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中水处理中混凝沉淀效果的研究

论文类型 技术与工程 发表日期 2005-08-01
来源 污水再生利用技术交流年会
作者 赵凯,袁园
关键词 中水 混凝 PAC PAM 研究
摘要 中水处理是将二级生化处理出水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其水质成分复杂。针对北石桥中水处理中的混凝沉淀过程,由于缺乏可参考的经验,提出专题研究,以确定影响因素及最佳投加量。

赵凯  袁园

  摘要:中水处理是将二级生化处理出水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其水质成分复杂。针对北石桥中水处理中的混凝沉淀过程,由于缺乏可参考的经验,提出专题研究,以确定影响因素及最佳投加量。
  主题词:中水  混凝  PAC PAM  研究

  中水处理是将二级生化处理出水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其原水水质较普通给水处理成分复杂。北石桥中水有限责任公司中水处理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消毒或微絮凝过滤+消毒,两种工艺运行流程。由于针对二级出水的混凝沉淀缺乏可参考的经验,特提出专题研究,以正在使用中的洛阳富安产的PAC和阴离子型PAM为混凝和助凝剂,确定中水处理中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因素及最佳投加量。

一、试验所用仪器

  1、烘干的小烧杯2个;2、天平;3、温度计;4、玻璃棒;5、500ml容量瓶2个;6、500ml烧杯2个;7、精确到0.5ml的移液管1支;8、搅拌器。

二、实验步骤

1、配置溶液
  分别称取10gPAC、10mgPAM(阴离子型)固体药剂用蒸馏溶解于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倒入两个500ml容量瓶并将水加满至刻度线,混合均匀,配制成浓度为20g/l和20mg/l的药液。
2、取水样
  取两个500ml水样倒入烧杯中,编号为1#和2#
3、试验内容
  用移液管分次取PAC溶液和PAM溶液加入1、2烧杯中,观察溶液的变化情况。
4、实验记录
  如下表所示。

时间 1#、2#溶液中絮体颗粒的形成及变化情况 药液体积△V(ml) 1
PAC+PAM 2
PAC+PAM 第一次,起始时间:14:20
水温:9.2℃ 无明显现象。 0.5+0 0.5+0.5 第二次,14:30 无明显现象。 0.5+0 0.5+0.5 第三次,14:40 无明显现象。 0.5+0 0.5+0.5 第四次,14:50 搅拌约3分钟,静置片刻,溶液逐渐混浊但无任何沉降现象,1和2没有明显差别。 0.5+0 0.5+0.5 第五次,15:10 搅拌约3分钟,静置片刻,明显可以看到小颗粒的絮体出现;3分钟后,絮体颗粒逐渐变大,在水中分布比较均匀,开始出现缓慢沉降;
5分钟后,沉降现象明显,且2优于1
5分钟后,杯底可以看到沉降絮体与上部溶液间的界限,2的比1更清晰,二者沉降量均>70%;3分钟后,2沉降量>80%>1。 0.5+0 0.5+0.5 第六次,15:30 搅拌约3分钟,静置片刻,明显可以看到絮体颗粒出现;1分钟后,絮体颗粒逐渐聚集,开始沉降;1分钟后,沉降现象明显,且2沉降速度明显大于1沉降量均>70%,杯底可以看到沉降絮体与上部溶液间的界限,2的比1更清晰;5分钟后,2沉降量>80%>1; 0.5+0 0.5+0.5 第七次,15:45 搅拌约3分钟,2在搅拌过程中即看到絮体颗粒大量聚集;停止搅拌静置片刻,2开始沉降;
1分钟后,2沉降量>80%,上部溶液清澈,而1却无此现象,仅是优于上一次的1溶液。 0.5+0 0.5+0.5 第八次,14:30 搅拌约3分钟,2在搅拌过程中即看到絮体颗粒大量聚集;停止搅拌2即开始沉降;
1分钟后,2沉降量>90%,上部溶液清澈,而1却无此现象,仅是优于上一次的1溶液。 0.5+0 0.5+0.5 第一次,起始时间:09:45
水温:10.2℃ 均无明显现象。 1+0 1+1 第二次,10:05 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
停止搅拌静置3分钟后,均能看到似雾状的絮体颗粒;
3分钟后,絮体颗粒明显,但没有明显的沉降;
5分钟后,沉降现象明显,沉降量>50%;
5分钟后,沉降量>70%,但杯底上部的溶液仍略有混浊;
在整个过程中,2的现象略强于1。 1+0 1+1 第三次,10:25 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在搅拌过程中即开始出现絮体颗粒,2的絮体颗粒更清晰,分明,且沉降速度大于1;停止搅拌静置片刻,均能看到沉降现象;3分钟后,沉降量>70%,杯底上部的絮体量及分布范围均是1>2;5分钟后,沉降量>80%。 1+0 1+1 第四次,10:20 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停止搅拌,在2未静止的溶液中就可看到大片的絮体凝聚,溶液稍微稳定后即开始沉降;1分钟后,2沉降量>80%,上部溶液很清澈,而1的情况略强于上一次的1;1分钟后,1沉降量>90%。 1+0 0+1 第五次,10:25 1的情况与上一次2的情况相似,2的现象较上一次则略强,但不明显,整个过程,1的现象略优于2。 0+3 0+1 第一次,起始时间:08:45
水温:10.1℃
水较浑浊 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停止搅拌静置片刻,均有明显的絮体颗粒;1分钟后,在杯底看到沉降的絮体但与上层溶液无明显界限,1沉降偏快,且絮体量较2多;3分钟后,1杯底的沉降量多于2,二者沉降量均>80%,可以看到明显的界限;5分钟后,沉降量>90%,沉降速度变慢;10分钟后,几乎完全沉降。 2+1 1+2 第二次,09:10 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停止搅拌静置片刻,均能看到絮体颗粒,1的小而密,2的大而疏且开始沉降;3分钟后,2出现明显界限,界限之上的溶液较1清澈,沉降量均>50%;
3分钟后,2的界限十分明显,沉降量>70%>1,1界限明显;5分钟后,2>90%>1
8分钟后,二者均完全沉降。 1+0 1+0 第三次,09:45 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停止搅拌静置片刻,二者在搅拌结束即形成沉淀条件并开始沉降;2分钟后,两者几乎完全沉降,上层溶液很清澈。 0+1 0+0 第一次,起始时间:09:45
水温:10.2℃
水较浑浊 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在搅拌过程中即开始出现絮体颗粒;停止搅拌静置片刻,絮体颗粒开始凝聚,变大,1和2没有明显差别;
2分钟后,二者均开始沉降,絮体在杯底聚集,沉降量1>2,杯底上部絮体颗粒1较小、较密,2较大、较疏;5分钟后,沉降量>70%;
7分钟后,沉降量>80%,溶液中仍有少量(1>2)细小的絮体颗粒分布在整个水体中。 1+0 1+1 第二次,10:00 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在搅拌过程中即开始出现絮体颗粒;停止搅拌静置片刻,均能看到沉降现象;3分钟后,沉降量>70%:
5分钟后,沉降量>80%,在沉降量相同的条件下,与第一次相比,上部溶液较清澈;在整个过程中,2的现象略强于1。 1+0 1+1 第三次,10:10 加入药剂后,搅拌约3分钟。在搅拌过程中即开始出现絮体颗粒,2的絮体颗粒更清晰,分明,且沉降速度大于1;停止搅拌静置片刻,均能看到沉降现象;3分钟后,沉降量>70%,杯底上部的絮体量及分布范围均是1>2
3分钟后,沉降量>80%。 1+0 1+1 第四次,10:20 整个过程现象非常明显,絮体颗粒在1#溶液加入药剂稍微搅拌即在溶液中大片聚集;1分钟后,沉降量>80%,上部溶液很清澈,而2的情况同上一次,1#在约1分钟后沉降量>90%。 0+2 0+0 第五次,10:25 1和2的情况均与上一次1的相似,但整个过程,2的现象略优于1。 0+0 0+1

5、水质分析

  取500ml水样共4份,平行作搅拌试验,分别按照12 mg/l和0.08 mg/l加入相应量的PAC和PAM,分别测定原水水样和沉淀后的上清液的浊度值,得到以下数据:

水样 原水浊度值(NTU) 上清液浊度值(NTU) 浊度去除率(%) 水样1(沉淀1min) 7.63 1.75 77.06 水样1(沉淀3min) 1.12 85.32 水样2(沉淀1min) 7.56 1.65 78.17 水样2(沉淀3min) 1.03 86.38 水样3(沉淀1min) 7.85 1.62 79.36 水样3(沉淀3min) 1.10 85.99 水样4(沉淀1min) 8.11 1.86 77.07 水样4(沉淀3min) 1.01 87.55

  取500ml水样共4份,平行作搅拌试验,分别按照实际运行中的投药量22 mg/l加入相应量的PAC,分别测定原水水样和沉淀后的上清液的浊度值,得到以下数据:

水样 原水浊度值(NTU) 上清液浊度值(NTU) 浊度去除率(%) 水样1(沉淀1min) 7.63 2.75 63.96 水样1(沉淀3min) 1.85 75.75 水样2(沉淀1min) 7.56 2.82 62.70 水样2(沉淀3min) 1.80 76.19 水样3(沉淀1min) 7.85 2.66 66.11 水样3(沉淀3min) 1.76 77.58 水样4(沉淀1min) 8.11 2.70 66.71 水样4(沉淀3min) 1.78 78.05

  根据以上水质分析数据,可以得到以下曲线:

三、研究分析及结论

  1、 在PAC相同的前提下,加入PAM后溶液的混凝效果优于未加入的。
  2、 原水水质的好坏影响混凝效果,由于水质越差,引入的混凝体的核心物质越多,所需投加药剂量越少且混凝效果越明显;水质越好,所需的药剂越多。
  3、 实验室得到的理论最佳投药量为,PAC 12 mg/l和PAM 0.08 mg/l,对应于生产生产运行中实际仅投加PAC 22 mg/l,沉淀效果平均要高10%以上;考虑价格因素,PAC以2500元/吨,PAM以25000元/吨计算,PAC+PAM混加成本约为0.032元/m3,现行单加PAC成本约为0.055元/m3,经济效益也很明显,需要尽快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检验。
  4、 当PAC的加入量为12mg/l、PAM为0.08mg/l时,混凝效果发生明显变化,趋于理想化;其投药量分别在12~20mg/l、0.08~0.16mg/l之间时,混凝效果的变化没有明显改变,二者的理想投加比例为300:2。
  5、 实验中所使用的PAC、PAM溶液放置0~15天不影响其混凝的药理作用;放置3天之后,由于药剂已经充分混合溶解,此时的混凝效果更理想,尤其是PAM溶液;要注意的是,PAC与PAM略有不同,静置较长一段时间后,其药剂会沉淀,所以使用前,要充分摇匀。


作者通讯地址: 西安市北石桥中水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 西安市昆明路368号
邮编: 710086
联系电话: (029)-84278622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