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源> 论文>正文

气体对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干扰和解决办法

论文类型 技术与工程 发表日期 2000-11-01
来源 《中国给水排水》2000年第11期
作者 王宝林,韩砚萍
关键词 水处理 夹气 常规工艺
摘要 王宝林,韩砚萍 (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040)   摘要:常规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常因夹气问题而影响生产。产生夹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两类:“溶入夹气”与“卷带夹气”,本文分析了常规水处理中各生产工序产生夹气的现象和危害,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 ...

王宝林,韩砚萍
(天津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040)

  摘要:常规水处理工艺过程中,常因夹气问题而影响生产。产生夹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两类:“溶入夹气”与“卷带夹气”,本文分析了常规水处理中各生产工序产生夹气的现象和危害,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水处理;夹气;常规工艺
  中图分类号:TU99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4602(2000)11-0046-03

  水处理中常见的夹气形式大致可分为两类:“溶入夹气”与“卷带夹气”。空气在水体中的“溶入”、“析出”与水体输送和水处理过程中的空气“卷带”不同,“溶入”与“析出”的条件是压力和温度的变化,“卷带”则是在温度、压力基本不变,因水力条件变所产生的现象。

  1 “夹气”对沉淀工艺的影响

  某水厂的平流沉淀池处理能力为25×104m3/d,突然发生大量絮体(泥渣)上浮,池面聚集的泥渣厚度达10cm,泥渣内含有微量气泡,使其浮于沉淀池表面。经采用高压水冲击破渣,大量絮体又被带入滤池而造成堵塞,缩短了滤池运行周期。
  分析原因,可能来自两方面:①由于天气较热,泥渣中微生物作用的分解产气致使泥渣内含有微量气泡;②由于原水夹气,在平流池中产生“气浮”作用,使泥渣内含有微量气泡。分析认为第二种原因是主要作用因素,因先有上浮,而后才可能有日晒引起的微生物繁殖,解决了上浮,即解决了微生物繁殖。在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查找进水泵吸气点,加大泵轴水封水量,保证了泵轴“水封”有效而不进气。采取此措施后,上浮有所缓解,但未根除。继续查寻可疑点,最后,找出有两台泵埋于地下吸水管的水平段底部腐蚀穿孔,当预沉池水位高时不进气,水位低时则大量吸进空气,造成絮体上浮。
  又例,处理能力为50×104m3/d的斜管沉淀池(分为四组,每组两池),突然连续两天池面出现大量絮体,致使该厂动员大量人力清理池面。第三天以后再没出现絮体上浮。该厂无进水泵,原水由远在3km之外的水源厂供应,所以无进水泵吸气问题。针对此问题,厂内进行工艺分析,厂外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分析水源厂运行日报,发现水源厂连续两天由于来水量不足,前池低水位运行。水源厂泵站设计为自灌式,泵轴不进气,由于前池低水位运行,水泵吸水管路出现负压,引起泵轴进气,造成水厂斜管沉淀池絮体上浮。通过以上两例可见,进水泵夹气能引起严重后果,并且原因比较隐蔽,难于分析、查找。
  以上两例形成的沉淀池“气浮”,影响生产的机理是什么,笔者认为主要是气体的溶入与析出。当进水泵夹气以后,水、气通过叶轮高速旋转,得以充分混合,水泵出水管内形成以水为连续相、气为高度分散相的气液两相流体。水通过水泵获得能量,气泡在压力作用下向水中溶解,使水成为以空气为溶质的溶液。溶入空气量与温度、压力、进气的多寡、传质阻力、浓差扩散速度等多种因素有关。计算饱和溶液可以应用亨利定律,计算非饱和溶液则比较复杂。
  当水进入敞开式混合设备时,未被吸收的空气以气泡形式很快从水体释放出来,但已溶解的气体受传质阻力、浓差扩散速度、气泡成长、聚集速度等因素影响,释放速度较慢,并且随着浓度的降低,释放速度越来越慢。常规给水处理要求混合阶段水力条件“快速剧烈”,停留时间很短,在混合阶段未释放净空气的工艺水进入了反应阶段。
  在反应阶段,空气未释放净的工艺水继续释放气体,并聚集、成长为小气泡,而已投入的净水药剂开始絮凝,形成细小矾花,并逐渐长大。此时,水体已成为气、液、固三相体,气、固为高分散相,水为连续相。根据气、液、固三相体各自的表面张力性质,形成的微小气泡附着在絮体上,成为气固两相结合体。据有关资料介绍,单纯絮体矾花的体积质量仅为1.04(有的更小),当絮体附着上小气泡后,混合体积质量<1,从而形成气、固两相体在连续相——水体中上浮,这也就是气浮池原理。据有关资料介绍,当微气泡直径为30~50μm时,气浮效果最好。
  原水夹气后,水体完全具备了气浮条件,沉淀池池面聚集大量浮渣就不足为奇了。需要指出的是,沉淀池出现“气浮”现象时,出水水质不一定严重恶化,但要防止浮渣进入滤站,并设法清除。

  2 “夹气”对滤池运行的影响

  滤池运行的气体干扰问题,远比沉淀池复杂,原因难于发现,后果也比较严重,解决起来难度较大。
  2.1 “跌水”对滤池运行的影响
  “跌水”造成的水体夹气,一般属于“卷带”夹气,“溶解”气体量很少,主要是空气和水的掺混作用。
  ① 沉淀池出水“跌水”对滤池的影响。平流沉淀池出水,多采用堰口收水,形式有宽顶水平堰、锯齿三角堰等,堰后一般都有不同高度的跌水。斜管沉淀池大部分通过水平孔眼“跌入”集水支槽,然后再由支槽“跌入”汇水总渠。在这些“跌水”过程中往往卷带部分气体进入集水渠,然后在输送过程中再释放出来。“沉淀”是净化过程的一级处理,沉淀后的水中仍有许多未被截留絮体杂质,留待二级处理——过滤解决。这些絮体杂质与“卷带”气体进入水体,与未释放出的微气泡相结合,具备了气浮的条件,形成漂浮污物。这种情况,造成滤站进水渠水流纵断面上的颗粒杂质分布不匀,形成上浊下清的杂质浓度梯度。滤池进水口一般设在进水渠道的中下部,这就造成各滤池“固体负荷”分配不均,使连接在进水渠道始端的滤池“固体负荷”较轻,连接在进水渠道末端的滤池“固体负荷”较重。这种负荷不均的状况,造成滤池运行周期有很大的差异,使滤池管理难度加大。
  ② 滤池进水“跌水”造成的夹气。滤池进水跌水是一种非正常操作。由于滤池进、出水量控制不当,造成滤池液面低于排水槽上顶,滤池进水“跌入”池内。这种违规操作,一方面可能冲坏已形成的过滤泥膜,造成过滤短流,影响滤后水质。另一方面,“跌水”卷带的空气若进入滤床,可能形成滤床的局部气塞,影响滤池的效率。未进入滤床的空气则在滤池表面释放,使滤池水面有一层漂浮物,使人产生不洁的感觉,这层漂浮物随着池面水位的涨落,附着于池壁,久而久之,池壁表面形成一层污泥。
  2.2 滤池负压运行造成夹气
  “滤池负压运行”是指滤池在正常使用周期内的某一时段,滤料层内的压力低于环境的大气压。在这种运行状态下,当过滤水进入这一负压过滤层时,溶于水的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从水体中析出,堵塞滤料间的孔隙,形成所谓的“气塞”,在短时间内使过滤速度大幅度下降,迫使滤池停止运行,进行反冲洗。在用反冲洗驱除“气塞”空气时,在滤池内又形成气、液、固三相流体,驱除“气塞”空气的同时,会夹带滤料,造成滤料流失。避免滤池负压运行,是水处理工程技术人员的共识,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认为有两个问题应引起重视:一个是滤后出水渠要设置高程适宜的出水堰。另一个是尽可能降低滤前水浊度,避免滤池阻力增加过快。
  ① 滤后出水渠的出水堰。清水池的功能是调节供水高峰时的水量和保证消毒接触时间,因此一般要有3~5 m的深度。为保证滤池正常工作,滤池出水管设置要高于清水池最高水位,当其水位较低时,清水池与滤池连接管路和滤池就会出现负压,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在清水池和滤站之间的管路上加设出水堰,切断连续液面,使滤池成为不受下游水位影响的独立生产单元。出水堰高程设计很重要,笔者认为出水堰高程与滤池滤水管高程一致为好,或进行计算:
  出水堰高程=滤水管管中高程-堰上水头-管路水头损失
  ② 避免滤池阻力增加过快。滤池阻力增加过快,也会发生溶解空气从水中析出,造成气塞。因某些原因(如藻类、胶体、高浊),清洁滤池在投入使用初期的水头损失上升很快,主要水头损失集中在滤池表面,也会造成下部滤料层出现负压,使溶解空气从水中析出而形成“气塞”。在滤池使用初期,应适当控制滤速,这无论是在提高初滤水质上,还是避免“气塞”上都是有益的。
  2.3 滤池冲洗夹气
  
普通滤池的冲洗系统有两种:高位水塔(水箱、水罐)冲洗和水泵冲洗,这两种冲洗方式都可能夹气。水泵冲洗的进气部位多为泵轴和吸水管路;水塔冲洗的进气多为冲洗间歇、水塔余水漏失、水塔至滤池冲洗管排空进气,所夹的气体在滤池冲洗时释放。滤池冲洗夹气,往往气量集中,对冲洗中的承托层和滤料强烈扰动,造成承托层原级配破坏,在过滤时使砂滤料从下部漏失。大气泡的搅拌和提升作用,使过滤层上部的滤料随冲洗水流失。
  2.4 水温变化引起滤池“气塞”
  
某处理量为5×104m3/d的滤池,初冬季节突然运行周期由20h缩短为仅2~4h,严重影响生产。该厂当时由于外界需求不足,负荷率仅为设计能力的50%,时值初冬,室内已供热采暖,环境温度20℃左右,主要产水构筑物设于室内,原水水温在4~5℃左右。分析原因:根据亨利定律,当温度较低时气体在水中有较大的溶解度,原水在低气温下,经过长时间的输配,溶入了较多的空气。在水处理过程中,由于室温较高,停留时间较长,引起水体与室内空气热交换,水体温度上升,亨利系数增大,溶解气体从水中析出,聚集于砂滤料孔隙内,引起滤池“气塞”,使运行周期下降。针对此问题,采取降低环境温度的办法可使问题得到缓解。

  3 夹气对清水池的影响

  前面曾提到在清水池和滤站之间的管路上应加设出水堰,防止滤池出现负压运行。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滤后出水堰的设置防止了滤池负压运行,但使滤池与清水池之间出现一个“跌水”,这个‘跌水’又是一个空气与滤后水掺混的部位。“跌水”卷带空气进入滤后清水,这在一般情况下并无大碍。若滤后浊度较高或混凝剂残余较多,产生二次絮凝,则会在清水池表面形成漂浮物。清水池的进水管和出水管一般靠近池底或低于池底,当清水池长期处于高水位时,漂浮物在表面聚集,造成清水池上、下部的水质差异。附着在漂浮絮体内的细菌,受到浊质的保护,不易被杀菌消毒剂杀灭,降低了消毒效果,甚者可能造成细菌“复苏”。

  4 送水泵夹气对管网的影响

  送水泵夹气的原因与进水泵夹气相似,但送水泵夹气后输送距离长、压力高,夹气的主要方式是溶入、析出。由于压力高,在管网中停留时间长,进入水中的大部分气体溶入了水中。其主要影响是针对供水管网和用户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 使用户担心自来水的水质和饮用的安全。溶入自来水中的气体,要经用户的水龙头放出后才能“析出”,使放出的水呈乳白色,停留一段时间后才变清,用户往往认为自来水的水质不好,饮用不安全。
  ② 管道夹气影响出厂水计量的准确程度。
  ③ 未被溶解的气体聚集在管网某处,减小了管道过流断面,增大自来水管网输配阻力。
  ④ 由于管道夹气,容易造成爆管事故。


电话:(022)23133633
收稿日期:2000-06-07

论文搜索

发表时间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