导向经济行为,可以测知国民经济运行是否正常,可以了解资源供求状况,这可以帮助我们实事求是地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建立节水型社会,对于防止水资源污染、捋顺水资源的价格体系及建立水资源市场是极为有利的。
第三节 利用自然资本成本降低制水成本
  
自然资源是人类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是生命支持系统,白兰哥 于 2004年 08月02日 发表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s)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得到的利益,主要包括向经济社会系统输入有用物质和能量、接受和转化来自经济社会系统的废弃物,以及直接向人类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如人们普遍享用洁净空气、水等舒适性资源)。与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服务(它实际上是一种购买和消费同时进行的商品)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市场被买卖,大多数生态系统服务是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无法进入市场。生态系统服务是以长期社会福利服务流的形式出现,能够带来这些服务流的生态系统是自然资本,零自然资本意味着零人类福利。
  载人宇宙飞行和生物圈Ⅱ号实验的高昂代价表明,用纯粹的“非自然”资本代替自然资本是不可行的,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都需要依靠自然资本来构建。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对人类的总价值是无限大的,有意义的是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评价是对它们变动情况的评价。 在目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上,人们不得不经常在维护自然资本和增加人造资本之间进行取舍,在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数量和质量组合之间进行选择,在不同的维护和激励政策措施之间进行比较。一旦被迫进行这些选择,我们也就进入了评价过程,无论是道德方面的争论还是评价对象的不可捉摸都无法阻止我们进行评价。以合适的方式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变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衡量综合国力,有助于我们选择更好地提高综合国力的路径。以货币价值的形式表达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变动尤其有助于我们进行比较、选择。 随着生态经济学、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在评价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将评价对象的价值分为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内在价值等,并针对评价对象的不同发展了直接市场法、替代市场法、假想市场法等评价方法。生态环境评价已经成为今天的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教科书中的一个标准组成部分。Costanza等人(1997)关于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与自然资本价值估算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关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深入、系统和广泛研究。 注释专栏3.4 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美国康斯坦扎等人在测算全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首先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分为17类子生态系统,之后采用或构造了物质量评价法、能值分析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费用分析法、防护费用法、恢复费用法、人力资本法、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等一系列方法分别对每一类子生态系统进行测算,最后进行加总求和,计算出全球生态系统每年能够产生的服务价值。每年的总价值为16~54万亿美元,平均为33万亿美元。33万亿美元是1997年全球GNP的1.8倍。他们的计算结果是:全球生态系统服务每年的总价值为16~54万亿美元,平均为33万亿美元。33万亿美元是1997年全球GNP的1.8倍。
(一)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
  与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它实际上是一种购买和消费同时进行的商品)不同,生态系统服务只有一小部分能够进入市场被买卖,大多数无法进入市场,甚至在市场交易中很难发现对应的补偿措施。按照进入市场或采取补偿措施的难易程度,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划分为生态系统产品和生命系统支持功能。生态系统产品是指自然生态系统所产生的,能为人类带来直接利益的因子,它包括食品、医用药品、加工原料、动力工具、欣赏景观、娱乐材料等,它们有的本来就是现实市场交易的对象,其他的则经现实市场交易通过市场手段来对应地补偿。生命系统支持功能主要包括固定二氧化碳(Woodwell G. M., Mackenzie F. T., 1995; Anderson D., 1990)稳定大气(Woodwell G.M., 1993)、调节气候(Meher-Homji V.M., 1992)、对干扰的缓冲、水文调节、水资源供应(Bruijnzeel L. A., 1990; Sfeir-Younis A., 1986)、水土保持、土壤熟化、营养元素循环(Ehrlich P. R., Ehrlich A. H., 1992)、废弃物处理、传授花粉(Buchmann S. L., Nabhan G. P., 1996; Nabhan G. P., Buchmann S. L., 1997)、生物控制(Woodwell G. M., 1995; DeBach P., 1974; Naylor R, Ehrlich P., 1997)、提供生境(de Groot R., 1993)、食物生产、原材料供应(Vitousek P. et al., 1986)、遗传资源库、休闲娱乐场所、以及科研、教育、美学、艺术 (Kulshreshtha S. N., Gillies J. A., 1993)等。从经济和社会的高度来看,生命支持系统功能的特点有如下四个方面: (1)外部经济效益.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属于外部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是指不通过市场交换,某一经济主体受到其它经济主体活动的影响,其效益被有利者称为外部经济( External Economics),如林业部门栽树水利部门受益,旅游业旺服务业受益:其影响无利而有害者称为外部不经济(External Diseconomics),如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公害。森林生态系统能给社会带来多种服务,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定二氧化碳、提供游憩、保护野生生物等,因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属于典型的外部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证明: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作为生命支持系统的外部价值上,而不是表现在作为生产的内部经济价值上。外部经济价值能影响市场经济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市场经济的最重要功能之一是资源的最佳分配,市场经济充分发挥资源最佳分配功能的前提是要有完全竞争的市场,但完全竞争的市场除了受垄断和社会制度影响外,外部经济效果对它影响也很大。完善市场经济结构、实现资源最佳分配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先对外部经济效果进行评价,然后再把外部经济内部化。作为外部经济的生命支持系统功能关系到国家资源的最佳分配,因此有必要对生态系统的外部经济效果进行经济评价,实现外部经济内部化。 (2)属于公共商品。不通过市场经济机构即市场交换用以满足公共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就称为公共商品(Public Goods)。公共商品的两大特点是:一是非涉它性,即一个人消费该商品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消费;二是非排它性,即没有理由排除一些人消费这些商品,如清鲜的空气、无污染的水源。生态系统在许多方面为公众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如涵养水源、保护土壤、提供游憩、防风固沙、净化大气和保护野生生物等。因此,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商品。 (3)不属于市场行为。私有商品都可以在市场交换,并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但公共商品没有市场交换,也没有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因为消费者都不愿意一个人支付公共商品的费用而让别人都来消费。西方经济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灯塔效应”和“免费搭车”。生态系统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如涵养水源、提供氧气、固定二氧化碳、吸收污染物质、净化大气等都属于公共商品,没有进入市场,因而生命支持系统服务不属于市场行为,这给公共商品的估价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4)属于社会资本。生态系统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有益于区域,甚至有益于全球全人类,决不是对于某个私人而言,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对整个区域有利,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能抑制全球温室效应。因此,生命支持系统被视为社会资本。
(二)生态力的概念及评价的意义 生态力是指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即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
  生态力评价是指对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服务的能力进行定性或定量的研究。生态力评价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的高低,除了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关外,还与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认识程度密切相关。环境意识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环境保护重视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环境意识越高,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强烈,对保护环境的活动越主动;反之,如果人们的环境意识较低,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就往往只顾眼前、局部的经济利益,忽视长期、全局的整体利益,结果造成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进而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力评价研究能最终以货币的形式显示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的价值,以货币价值的形式表达不同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自然资本变动尤其有助于我们进行比较、选择。通过电影、电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媒体对这种价值的宣传,可以很有效地帮助人们定量地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从而提高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认识程度,进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2.促使商品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商品观念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过分强调了劳动在商品生产价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忽视了生态环境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对人类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作用。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的商品观念受到了冲击,广义的商品观念受到了青睐(孔繁文等,1994)。商品的价值,除了原有的商品价值意义之外,还应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中没有进入市场的价值。这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就打破了传统的商品价值观念,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找到了合理的资金来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制定合理的生态资源价格 生态资源不仅具有可被人们利用的物质性产品价值,而且具有可被人们利用的功能性服务价值。生态力评价研究可以为生态资源的合理定价、有效补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如果忽视生态资源的价值或者为其定价过低,那就会刺激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破坏生态平衡。在社会化大生产中,生态资源被消耗,其物质部分参与经济圈的活动转移到产品中去,其生态功能也随之减少以至完全丧失。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和持续发展,必须对生态资源的消耗进行适当的补偿,补偿的额度应不少于所造成的损失。如何计算这种损失,就是生态力评价研究所面临的任务。 4.促进将环境被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主要指标,它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的核算,而忽视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生态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的核算(孔繁文等,1994)。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只体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直接产品的价值,而未能体现其作为生命支持系统的间接价值。研究表明,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远远低于其间接价值。因此,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必然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其结果:一是使现行国民经济产值的增长带有一定的虚假性,夸大了经济效益;二是忽视了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负效益);三是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为了纠正这种偏向,国际社会已研究多年,联合国专家组也制定了建议性的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框架(联合国秘书处,199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其1972~1992年环境状况报告《拯救我们的地球》中明确要求,到2000年“所有各国采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并将之作为其国民核算体系的一部分”。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UNCED)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具体地规定了实施环境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任务(李金昌,1999)。我国随后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和《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都将研究和实施环境核算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任务列为优先项目。 目前,研究和实施环境核算的主要困难,就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包括有形的物质性产品价值和无形的生命支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计量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因此,生态力评价研究将为促进环境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而最终实现绿色GDP做出积极的贡献。 5.促进环保措施的科学评价 以往对环保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大多不考虑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价值的损失和增值,导致其结果不完全。实质上,在环保措施费用项中应加入环境质量损失,而在环保措施效益项中应加入因采取环保措施而避免了的环境污染损失,因为避免了的损失就相当于获得的效益。生态力评价研究可以让人们了解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的全部价值,促进环保措施的合理评价。 6.为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建设规划奠定基础 通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研究,能够确切地找出区域内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发现区域内生态系统敏感性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优先保护区,为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和生态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7.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在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马世骏等,1984)。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教授则认为,“持续发展是一种具有经济含义的生态概念。一个持续社会的经济和社会体制的结构,应是自然资源和生命系统能够持续的结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1999)。 只有在确切地知道了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的服务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才能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态区划和生态规划,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区域内和区域间当代人的公平性和代际间的公平性,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定量研究能够使各级政府确切地知道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的服务功能价值,意识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协调发展。总之,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能够使各级政府和人民克服认识上的局限性,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只有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才可以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生态力的定量评价方法分析
  生态力的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三类:能值分析法、物质量评价法和价值量评价法。能值分析法是指用太阳能值计量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或产品,也就是用生态系统的产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消耗的太阳能焦耳总量表示;物质量评价法是指从物质量的角度对生态系统提供的各项服务进行定量评价(赵景柱,2000);价值量评价法是指从货币价值量的角度对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进行定量评价。其中,价值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影子价格法、影子工程法、费用分析法、人力资本法、资产价值法、旅行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 1.能值分析方法 能值分析方法的优势: (1)自然资源、商品、劳务等都可以用能值衡量其真实价值,能值方法使不同类别的能量可以转换为同一客观标准(Odum,1987),从而可以进行定量的比较。 (2)能值分析方法把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统一起来,有助于调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度量标准。 能值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产品的能值转换率计算,需对生产该产品的系统作能值分析,用系统消耗的太阳能值总量除以产品的能量而求得,这种分析非常复杂,并且难度很大。 (2)能值转换率是指每单位某种能量(或物质)由多少太阳能焦耳转化而来。但是一些物质与太阳能关系很弱,甚至没有关系,如地球中的矿物质元素、地热、信息等。这些物质很用太阳能焦耳来度量。 (3)能值反映的是物质产生过程中所消耗的太阳能,不能反映人类对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的需求性,即支付意愿(WTP),也不能反映生态系统服务的稀缺性。 2.物质量评价方法 物质量评价方法的优势: (1)运用物质量评价方法对生态力进行评价的结果比较客观、衡定,不会随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的稀缺性增加而大幅度增加,对于空间尺度较大的区域生态系统或关键的生态系统更是如此。 (2)运用物质量评价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不同的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同一项服务能力的大小。 物质量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1)运用物质量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不能引起人们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足够的重视,进而影响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利用。 (2)运用物质量评价方法得出的各单项生态系统服务的量纲不同,无法进行加总,很难评价某一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 3.价值量评价方法 价值量评价方法的优势: (1)运用价值量评价方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所得的结果都是货币值,因此,既能进不同生态系统同一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比较,也能将某一生态系统的各单项服务综合起来。 (2)人们对货币值有明显的感知,因此,运用物质量评价方法得出的结果能引起人们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足够的重视,促进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利用。 (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评价研究能促进环境核算,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最终实现绿色GDP。 价值量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1)价值量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这无疑使其结果存在主观性。随着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加剧利用,生态资源的逐渐耗竭,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的价值会愈来愈高。 (2)运用物质量评价方法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不同的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同一项服务能力的大小。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撰写)
第四节 确定水费为制水人成本和用水人指标控制
  
水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的热点问题,凡是能形成世纪热点的问题就一定会蕴藏着巨大的改革和发展机遇。水有其自然属性,它既是一种特殊的、不可替换的资源,又是一种可重复使用、可再生的资源;水又有其经济和社会属性,不仅工业、农业的发展要靠水,同时水是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的生命线。
  据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南水北调北京工程办公室、城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等部门历时一年完成的《北京市用水调研与需水预测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北京市每年共用水资源四十亿四千八百万立方米,其中工业用水八亿三千七百万立方米,城市生活用水九亿三千七百万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用水已经连续多年超过工业用水。农村用水十九亿四千五百万立方米,河湖环境用水二千九百万立方米;河道输水损失和自来水供水损失共三亿立方米。
  从用水人我们得知:1949年以前,北京市用水(自来水)人口仅63万;现在,北京市民用水普及率达100%;与1949年相比,北京市总用水量增长了40倍,其中城市自来水售水量增长85倍;北京市住户每人每天用水量由过去的60-70升已上升到现在的100-110升;1992年,北京居民用水量15084万立方米,1998年达到23362立方米,6年间增长54%;北京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比例已占到全市用水量的37%左右,并正以每年4.4%的速度递增。目前,北京的用水人口已超过1400万,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难以调节。面对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局面,长期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加强城市供水管理,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努力创建节水型城市。
  水的所有权属于国家,那么在水资源总量固定、水资源权属固定的情况下,如何分配水资源就是水的使用权问题。长期以来水行业的特征导致的自然垄断性、资本的高沉淀性、投资的低回报性、以及由于政府价格管制造成的低需求弹性。低水价政策不能马上调整到位,而用水人的水指标在自然人类生活中不会减少的,制定用水定额时,并不能简单地用总用水量除以总人口数。因为,北京市区流动人口很多,这部分人的用水量难以把握。城市供水行业的价格透明度,价格的听证,价格的制定,都是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实施,在实际制定城市用水价格之中,我们忽视的重要问题就是用水人指标,制水业人工指标的成本控制,即成本结构的组成,不妨我们在自来水的成本状况及分析中看到:本市自来水价格由两部分构成:自来水水价和水资源费。自来水水费作为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包括:利润、税费、制水成本;水资源费是市政府批准于2002年2月1日起开始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据市政府有关部门介绍:水资源费专门用于本市的水资源建设及南水北调资金,由自来水集团向自来水用户征收并全额上缴。2003年自来水集团共上缴水资源费37361万元,占销售总收入的22.98%。根据2003年自来水售水结构水量分析:(1)居民售水量24591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44.55%;(2)餐饮、旅店售水量10953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19.84%;(3)工商、事业售水量19360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35.07%;(4)洗浴业售水量167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3%;(5)洗车、纯净水售水量10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02%;(6)中水售水量115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2%;(7)农赔水售水量5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0.01%。
可以看出:居民用水量是售水量中比重最大的部分,并且,从近三年的售水量趋势分析,总的售水量每年以5%的比例下降,而居民用水量以3%的比例在逐年递增。作为服务人口800万的制水行业自来水集团公司,我们根据2003年自来水售水结构水量分析:居民售水量24591万立方米占售水比例44.55%;则人均用水人指标24591万立方米/800万人=30.78万立方米。2004年1至6月份自来水集团实现售水量27743万立方米,则2003年全年人均用水人指标27743万立方米/800万人=34.67万立方米。2004年上半年实际人均用水人指标比2003年度用水增长3.89%。同时我们在自来水的成本状况及分析中看到:2003年自来水集团工资及附加8597万元、管理费用6652万元、财务费用3246万元。2004年1至6月份成本费用中工资及附加3482万元、管理费用3394万元、财务费用2312万元。则2003年;并确定其中的全年人均制水人成本指标8597万元+6652万元+2312万元/800万人=21.95元/人。2004年1至6月份3482万元+3394万元+2312万元/800万人=11.48元/人,占2003年全年的52%。通过两项指标的对比不难我们看到,制水人的成本指标在不增加的基础上,用水人的指标增加会导致供水企业入不敷出的原因。反之制水人成本的增加用水人指标不增加同样导致供水企业的亏损。具体在这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能发现实际情景中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自变量、因变量,实际变量与虚拟变量的影响,如果两个变量间有强相关, 我们就可以根据一个变量的值,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值。也就是说;集团供水的成本核算,财务分析不在于通常企业的财务分析,即:原水费是用于购买水库水和地下水所支出的费用,其比率无法控制。折旧费比率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几年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自来水集团用于新建供水设施、管网发展和开发新水源建设的投入资金较大带来的。人均用水人指标的增长导致制水业的成本增加,实现销售水量的增加导致税收的增加,由此带来的多供水多亏损,这种企业是在不取得企业市场化经营效益的基础上,为用水居民提供了福利,为稳定国家政治环境,为政府社会排忧解难。由此,我们一直解释的政策性亏损是否在供水企业中要正确定位。我们企业的战略定位是否错觉。是否是真正的市场化经营,企业是否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此产生疑虑。
  在由建设部近日召开的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第24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原则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年)》,对于在未来几年,要将北京的人口增速控制在1.5%之内,规划将考虑城市对人口的接纳程度。是根据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来综合评判城市发展规模的。目前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1400万,但每天滞留在北京的人口达到1700万,根据资源情况来判断目标人口数目,北京自来水集团公司市区共有水厂11座,全市年供水量近6亿立方米,供水管线总长度达6330公里,供水服务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800多万,市区用水普及率达100%。北京市自来水集团供水水源分为两大类,即地下水和地表水。其中第一水厂、第二水厂、第三水厂、第四水厂、第五水厂、第七水厂的水源分布在永定河平原的中上部不足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第八水厂水源在潮白河冲洪积平原的中部。目前,集团公司有水源井、补压井260余眼,地下水供水能力90万立方米/日。地表水水源主要以密云水库为主。采用地表水为水源的水厂有田村山净水厂、长辛店水厂、城子水厂、第九水厂,地表水的供水能力为175万立方米/日。另外,供应中水的第六水厂以高碑店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一级水为原水,供水能力17万立方米/日。在水资源方面,按照节水型城市的标准,北京也只能支持1700万人口。而且北京人口还在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针对目前水资源短缺情况,我们要以用水人指标的制定,制水人成本指标的控制,并对其分解用水人指标进行考核,统筹考虑。结合全市各单位的用水定额必须重新核定,确定企业计划用水指标基础上,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节水力度。
附:1、2003年自来水集团成本费用情况。
2003年自来水集团实现售水量55201万吨,销售收入162604万元,销售税费18234万元,成本费用107009万元,上交水资源费37361万元,实现销售利润为零(利润=销售收入-税费-成本-水资源费=0)。成本费用情况见下表。

成本构成

数额(万元)

所占成本费用比率(%)

单位成本(元)

原水费

27415

25.62

0.50

辅助材料

2297

2.15

0.04

折旧费

39915

37.30

0.72

动力费

9639

9.01

0.17

工资及附加

8597

8.03

0.16

制造费用

9248

8.64

0.17

管理费用

6652

6.22

0.12

财务费用

3246

3.03

0.06

合 计

107009

100

1.94

2、2004年1至6月份成本费用情况
销售收入82331万元,销售税费12058万元,成本费用53492万元,上交水资源费19990万元(占销售总收入的24.28%),销售利润亏损3209万元(利润=销售收入-税费-成本-水资源费=-3209)。成本费用情况见下表。

成本构成

数额(万元)

所占成本费用比率(%)

单位成本(元)

原水费

12937

24.19

0.47

辅助材料

684

1.28

0.2

折旧费

21681

40.53

0.78

动力费

4936

9.23

0.18

工资及附加

3482

6.51

0.13

制造费用

4066

7.60

0.15

管理费用

3394

6.34

0.12

财务费用

2312

4.32

0.08

合 计

53492

100

1.93

  由于城市供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较大,流动资金投资额较小,因此规模经营效益的特点十分突出。按照目前供水企业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计算,人工成本超过总成本20%以上企业,其赢利空间很小;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50%以上的企业,企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如果以日供水一万立方米配备十个人这一较先进的标准计算,日供水五万立方米以下的供水公司,在目前的平均水价基础上提高价格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和体现经营的规模优势。这些经营困难比较大的企业只能靠制度创新优势来解决。这些供水企业可以全部放开,国家不参股也不控股。使出资人和经营者统一起来,减少政府决策机构,只有企业经营机构;实行机动灵活人事制度,以便减少管理费用。但是政府要规制企业的经营行为,同供水企业签定严密的经营合同,明确规定自来水水价和制水成本,供水水量及供水水质等要求,保留政府对供水特许经营权的最终裁定权。对有规模经营效益而目前水价暂时不能调整到位的供水企业,在水价到位之前可以考虑销售税费,水资源费的优惠政策,或采取政府财政补贴。也可以考虑堤内损失,堤外补的方式,无偿使用市政划拨土地,或者另行安排经营性土地给予补偿。土地是城市建设中有限的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质会越来越明显并且其价值会不断增加。在整体规划的要求下,补偿土地为供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出让增值的土地以弥补亏损,有利于转制后的供水企业利用闲置资源消化、吸收下岗职工,解决国有独资,国家一股独大时的资产和资源处置以及转化障碍较多的问题,又可以满足有关投资者的利润预期要求。有些城市面临水资源枯竭,供水量呈短期下降趋势,供水单位成本逐年上升,效益下降。自来水价格制定是由政府出台价格,市民听证会讨论,实际是政府制定价格。这是由供水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但是水价的制定必须符合价值规律的要求,反映水资源价格和供需关系,并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城市供水价格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水价改革要初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科学的水价计价方式,努力发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随着水价改革的深入,水价水平会适当提高,两部制水价、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加价、季节性水价等实施范围不断扩大,水资源费标准不断提高。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有利于企业经营及投资者得到稳定的投资回报,对促进供水企业的发展和吸引投资有重要意义。

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监管水务企业经营[1]
以标准成本费用核算体系监管水务企业经营[3]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