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污水处理行业将从建设期过渡到运营期

时间:2009-11-02 11:42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周芸

评论(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洪臣教授在中国水网做客聊天现场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原北京排水集团总工王洪臣做客中国水网,与网友交流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经验。

我国污水处理行业即将从大踏步建设期过渡到运营期

    王教授指出,我国目前运营的污水处理厂具有近1亿吨/天的处理能力,在建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为3~4千万吨/天,在建污水处理厂完成后,我国污水处理率可接近85%,我国的污水处理能力也将成为全世界污水处理规模的大户。从量的角度来看,我国很快就要进入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营质量时期,整个行业的建设重点将往运营方面转移。

运营质量和效率提升空间巨大

    对于污水处理厂目前的运营质量和效率,王教授列出了几组数据,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提升空间。目前我国污水处理设施的水力负荷率仅为75%,换个角度来看,仍有25%的污水处理设施未发挥作用;而污染物负荷率要远远低于水力负荷率,不到60% ,无论从水力负荷率还是污染物负荷率来看,我们还有很多的运营能力需要提升。以能耗角度看,我们行业内目前每耗一度电去除COD1.16千克,是美国污水处理能耗平均水平的60%。以污水处理达标率来看,COD的达标率可在93%~95%范围内,有机污染物处理达标率虽然很高,但是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质达标率较低,真正可以达到一级B出水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并不是很多。

提高运营质量和效率的若干关键点
   
    对于以COD为重要有机污染指标的关键点:重点应放在节能降耗方面,去除单位有机污染指标,投入的设施、运行电耗以及其它投入都应该尽量少。对于氮、磷的污染控制问题,目前全国氮、磷的达标率比较低,应紧紧地围绕着达标排放原则,达到国家不同流域、地区严格的水质标准,通过加强工艺调控、运营管理来提高氮、磷的达标率。据有关部门近期会议信息,在“十一五”COD减排的基础之上,基本肯定“十二五”会增加氨氮指标,对于总氮、总磷是否会放入“十二五”规划内仍在讨论中,但在重点流域除增加氨氮指标外,增加总氮、总磷等污染指标是趋势。在提高运营效率方面关键需要大家做一些工作,以物料平衡和能流核算为例,这些工作未必污水处理厂的职工都会做,能否做到进入污水处理厂中每公斤污染物都能统计出流向、降解途径、降解数量是非常重要的。能流核算是最终判断污水处理厂是否节能降耗的依据,很多污水处理厂仅进水一块电表,造成整个污水处理流程属于灰箱状态运行,也就判断不出每个环节的能耗情况。

脱氮除磷首先应优化运行

  针对网友[0318198710]、[liuxiao090]、[阳光小子]、[xiaotongca]对于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的提问,王洪臣指出任何一套脱氮除磷系统实际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化运营空间,因此面对目前普遍的一级B升一级A的调整(总氮指标从20mg/L调整到15mg/L),应该首先优化现有的运行工艺,而不是一味的增加曝气生物池或者生化池等单元处理,增大投资、增加运行费用。具体来说,优化污水处理厂脱氮除磷处理需要注意以下1、2、3、4个方面的问题。

  1、关注碳源,任何脱氮系统都要认真核算、动态的核算脱氮的需求是否充分,如果不够的话可以开发内部碳源,仍不够的话一定要增加外加碳源。
  
  2、认真检测好两段——厌氧段、缺氧段的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脱氮除磷是好氧、缺氧、厌氧三个往复循环的生物化学过程。要做到真正的厌氧和缺氧,除测溶解氧外,就必须要测氧化还原电位。对于厌氧段来说,溶解氧不应该只是0的问题,实际上应把氧化还原电位控制在-200毫伏之下,这才是真正的厌氧。从工程角度来说,缺氧段溶解氧需要在0.5mg/L以下,更一步的要求是氧化还原电位在100~150毫伏以内。如果运行状况不能满足以上数据条件的要求,脱氮除磷的效果一定会很差。至于具体的措施很多,可以强化厌氧段脱氮,也可以做些简单的管路连接、改造。譬如说把单纯的AA/O工艺提升为MUCT、UCT。还有一些土办法,例如由于水力跌落比较大,可以采取增加缓流板等措施。

  3、认真核算厌氧、好氧、缺氧三段的停留时间,以及这三个时间优化的分配。目前国内污水处理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对于高标准的脱氮除磷要求,缺氧段时间短了。

  4、关注四大速率,分别是污泥在厌氧段的释磷速率、好氧段的吸磷速率、氨氮在好氧段的硝化速率、硝酸盐在缺氧段的反硝化速率。目前为止,没有污水处理厂将这四大速率作为日常工作来完成。而实际上,严格的氮、磷达标排放,不定期监测这四大速率的话很难量化取得的工作目的。只有活性污泥释磷的速率高才能在好氧段吸磷速率高,进而在有限时间内将磷吸到微生物体内,不测的话很难有针对性采取措施。



 

编辑:周芸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