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广州市排涝工程现状与对策

论文类型 技术与工程 发表日期 2001-09-01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2001年第9期
作者 邝铁池
关键词 城市排涝 现状 对策
摘要 邝铁池 (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广东广州510060)   摘 要:广州城市排涝工程以整治河涌、抬高城市建设地面为主,对调蓄区考虑挖潜扩容。其优点是完善了市区自流排涝系统,对不易抬高地面标高的地域,因地制宜地采用闸、泵辅排,使市区在防洪、排涝时都得以安全,经费较易解决,排涝设施较简化,维护管 ...

邝铁池
(广州市市政园林局,广东广州510060)

  摘 要:广州城市排涝工程以整治河涌、抬高城市建设地面为主,对调蓄区考虑挖潜扩容。其优点是完善了市区自流排涝系统,对不易抬高地面标高的地域,因地制宜地采用闸、泵辅排,使市区在防洪、排涝时都得以安全,经费较易解决,排涝设施较简化,维护管理费用也相应节省。
  关键词:城市排涝;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91.1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4602(2001)09-0029-03

1 现状

  广州市区的河网纵横,珠江广州河道(前、后两航道)穿越市区,东流至黄埔又汇合,经狮子洋与东江三角洲诸水道汇合、南出虎门下注伶仃洋。广州河道上游的北江与流溪河的洪水可直接袭击广州地区。西江汛期洪水可经思贤窖入北江,东江洪水在注入狮子洋时可对黄埔下泄分量起顶托作用,这两段洪水也都间接地威胁到广州地区。
  建国以来,为解决广州市区低洼地的水浸问题,兴建了大量的排水管渠,修配了调蓄水库、人工湖,整治了泄洪河涌,建造了不少的泵站和围堤等一系列排涝工程设施。
  ①围堤
  大都设在原市郊农田作业区,处于珠江水网之中,其地势低洼,高程约为0.5 m,堤顶高程一般为3.0~3.5 m。当外江潮位高于堤围田时关闸挡水,如遇雨则启动水泵或利用河网调蓄。
  ②泵站
  用于农田的排涝泵站共计160座,大型雨水泵站现有1座,规模为27.6m3/s。
  ③闸门
  现有各类防洪(潮)闸门105座,大部分为电动提升闸,其中17座属城市排涝专用,98座属农业专用,兼顾城市排水。
  ④人工湖与山塘水库
  由于市区濠涌上游受山洪威胁,出口处受潮水顶托,每当山洪盛潮时,沿涌低地和部分上中游河段常泛滥成灾。为解决洪潮灾害,1958年在荔湾涌、司马涌和东濠涌的低洼地区挖筑了3个人工湖,起到了滞洪防潮作用。
  另外,为减少山洪对市区的直接袭击,还建有不少山塘水库。人工湖与山塘水库的基本情况见表1、2。

表1 人工湖基本情况 湖名 集雨面积(hm2) 正常水位湖面积(hm2) 调洪量(×104m3) 汛期控制最高湖位(m) 最高滞洪水位(m) 排水闸 设计频率(%) 东山湖 437 (37.35) (50.6) 0.5 1.8 B=6 m船闸
1~3 m排洪闸
1~3 m调节闸
1~4 m进洪闸 5 流花湖 595.5 (36.95) (40.3) 0.5 1.67 2~4 m、1~5 m进洪、排洪闸 5 荔湾湖 344(288) (21.64) (22.4) 0.5 1.6 62~6 m进洪、排洪闸 5 注:括号内为设计数字。

表2 山塘水库基本情况 水库名称 集雨面积(km2) 正常水位库容(×104m3) 下泄量(m3/s) 设计标准 水强  7.48 816 25 100年一遇 水口 9.58 594 30 50年一遇 耙齿沥 1.86 123 8 50年一遇 麓湖 2.69 122.4   100年一遇 大金钟 1.6 64     黄婆洞 1.52 52     上坑 1.12   1 50年一遇 下坑 6.16 252 36 50年一遇 筲箕窝 0.9   0.5 50年一遇

  ⑤河涌
  珠江两岸有许多河涌流经市区主干道,合计约有200多条(未计已改建的暗渠),主要用于洪涝水的排泄,部分还兼有农田灌溉和排污的作用,极少数现在还可以运输。
  ⑥排水管渠
  广州市的排水系统基本上是依自然地势形成,几经改造建成的管网较为完整,以合流制为主。一些流经市区的泄洪明渠亦因污染严重先后改为暗渠。
  构成市内排水系统的三大组成部分为:
  a.总干渠:指泄洪主渠,有明渠和暗渠两种形式。
  b.马路渠:为排水系统的骨架,主要沿市内道路网敷设。
  c.内街渠:建于主干道网内的小街小巷,一般路面不行走机动车辆。
  排水管网的水流情况大都是由内街渠将雨污水收集后,排入马路渠,再流入总干渠,总干渠将其流域范围内的雨水汇合泄入珠江。据不完全统计,市内的排水渠道共计1 402.53 km,其中明渠为22.45 km(指市政管辖部分),渠箱为79.13 km,合流管道为585.88 km,雨水管道为68.76 km,分流制污水管道为57.21 km,内街渠道为589.1 km,渠道沙井共54 100多座。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州城市地面高程普遍低于安全水位(2.5 m),有些地区甚至不足2.0 m,低于多年高潮平均水位(2.02 m)。
  广州市区低洼地积水经几十年的治理,虽有改善,但未能根治。按规划排涝标准衡量,均未满足要求,治涝工程设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排涝设施标准偏低。市内人工湖调蓄区标准仅为2~5年一遇,围堤区基本达到10年一遇的农田排涝标准,其余均按排水标准的1~2年一遇设计。
  ②排涝主干渠泄洪能力不足。旧城区的濠涌大部分改为暗渠,但设计标准仅为一年一遇,而明渠除少数几段砌石护坡以外,均为土质浅窄排水沟,易淤积,走向迂回曲折,断面参差不齐,且受桥涵阻塞,当山洪盛潮齐至,排水不及,不仅下游泛滥成灾,中上游也有水雍浸街现象。
  ③珠江广州河段市区范围内两侧堤岸长约185 km,堤顶高不足2.5 m的有110.8 km,部分地段为2.0 m(侨光路—北京路—海军码头),处于规划百年一遇洪潮位以下,每逢盛潮会出现“不下雨会水浸街”的现象。
  ④现有排涝系统的工程设施不配套,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如流花湖调蓄系统上的闸、渠和水库的设计标准高低不一致,仍只能低标准运行。
  ⑤排水管网过水能力不足,除提到的设计标准低之外,部分地区尚有瓦管渠和城墙砖砌沟,大都淤塞破损严重,急待更新。
  ⑥城市发展迅速,排涝设施未能同步跟上,尤其是城乡接合部遗留问题更多、更突出。如新建区地面升高之后,自然村顿成锅底,对解决其水浸的工程措施往往很不得力,从而导致旧帐还未清,新债又频至。

3 对策与措施

  防洪与排涝是城市防护的重要内容,对广州市而言,防洪主要解决上游西、北江洪水与遭遇高潮时的洪潮侵袭问题,而排涝则是涉及将积水排入河涌,并汇入珠江,使城市免遭水浸。
  城市排涝亦不同于城市排水,城市排涝是排除超出正常排水标准以外的产流问题,汇集大面积地面径流利用河涌直排,以水网调蓄为主;而城市排水是以汇集小面积雨水,利用排水设施排入支、干流河道为主。两者虽有区别,但从产流、汇流到设施等方面应注意兼顾城市排水的需要,予以适当考虑。
  1998年《广州市城市防洪(潮)规划》中对“治涝规划”有了明确规定:
  ①城区和白云区镇的治涝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24 h暴雨不成灾。老城区受客观条件限制,近期为10年一遇,远期再逐步提高设计标准。
  ②“自排为主,泄蓄结合,泵排为辅”,即通过整治河涌,提高城市建基面,逐步达到百年一遇洪(潮)水位以上高程,而对调蓄区则采用挖潜改造并辅以泵排的原则。
  ③城区按地形特征及排涝方式拟定为非调蓄水网地区、可调蓄水网地区、山丘河流自排地区和旧城区四种排涝系统类型,根据各自的特点规划排水渠系、涵闸、河涌和水库的调蓄容积和泵站等工程。
  现将四种排涝类型的治涝对策与措施分述如下:
  ①非调蓄水网排涝区(芳村区、黄埔区)
  采取加大河涌断面和增加泵站装机容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分别对新建城区、建成区、自然村的地面逐步改造,是该区主要的治涝措施。
  ②可调蓄水网排涝区(海珠区)
  该地区地势低平,但水网面积较大,调蓄容量亦大,故应以发挥河网调蓄功能为主。对新建城区以自排为辅,构成以蓄为主,蓄泄结合的治涝布局。因此,对水闸的改建是该区重点的治涝措施。
  ③山丘河流自排区(珠江前航道以北)该地区大小河涌众多,况且水库具有调蓄雨洪、治涝、灌溉功能。可对诸河涌按规划标准进行整治,低潮自排,高潮提排,对河涌下游部分已建成区,考虑开挖新河道和修建分洪闸以实行分洪。
  ④旧城区排涝系统(原荔湾区、东山区、越秀区、海珠区)因该地域地势低平,其中有70%以上常受水浸。首先对东湖、流花湖、荔湾湖等三个人工湖以调蓄功能实行治涝分区,应保留现有的退潮自排、高潮蓄水、提排为辅的治涝格局,并且对治涝设施实行挖潜或进行扩建和增建,使之达标。然后,对兼有治涝、排污功能的河涌应以整治为主,结合旧城区改造而适当地提高地面标高,达到自流排放。对局部低洼地域,则采取增建泵站,自排与提排结合,以免水淹之患。

4 建议

  ①流经市区的前后两航道的珠江绮丽景观是广州的象征,在整修、加固沿岸岸墙的技术设计阶段中,宜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尽可能把防洪建设、城市建设和美化珠江景观三者融为一体。
  ②由于广州与国内滨海城区同样都面临着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因此应及时开展海平面上升对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与防洪(潮)、排涝工程建设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等课题的调研工作。
  ③城市化导致水文情势有较大改变,建议在市区内设立城市水文实验站,研究城市化对产流参数、汇流参数、汇流历时、暴雨(洪水)径流等水文要素的影响规律,以指导城市治涝(排涝)建设。
  ④因市区河道初步规划方案研究是采用一维数学模型进行论证分析的,建议今后有条件时,还需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结合计算分析的结果作相互验证。


  电 话:(020)83825630
  收稿日期:2001-07-04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